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饵料培养教案

生物饵料培养学一、引言生物饵料是指用于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其质量和配比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因此,研究和优化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法和配方对于微生物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基本原理、常用培养方法和优化策略。

二、基本原理生物饵料培养学是研究微生物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含量和比例,以及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的学科。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一定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其他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通常以培养基的形式提供给微生物进行培养。

三、常用培养方法1.固体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与固化剂混合,加热融化后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凝固成固体培养基。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以及纯培养和菌株保存。

2.液体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倒入液体培养瓶中,通常使用摇床或培养槽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培养和产物提取等工业应用。

3.发酵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加入发酵罐中,通过控制温度、pH值、搅拌速度和通气等参数,使微生物进行发酵。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发酵。

四、优化策略1.饵料配方优化:根据微生物的需求和代谢特点,优化饵料配方,使其提供充足的碳源、氮源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2.培养条件优化:通过调整培养温度、pH值、搅拌速度和通气量等参数,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

3.添加促进剂:添加一些促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酵母提取物等,可以提高培养效果。

4.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利用更广泛的碳源和氮源,提高对饵料的利用效率。

五、结论生物饵料培养学是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优化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法和配方对于微生物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饵料配方和培养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为微生物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一光合细菌、单胞藻的形态观察及计数一、实验目的观察光合细菌和单胞藻的形态,同时掌握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密度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光合细菌、单胞藻的形态;2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密度。

三、实验材料单胞藻,光合细菌四、实验仪器、设备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载玻片,血盖片,盖玻片,擦镜纸,纱布,计数器,胶头滴管。

五、试剂鲁哥氏碘液。

六、实验原理血球计数板构造血球计数板是用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载玻片特制而成。

板的中部有两个被凹沟包围的近方形平面,再向外左右各有一个处于凹沟之中的狭长的长方形平面,前者比后者低0.1mm。

在近方形平面的中央划线为一具准确面积的大小方格,在其中可以分为九个大方格,每一大方格的面积是1mm2。

在四角及中央的大格又可分为16个中格。

当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体积为0.1mm3的空间。

血球计数板构造图七、实验步骤㈠光合细菌和单胞藻形态观察:取1滴藻液或菌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其形态。

由于光合细菌个体较小,必须在油镜下观察。

㈡计数:1准备工作容器准备定量前先清洗一个容积为30-100ml的容器,例如50ml烧杯取样。

由于光合细菌和藻类细胞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尤其是具有运动能力的种类更明显。

所以在取样前必须进行摇动,摇动后,立即取样。

样品固定如果样品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必须加1-2滴碘液杀死后才能计数。

样品稀释如果细胞的浓度太大,计数困难,则必须把样品稀释到适宜的浓度。

取已知体积的样品加入到已知体积的过滤海水中,从而达到一定的稀释倍数。

例如取1ml藻液,加入到9ml海水中,藻密度就稀释到10倍。

如果所测样品细胞具运动能力,可在稀释海水中事先加入鲁哥氏液,从而在稀释的同时完成固定。

2藻密度的测定取清洁血球计数板,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盖上清洁血盖片。

教学过程环节内容活动技术手段教学随记教师学生课程导入(15分钟)课程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主线,课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先将整本书的章节目录过一遍,阐明重点内容以及内在逻辑联系,(体积从小到大、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不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海水和淡水两条主线)以及学习方法(类比法,利用水生生物学、水产微生物相同概念)跟随教师通读目录,仔细理解教学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坚定学习信心。

黑板或白板第一节课应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才能方便后续教学活动组织1.问题导入:什么是生物饵料(15分钟)生物饵料的基本概念教师提出问题,从概念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饵料课程的研究对象,从英文单词角度对饲料和饵料定义进行区分,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学生根据此前的课程导入内容,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区分本课程与饲料课程的差异以及关联多媒体课件根据往届学习反馈,很多学生往往混淆饵料和饲料、生物饵料与饵料生物的概念2.头脑风暴:(20分钟)饵料在生产中的运用布置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检索饵料在生产中的运用,根据生活常识、行业资讯归纳总结饵料在生产中的用途学生接受任务,用手机在线检索内容,并反馈给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思维导图针对课堂低头族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3.任务设置:如何开发生物饵料(20分钟)生物饵料筛选原则模拟任务情境,从养殖户和养殖对象(鱼虾蟹贝)角度考虑如何筛选生物资源作为饵料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换位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力。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覃志彪编写广西大学2004年7月一、课程简介:生物饵料培养主要介绍海淡水饵料微生物、植物性饵料生物、动物性饵料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桡足类、糠虾类、颤蚓和摇蚊幼虫培养的营养特性和生产技术,作为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产资源,研究经济水产动物的生态特性和养殖规律打下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饵料生物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简易培养系统的安装方法、生物培养环境控制调节技术、质量监督方法、采收方法等常用基本技能。

