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架构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
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架构是每个企业的首要任务,根据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线的特点,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管理层,落实各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明确各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协力配合关系,企业的生产才能够有效的运转。而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架构必须与生产经营的组织架构保持一致。各级组织在负有不同生产任务的同时又能够上下协调,左右兼顾。对于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安全生产都能够协调指挥,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人员精干生产效益自然体现。现实中有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混乱,责任不明确,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人没事做,有的事没人做。一旦出了问题都相互推卸,这样组织架构如何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呢又如何能够有效的建立安全组织架构呢更有的企业生产组织架构与安全组织架构各搞一套,管生产的`不管安全,管安全的不管生产,相互之间不配合,这样的企业向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谈何容易。所以,一个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力保证。
(二)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在全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说是企业法人代表,行政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并不重视安全生产,主要表现:一是部分企业老板“要自己的钱,不要别人的命”,违法生产经营或者知法犯法,导致事故不断,死伤众多;二是有些企业由于产品对路,适应市场的需要,效益较好,再加上多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无关紧要;三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熟视无睹,疏于监管,组织的安全大检查,走马观花。
(三)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
企业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对于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非常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未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论证,留下事故隐患;没有按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企业采用比价采购的办法,降低成本,导致采购的劳保用品质量低劣;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从业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无法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和经济补偿,有的企业出了工伤事故不进行工伤鉴定,不享受工伤待遇,更严重的是造成工伤或疑似职业病就解除劳动合同。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设备、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直到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使用的是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安全条件极差,粉尘、噪音超标严重,通风不符合要求,照明很差或不足,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作业,导致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四)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生产安全事故(包括职业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发生在进城的民工身上,他们从农村的环境一下转换到陌生的工业环境,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有些民工(特别是生产忙时招来的季节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甚至从事一些特种作业或者危险作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违章作业,如工业气瓶在无防震圈、防护帽的情况下,猛摔猛碰,野蛮操作;车工操作时违章戴手套,不戴眼镜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二是很多劳动者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戴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职业病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缺乏工作经验,应对问题过于急躁,一心想干点事情,做点成绩,但缺少全盘筹划,工作不够谨慎周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领导同事的进一步指导改善。
3、有时处理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使得开展工作起来比较被动;工作开展中也缺少用心开拓创新,协调潜力有待加强;
4、在工作中、生活中,逐步控制自己的脾气,做到冷静、冷静、再冷静;
5、执行潜力方面:对所做工作的执行潜力存在欠缺,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抱有能拖就拖的心态,今日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
6、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出发,对公司及车间作出的一些的重大决策理解不透,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在工作中还存在看到听到想到但还没做到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职责感。
7、注意其他部门或人员反馈给自己的关于本部门员工的.任何信息,找到问题后,有计划的改进和跟进;
8、工作方面: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用心,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能够适应目前的工作了,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
10、牢记自己的三重身份该具有的形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随意而为;
我们是建筑施工企业,我感觉目前的安全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知识的宣传、学习和培训力度不够,或培训多留于形式,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2、部分负责项目日常安全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差、缺乏主动性,内业资料管理混乱。安全检查深度不够、技术含量低,现场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查处。事故隐患整改机制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3、部分管理干部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事故发生后,不是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处理事故责任者,而是逃避责任,对事故迟报、谎报或隐瞒不报。滋养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致使公司不能掌握真实的安全管理状况。
4、安全管理人员地位低,对隐患的`查处权不够,致使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权利被削弱,安全管理效果差,影响了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5、公司对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奖罚权不够,不能激发项目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6、分包队伍安全管理薄弱,从队伍考察、引进到工程结算,公司对分包队伍安全管理缺乏约束性,安全管理部门在分包队伍工程结算时无控制权。
7、专业资质使用缺乏控制,专业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收集施工业绩,给资质的复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已大为改进,多数项目能够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但施工现场用电隐患仍为主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9、安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单位对安全措施费用取用标准、取用程序不了解,部分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
10、方案、安措制定有漏洞,部分方案、安措审批手续不齐全,且内容简单,不能根据施工任务制定详细、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一、煤炭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装备与技术水平低:乡镇煤矿的装备及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设施简陋,井下运输大部分为人力推车、手镐落煤,无正规采煤方法。
2、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不实。地方煤炭生产管理部门和乡镇,在各煤矿检查发现问题后,对其整改情况以及整改结果往往缺乏后续检查。
3、缺乏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人员。乡镇对煤炭安全生产,均是分管安全的乡镇领导与办事员自己下矿检查,大部分没有煤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对煤矿的安全检查依赖的是行政干预,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指导。
4、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煤矿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家庭贫困、文化素质低的弱势群体,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规范能力不强,切流动性大。
5、安全现场管理不力。地方煤矿尤其是私营煤矿,矿井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技术管理工作缺少人才支撑,日常的作业规程都少有人会编制,技术装备、安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都存在困难,其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6、日常安全教育不够。煤矿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没有针对性。对于新矿工,各煤炭企业也没有建立培训制度,普遍是招来就下井。
7、抗排风险能力差。地方煤矿普遍规模小,底子薄,又没有规范的资金积累制度,抗排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如遇大的灾害就会出现矿毁人亡,老板逃跑,政府办丧的现象。
二、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建议
2、加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煤炭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指导,定期组织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可实行煤炭企业技术矿长持证上岗制,由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其资格证,凭证聘用。
3、逐步建立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特种作业人员须按规定培训,取得《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方可上岗外,所有井下作业人员都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发给《煤矿职工入井资格证》,凭证下井。
4、建立停发煤炭准运证制度。对检查需停产整改的煤矿,停发煤炭准运证,在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准运证,确保其整改的落实。
5、建立煤矿规范的资金积累制度。强制性约束煤矿的分配行为,避免吃光分光现象,保障煤矿有钱可投,具有起码的抗风险和更新改造的能力。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企业现行组织机构不相对应,影响执行效果有的'企业在制订责任制度时,为了走捷径,将兄弟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加修改照搬过来,换个企业名称,反正“天下秀才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造成责任制与企业实际组织机构及职能不相对应。如有的企业本来没有铁路,却有《道叉工责任制》,闹了很多笑话。有的企业在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等过程中,企业机构、产业结构、干部职务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厂变成了集团、公司,厂长变成了董事长、经理,而原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作相应调整,已自然失效,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充分体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有岗位、有负责人就有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必须与企业现行组织机构及职能相对应。在分级、分线的基础上进行分权分责。有的企业由于责、权、利的关系不协调,造成有权者不一定负责,负责者不一定有权,担风险者不一定获利,获利者不一定担风险。企业应当尽量做到责、权、利相当。有利于调动各级责任人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