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1、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市的畜牧业资源,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实现粮食与畜牧业“主辅换位”目标,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皓月集团,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肉牛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格局,推动肉牛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二、发展目标根据我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皓月集团发展实际,从2005年到2010年,经过6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肉牛产业发展中心。具体指标如下:2005年:皓月屠宰加工肉牛2万头,其中,我市交售1万头
2、,皓月集团自供及牡市域外收购1万头,皓月销售收入1.1亿元,税金340万元;全市肉牛存栏53万头,其中可繁母牛存栏达到25万头,改良面达55%;全市肉牛出栏19.5万头,其中可供育肥的改良公牛2.2万头;全市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达到15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场达到5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户达到400个;全市农民养牛纯收入2.03亿元,其中我市农民交售皓月肉牛纯收入2000万元。2006年:皓月屠宰加工肉牛7万头,其中,我市交皓月集团3万头,皓月集团自供及牡市域外收购4万头,皓月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450万元,税金1400万元;全市肉牛存栏55万头,其中可繁母牛存栏达到28万头,改良面达60%;
3、全市肉牛出栏22万头,其中可供育肥的改良公牛3.8万头;全市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达到2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场达到6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户达到600个;全市农民养牛纯收入2.72亿元,其中我市农民交售皓月肉牛纯收入6300万元。2007年:皓月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其中,我市交皓月集团5万头,皓月集团自供及牡市域外收购5万头,皓月销售收入9.8亿元,利润1.1亿元,税金9000万元;全市肉牛存栏57万头,其中可繁母牛存栏达到31万头,改良面达70%;全市肉牛出栏25万头,其中可供育肥的改良公牛5.7万头;全市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达到25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场达到8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户达到80
4、0个;全市农民养牛纯收入3.5亿元,其中我市农民交售皓月肉牛纯收入1.1万元。2008年:皓月屠宰加工肉牛15万头,其中,我市交皓月集团7万头,皓月集团自供及牡市域外收购8万头,皓月销售收入14.7亿元,利润1.6亿元,税金1.3亿元;全市肉牛存栏60万头,其中可繁母牛存栏达到34万头,改良面达85%;全市肉牛出栏28万头,其中可供育肥的改良公牛7.3万头;全市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达到28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场达到9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户达到900个;全市农民养牛纯收入4.34亿元,其中我市农民交售皓月肉牛纯收入1.61亿元。2009-2010年:皓月年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其中,我市年交皓月
5、集团9万头,皓月集团自供及牡市域外收购11万头,皓月年销售收入19.6亿元,年利润2亿元,年税金1.8亿元;全市年肉牛存栏64万头,其中可繁母牛存栏达到38万头,改良面达90%;全市年肉牛出栏30万头,其中可供育肥的改良公牛9.1万头;全市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达到3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场达到95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户达到950个;全市农民年养牛纯收入5.1亿元,其中我市农民年交售皓月肉牛纯收入2.16亿元。三、规划布局围绕龙头加工企业皓月集团,根据各地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在城镇郊区、平原农业区和龙头加工企业周边乡(村),主要利用农区的土地面积大、秸秆多、交通方便的优势,集中建设肉牛育
6、肥基地;在山区、半山区的乡(镇)利用草山草坡、草原多的资源优势,建立可繁母牛和架子牛繁育基地。在基地发展上,可繁母牛要走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养的路子;肉牛育肥场要通过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优质育肥牛的供给能力,确保加工和市场的需要。四、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1、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我市属于山区、半山区,草资源富集,发展草食动物有良好基础。全市有草原7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120万公顷,可养牛50万头、山绵羊70万只;全市有耕地66.5万公顷,年产粮食13亿公斤、农作物秸秆180万吨,可养牛60万头、山绵羊50万只;全市酒厂、糖厂和块根类作物的副产品有2
7、0万吨,可养牛5万头。同时,还可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解决养牛所需粗饲料问题,种植1公顷青贮玉米,可饲喂育肥牛20头。2、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从2001年起,肉牛产业就被列为全市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经过几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繁改体系、市场体系、防疫体系建设和肉牛饲养技术推广等方面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市基础母牛存栏19万头,繁改站(点)374个,改良面已达50%;有一定规模的肉牛交易市场30个,其中一次可入市1000头以上的肉牛交易市场6个,全市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在13万头左右,同时,全市还有一批肉牛经纪人活跃在广大农村。通过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市、县
8、防疫手段得到了改善,市、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发挥了积极作用,防止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3、具有较高的养殖积极性。近年来,通过举办赛牛会、外出参观学习、科技培训等措施,既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牛积极性,又使农民肉牛养殖的效益有了一定提高。目前,农民出栏1头改良牛(饲养1年),可获利1500元左右;出栏1头改良育肥牛(饲养3个月),可获利500元左右,出栏1头非改良牛(饲养1年),可获利700元左右;2004年底,全市存栏肉牛50万头,户均近2头牛,有肉牛养殖专业大场大户290个,年出栏肉牛2万头,户均收入6万多元。(二)制约因素。1、基地供给能力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要