通过典型饵料生物种类的培养观察,掌握当前主要生产种类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等采集、培养、采收方法,为甲壳动物养殖学、贝类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教学与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文明的实验作风。

三、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熟悉操作环节,以提高实验效果。

2、实验前仔细清点实验用具、材料。

实验后须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方可离开实验室。

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认真填写好损坏的物品登记。

3、实验时应按照指定方法观察、操作,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4、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作业力求简明扼要,清晰正确,不得草率和照抄。

实验报告不合要求者,教师有权要求重做。

5、爱护实验仪器及用具,要特别注意显微镜和解剖镜的正确使用和保护。

遇有故障或损坏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6、爱护实验材料,不得浪费和随意丢弃。

珍惜实验标本。

节约药品。

实验材料、用具等,用后要及时清整,物归原处,由值日生统一归整交还老师。

7、遵守实验秩序,保持室内安静,有事先报告,未经指导老师允许,不得擅自提前离开实验室。

饵料配方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饵料配方的概念、分类及作用,了解不同饵料成分的功能和影响。

2.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至少三种常见饵料配方的组成及其适用场景。

3.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影响饵料效果的因素,如原料选择、配比、加工方法等。

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制作适用于不同水生生物的饵料配方。

2.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测试饵料配方的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培养对饵料配方研究的兴趣,增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认识。

3.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学生对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有较高兴趣。

教学要求: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饵料配方基本概念:饵料配方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饵料原料:介绍常见饵料原料的分类、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饵料配方设计原则:讲解饵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如营养平衡、环保、经济效益等。

4.常见饵料配方实例:分析并列举至少三种适用于不同水生生物的饵料配方。

5.影响饵料效果的因素:探讨原料选择、配比、加工方法等因素对饵料效果的影响。

6.饵料配方制作与实验:介绍饵料配方的制作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试饵料配方效果。

7.教材章节关联:《水产养殖饵料学》第三章“饵料原料与配方设计”。

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标题: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生物饵料的概念和种类。

2.学习生物饵料培育的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生物饵料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生物饵料有初步了解。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探究生物饵料的种类(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种生物饵料(例如酵母、乳酸菌等)。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询等方式,了解所分配饵料的特点和用途。

3.生物饵料培育实验(25分钟)-向学生介绍培育生物饵料的常见实验方法。

-指导学生准备培养基和饵料。

-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培育自己的生物饵料,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饵料的培育效果,并探讨影响饵料生长的因素。

-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饵料培育的深入思考。

5.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生物饵料的种类和培育方法。

-引发学生对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的思考和兴趣。

6.作业扩展:-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培育其他生物饵料,如牛奶酸奶菌。

-学生可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教案评估方法:1.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对结果的分析能力。

2.讨论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质量。

教案延伸活动建议:1.生物饵料的应用探究:让学生了解生物饵料在食品加工、酿酒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2.挑战性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生物饵料培育实验,并尝试改进已有的方法。

教案注意事项:1.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误。

2.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注意实验室或实施场所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生物饵料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与《生物饵料培养》相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

课程通过设计常见生物饵料种类—藻类、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的观察、分离筛选、保藏、小型培养及营养强化等的基本实验技术,从而深入理解常见生物饵料的基本结构、分类、功能与用途、分离与保藏、和培养流程等技术,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理论课的内容。

