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撑,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以来,全市农业科技工作全面落实省市委关于强科技行动部署要求,重安排、育人才、活机制、增投入、强创新、抓推广、求突破,创新工作思路,聚合科技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农技专家抓点示范,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部署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全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全市农业农村系统785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抓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服务示范点166个,市直农业系统97名专业技术人员确定技术服务示范点24个,引导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产业一线积极发挥作用。积极配合国家和省上科技服务团在县区开展技术指导,深入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组织农技专家采取“集中授课+课堂交流+实地实操”等线下培训和利用“中国农技推广”“云端讲堂”以视频点播、远程诊断、在线咨询、技术普及宣传、问题解答等线上指导等形式,发放各类宣传培训资料1.5万余份,指导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开展线上指导12期,完成在线问题解答、咨询指导2000人(次)。
二、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凝聚科技创新合力。市农科院依托现有国家胡麻、高梁产业体系等平台,深化院企、院地、院院(校)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先后成立了果菜产业、旱作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平凉分院等科研平台,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系日益紧密,在信息共享、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日益频繁,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指导市农科院与兰州大学签订了《旱作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麦类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协议,合作成立平凉小麦科技小院暨旱地农业生态试验基地,形成一套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及服务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为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服务。
三、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持续提升科研水平。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狠抓基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协同发展,冬小麦、葫蔴、高粱、荞麦、辣椒、油菜、紫苏、大豆等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选育的一大批新优组合综合性状佳,田间表现良好。育成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14个,小麦新品种陇麦671亩产达400多公斤,较其他品种增产50公斤以上;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现场机收实测亩产达1310公斤,增产近600公斤,增产70%以上;陇麦671、陇紫麦2号、庄薯3号等品种入选品种布局推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