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包括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定义、马克思哲学的两大特点、对历史了解片面的原因、认识的发展过程、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实践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定义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在生产活动中认识和发现自然规律。
人类生产活动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经历一个时期后,才能总结出规律、发展出理论,不可能有超前的理论。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才可能成功,不合规律在实践中必然失败。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哲学的两大特点
阶级性
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实践性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对历史了解片面的原因
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感性阶段
开始接触外界事情
通过感觉、印象获知事物的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
第二步:论理阶段
综合感觉得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
在感性认识反复多次中,升起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属于判断、推理的阶段。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
与感性阶段相比,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与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过程间的内部联系。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依主观而定,而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感觉与理解的关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通那个事物接触,即于事物环境中实践,没有其他方法解决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
低级阶段
认识表现为感性的
高级阶段
认识表现为论理的
在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用实践改造世界
重要的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能解释世界,而在于用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仅仅是因为它能指导行动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获得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回实践中去
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得到验证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