同时,通过了生物饵料培养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加了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同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投身水产学科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理想,激发学生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和投身水产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1.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和类型如表3所示:填表说明:(1)“实验类别”项请填写:①基础;②专业;③专业基础;(2)“实验类型”项请填写:①验证性;②综合性;③设计研究;④其他;(3)“要求”项请填写:①必做;②选做;2.每个设计项目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教学方法如表4所示:表4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指导、查阅文献、阅读报告、小组研讨、理论讲授、自学、视频学习等五、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

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课程思政实践(5%)、实验出勤、课堂表现、实验规范与态度、实验报告和实验测试部分组成。

实验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实验考试、小组答辩和实验小论文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表5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2.各个考核项目的详细评分标准六、教学资源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饵料培养是水产养殖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一门以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化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是向学生介绍水产养殖尤其是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实验研究操作等。

使学生掌握各种生物饵料的培养和应用。

二、教学要求和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1)介绍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主要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2)重点讲授生物饵料主要培养种类(单胞藻、光合细菌、轮虫和卤虫)的室内外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3)讲授生物饵料纯种的分离和保存技术;4)引导学生根据苗种生产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开展生物饵料的规模化培养。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能够了解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常用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生物饵料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本课程的考核通过闭卷笔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完成。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实验技能考核采用写实验报告,占80%,作业和考勤占20%o五、实验项目序号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实验类别实验要求每组人数1单细胞藻类主要培养种类形态观察2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32生物饵料个体大小测量2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33单细胞藻类藻种的分离和培养2综合型专业基础必选34卤虫卵孵化率的测定及卤虫幼体发育观察2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3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1、藻种:小球藻,盐藻,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牟氏角毛藻,钝顶螺旋藻2、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三、操作步骤及要求: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环节内容活动技术手段教学随记教师学生课前预习回顾(10分钟)1、检查课前预习作业(藻类一次生长曲线的概念)2、辨析与微生物生长曲线概念的异同点提问一次生长曲线各部分名称,与微生物生长曲线概念进行比较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根据教师引导领悟藻类与微生物生长特性的相似性。

生物饵料培养学备课讲义绪论一、基本概念:饲料:特指饲养陆生动物(家畜、家禽等)的食物。

饵料指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食物,水产上应用的所谓配合饲料严格称为配合饵料或人工饵料。

饵料生物和生物饵料饵料生物(preyfood)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生物饵料(livingfood)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

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生物饵料培养学(livefoodcultivatology):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主要内容和任务:1)生物饵料的筛选;2)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3)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二、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1、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饵料生物要成为优良的生物饵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

不同的动物及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口径的大小不一样,所要求的饵料的大小也不一样,饵料过大,养殖对象不能吞咽;饵料过小,养殖对象不摄食或摄食效率低,从而引起养殖对象生长停滞或死亡。

如,暗纹东方豚开口饵料为轮虫(大小150—250微米),用卤虫无节幼体(500微米左右)或单细胞藻类皆不适口。

2、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与养殖动物的摄食。

3、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

4、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

5、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

6、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三、生物饵料的优点及水产上的地位生物饵料作为养殖水产动物(主要是苗种培育阶段)的饵料,与人工配合饵料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对水环境的影响:使用生物饵料,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

微生物及植物性生物饵料,同时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动物性的生物饵料是活的生物,一般不会影响到养殖水体的水质,而使用人工配合饵料对水质的影响则不同。

2、营养组成:生物饵料的营养丰富,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

生物饵料大多含未知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养殖对象的生长有利;可筛选特定的生物饵料,满足特定培养对象的营养需求;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改善或强化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

3、规格:生物饵料的大小可满足养殖对象的需求,不同生物饵料可组合成系列饵料,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

而人工微粒子配合饵料(小于300微米)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4、可消化性:大多数水产动物喜食生物饵料,而且容易消化。

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

5、可获得性:大多数水产动物能方便的摄食生物饵料,可针对养殖对象的运动和栖息习性,选择运动能力和分布水层都适合培养对象的种类。

鉴于生物饵料具有以上优点,其对水产动物养殖(尤其在苗种培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许多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中,都离不开生物饵料。

近十几年,尽管微粒子配合饵料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但是,85%以上的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都需要卤虫无节幼体。

生物饵料的培养情况,生物饵料的供应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苗种生产的成败及经济效益。

因此,一个水产动物育苗技术员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该技术员在生物饵料的生产上的水平。

