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4万亿元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业内企业超过10万家,市场规模巨大。但是,高速增长并没有使建筑业实现“量变到质变”,市场的无序扩张反而暴露出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国内建筑业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项目管理粗放
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于项目管理的手段仍然较为落后,项目管理过程中各阶段、各部门、甚至各任务之间相对独立,项目数据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导致了项目进度更新不及时、项目预算与成本数据不准确、项目协作能力低、质量安全整改难监控难等诸多问题。
2、材料成本增加
受全球货币政策、供需改善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原材料市场整体价格上涨明显,水泥、混凝土、砂石、沥青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造成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可能会超过投标时期的预算,导致企业毛利率减少,经营风险增大。
3、企业效率低下
业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过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模式,粗放经营、以包代管,现场生产组织手段落后,资源调配效率低下,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4、建材原料上涨
近年来,因为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许多建筑成本原料获取成本不断攀升,而建设工程的材料费通常占工程造价比重比较大,大约在60%至70%左右。所以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单价变化,直接决定着建企的“生死存亡”。
5、建造方式粗糙
建造活动普遍采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进行,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技术含量低、对劳动力依赖度高、成本不可控,产业链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建筑性能和品质无法保证,且对环境和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和浪费,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开发商提供的新建住宅80%仍为毛坯房,二次装修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施工扰民、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也带来建筑结构受损、耐久性差、室内空气污染等问题。
6、违规分包乱象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出路
在疫情防控、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等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科学、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困境,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出路,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实现提质增效、高质量的发展。
1、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
2、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筑施工企业的出路,在于企业更积极、广泛地创新。当下,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已逐渐从要素、投资转换为创新。企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与自身发展弊端双重困境,更要坚持贯彻创新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通过财务与业务目标的双重管控,实现资金、成本、施工过程和项目资料管控到位。为应对成本上涨、资金短缺、利润率低下等不利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应创新管理方法,加快财务共享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业财一体化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业务与财务行为,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
3、打造过硬的人才团队
坚持人才强企的战略,完善企业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和激励制度,做到:平台留人。加强与高水平的高校对接,加大在高校的宣传力度,建立定期人才引进合作计划,确保能引入高素质人才。推行“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培养新员工的方式,让毕业生能尽快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待遇留人。吸引和保护“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建立更有竞争性的薪酬制度,引入以德行订取舍,以能力定薪酬的机制。
4、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习近平同志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筑施工企业显示了中国企业的担当精神。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企业应更加注重改善农民工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农民工利益,做好农民工的维稳工作。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难之时,都应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经营方面。
泛普软件作为泛建筑行业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具备灵活、敏捷的产品特性,依托组件化技术支持,最快1天可部署落地,3天完成定制需求。从工程项目投标、合同签订、施工、验收、归档等形成流程化管理,可随时查看施工项目各阶段的进度、资金、成本等状况,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可视、可控、可追溯,最终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管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