9、。由于以前没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牵动、投入不足、育肥牛大户少、科学技术普及面不高、农民致富门路较多等因素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现有基地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要。2004年,全市可繁母牛存栏19万头,年产犊牛16万头,按公母各半,产公牛8万头,而改良公牛在4万头左右,真正符合皓月集团标准的优质改良育肥公牛只有2万头左右。2、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畜牧业发展需求。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并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没有独立的机构,影响了职能的发挥,并且有些乡(镇)编制少,人员素质低。畜牧兽医工作经费不足、投入少,市县两级主要表现在办公费、动物疫情监测、监督费、化验设备购置费严重不足,
10、乡(镇)主要表现在服务阵地建设欠账多和财政补差工作人员工资无保障,村屯主要表现在防疫人员补贴不能落实和缺少服务场所。3、全市肉牛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发展的合力还没有形成,有些地方还没有从大经济区的角度去研究和指导工作,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把肉牛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去抓,还没有形成既当主角,也当配角,优势互补,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五、保障措施(一)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对已落户我市的皓月集团,积极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在建设、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其早日开工投产及快速发展。二是搞好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要在肉牛
11、加工企业周边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优质育肥肉牛生产基地,全面采用良种,推广专业化生产和规范化饲养技术,通过建小区、发展大户的方式,迅速增加优质肉牛的供给能力,确保加工和市场需要。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搞好龙头与基地的对接。龙头企业要通过订单等契约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在合同链接、服务链接乃至股份合作上积极探索,实现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有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肉牛养殖协会等民间组织及经纪人的作用,协调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龙头与基地协调高效一体化运转。(二)以科技为动力,尽快提高肉牛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改良力度,加快形成我市的优良肉牛专门化品种。各县(市
12、)应加快建立良种肉牛母牛繁育基地,严格按照种畜种禽管理条例的要求,重点抓劣质公牛去势,有计划地全面实施母牛改良工程。到2010年,全市实现黄牛改良面80%以上。二是坚持良种良法结合,采用先进的肉牛育肥综合技术,提高肉牛育肥速度、胴体重和牛肉的肥度、嫩度,进一步改善牛肉品质,提高牛肉产品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肉牛育肥综合技术规程推广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三是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饲料资源。要大力推广秸秆养牛技术,推广经济高效的配合饲料和添加剂,进一步提高饲料利用率。四是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监控措施,保证肉牛品质及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符合国际标准,提高市场竞争力。(三)加强市场营销,打造绿色肉牛品
13、牌。一是建立完善一批辐射力强、运行规范的活牛和肉牛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构筑多元化的肉牛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规范,鼓励多渠道经营,扶持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营销水平。二是打特色牌,产“绿色肉”。要依靠我市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尽快制定绿色牛肉生产技术标准,有计划地搞一批绿色肉牛生产小区,生产安全、营养、无污染和无药物残留的优质肉牛,创立我市绿色肉牛品牌。三是广泛宣传。要充分运用各种传媒,宣传我市肉牛产品的特色,扩大国内外销售市场。四是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肉牛产品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位。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认真研究周边国家的市场需求,集中力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尤其注
14、重扩大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出口。(四)强化基础建设,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繁育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基层标准化配种站(点)建设,稳定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服务项目,改善服务质量。二是尽快建立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现代的信息管理手段,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及时为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各地要积极开展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技术推广和防疫治病“网破线断”、一些地方无人服务的状况。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效开展防疫治病工作,鼓励技术人员深入基层通过技术承包等形式传播推广新技术。四是完善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规
15、定,指导承包户改良建设好草原,实行管建用结合,保证饲草饲料供应。要以推广“三贮”(青贮、黄贮、微贮)、“三化”(氨化、碱化、盐化)技术为重点,提高秸秆利用率。另外,要积极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草计划,不断加大青贮饲料、优质豆科牧草以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五)加强领导,为肉牛业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肉牛产业的领导,发改、财政、农业、经贸、科技、工商、税务、土地、农业开发、银行、新闻、畜牧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阻碍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出台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各级畜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落实加快肉牛业发展的各项决定、政策。二是各县(市)要明确责任,在建立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的基础上,将任务指标落到实处,同时要因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