藻类是自然界中能合成HUFA的主要生物,且其合成的HUFA与鱼油相比,氧化稳定性好,没有腥臭味。

因此,今后在微藻培养方面,通过研究藻类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合成机制,最终选择富含HUFA的藻种和藻种品系,以满足经济动物幼体发育和饵料营养强化所需,被公认是替代鱼油生产EPA和DHA的最有效途径。

这些细菌绝大部分不会造成生物饵料病害,但有些细菌可能对水产经济动物幼体是有害的或就是其病原菌,在生物饵料培养过程中,也同样会被生物饵料摄取和携带,如Makridisetal(2000)将轮虫和卤虫培养于从水产动物体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悬液中,这些病原微生物群落很快被摄取并可在这些生物饵料中存活4~24h,这些致病菌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培育的水产动物幼体,必将造成病害(Dhert1996,2001)。

对此问题当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尝试用消毒的方法或通过冲洗方法,来减少生物饵料携带的细菌数量,但实际的效果都不好。

Gatesoupe(1991)用抗生素处理培养轮虫,然后投喂海水鱼幼体,可显著提高幼体的成活率。

但抗生素的应用也存在争议,如携带抗生素的饵料生物会引起水产动物幼体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产生其它环境问题等。

微生态制剂在生物饵料培养的应用可能会成为解决生物饵料培养卫生性问题的关键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饵料的生长和繁殖,而且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繁育,降低水质污染(Leeetal,1997),更重要的是生物饵料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的载体生物,当被培育的水产动物幼体摄取后,不仅作为饵料消化吸收,而且能够提高幼体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

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另一动向也应引起注意,就是生物饵料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在池塘)的人工培养和增殖。

其实我国在育苗培育过程中,很早就注意和利用了这种方法,即向池塘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饵料生物(轮虫,枝角类),待生物饵料高峰期再下塘育苗的方法。

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鱼虾蟹的人工繁殖中,特别在蟹的育苗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池塘进行人工生态育苗,同时相应促进了池塘生物饵料的规模化培养。

比如轮虫的池塘规模化培养,这方面还需进行一些基础研究,以便稳定和提高池塘人工生物饵料培养的产量。

其他有关生物饵料的研究展望如下:1.优质、低廉的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制。

2.单胞藻螯合微量元素(碘、硒、锗等)技术及其在保健制剂中的应用3.高浓度硅藻抑制桡足类繁殖的生理机制4.营养强化(HUFA)技术与营养需求的生理生化机制5.休眠(卵)在生物饵料培养生产中的作用6.低等甲壳动物生殖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7.产业化的生物饵料精养系统的建立8.养殖动物对饵料生物利用的行为生态研究9.低温冷藏生物饵料的研究(二)、生物饵料培养的终极目标:微粒饲料的完全取代水产动物苗种生产过程中的饵料环节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苗种幼小、摄食能力低、食料范围窄、营养要求高、生长快、变态周期短、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敌害侵袭的应付能力差等原因,对苗种生物饵料的生产和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人工繁育苗种领域内,一般采用天然饵料(如微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和一些代用饵料(如鸡蛋黄、豆浆等)。

此外,通过池塘施肥所培育的生物饵料有时带有病原微生物或在营养上不全价,常引起苗种大量死亡或生长畸形。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育苗规模的扩大,生产中生物饵料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代用饵料也由于养分流失多、浪费甚大和易污染水质等弊端,不宜大量使用。

所以苗种的饵料问题已成为水产苗种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对幼体阶段营养需求进行研究,最终配制出适应于幼体营养需求的全价微粒饲料,以替代目前育苗生产上主要依靠生物饵料的现状,是扩大经济鱼虾类养殖的最终途径。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鱼虾幼体的营养需求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研究,并不断地探索配制适应于幼体营养需求的全价饲料(微粒或微囊饲料见下),以替代育苗生产上主要依靠的活饵料。

商业性的微囊饲料在虾蟹和淡水鱼育苗阶段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都有取得明显的成功的例子(Stottup&McEvoy,2003),但在海水鱼幼体培育阶段,虽然这种努力已进行了20多年,但直到现在,人们仍然认为,在海水鱼幼体培育过程中,用微囊饲料完全替代生物饵料,似乎是不可能的。

现市场上微粒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根据不同幼鱼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特点而有所不同,但由于目前的资料所限,所以饲料的蛋白源常选用一些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如鱼靡、鱿鱼靡、软体动物匀浆液、鳕鱼卵匀浆液、鸡蛋、牛奶、酪蛋白和动物明胶等。

其他营养成分常添加磷脂如卵磷脂,n3HUFA,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虽然微粒饲料现尚不能完全替代生物饵料,但很多研究证实,微粒饲料可替代部分生物饵料,而且采用微粒饲料与生物饵料混饲,比单纯用活饵料或微粒子饵料的效果要好,比如,Trandleretal(1991)用混饲方法培育10日龄的金头鲷,获得80%的成活率。

Kolkovskietal(1997)用同位素标记证实混饲(卤虫)极大地增加了鲈鱼对MD的消化吸收(与单纯用MD相比)。

而且用这些微粒饲料,对于海水鱼幼体,已能完全替代海水鱼幼体孵化后发育几周后的幼体的生物饵料。

但早期的发育仍不能脱离生物饵料。

Cahu等(1998)报道单纯用微粒饲料投喂欧洲舌齿鲈,35%的幼体可存活到第28天,而正常情况下不投喂饵料的幼体最多存活到第15天。

金头鲷(Fernandez-Diazetal,1997)和真鲷(Takeuchietal,2001)幼体的开口阶段仅投喂MD也能有部分幼体成活。

即使微粒饲料能完全替代生物饵料,但它并不能终极生物饵料的培养,这是因为生物饵料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鱼虾蟹贝的育苗生产,而各地鱼虾蟹贝育苗的生产也不可能采用一种程式(生物饵料或微粒饲料),单纯用微粒饲料,或单纯用生物饵料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模式在水产动物鱼虾蟹贝育苗生产中会长期依存。

THE END
1.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在全球农业生产中,水产养殖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增长和对蛋白质食品需求的增加,这一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水产养殖业的情况,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当前水产养殖业现状 1.1 水域资源利用率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现代化渔船和捕捞设备使得海洋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提高了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25572.html
2.水生资源的未来水产养殖面临哪些挑战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作为全球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水产养殖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行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水产品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https://www.gelafhotz.cn/sheng-zhu-yang-zhi-zi-xun/562584.html
3.智能水产养殖新纪元科技革新下的海洋食品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食物安全和可持续性越来越有追求。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需求,但却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疾病防治等问题。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水产养殖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智能监测系统是智能水产养殖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套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鱼类的生长状https://www.tqddswnp.cn/yang-feng-ji-shu/392208.html
4.鱼饵配方学探究水生生物感官诱惑机制及其在现代养殖中的应用水生生物的感官诱惑是捕捉它们的关键,尤其是在现代养殖业中。鱼饵配方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它不仅能够提高捕捉效率,还能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降低成本。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将探讨鱼饵配方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分析其在现代养殖中的应用价值。 二、鱼饵配方与水生生物感官诱惑机制 https://www.hlwne.cn/diao-ju/278781.html
5.水产养殖学(智慧渔业)专业实践课程人才培养大纲该课程为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智慧渔业)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任务是在讲授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水产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水产微生物控制、水产动物饲料、水产微生物疾病预防等内容。 二、教学理念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在水产微生物学理论课授课的同时,以实验实践课程的形式,讲授水https://hy.scau.edu.cn/hysyzx/2024/0920/c14750a385714/page.psp
6.推进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格局的思考行业洞察科学的水产增养殖,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加法”。鲢鳙、鲴、罗非鱼、贝类等滤食性生物,以水域中天然饵料为食、在食物链的较低层大量消耗和使用了浮游生物,可加快吸收水域中的氮、磷、碳,将显著改善水域环境。但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特别是不顾水环境容量,片面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过度提高投喂和不合理http://www.yc6318.cn/adh/aritcle19324.html
7.渔业发展对策(通用6篇)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54%,第二产业为32%,第三产业仅占14%,这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过度集中从事海洋捕捞业造成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捕捞效益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资金投入的大量重复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在水产养殖方面,一直以贝藻类等产值较低的生物作为主要养殖对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6in85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