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奔向新“钱”景

利川市柏杨坝镇高仰村,李志伟抱起一条三文鱼。

王宗喜养殖的鸵鸟体型健硕。

杨万英检查绿头鸭长势。

长岭鹿苑内萌态可掬的梅花鹿群。

阅读提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恩施州地广物博,是农业大州。近年来,该州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各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开辟了增收致富新路径,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利川:三文鱼“游”进大山深处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通讯员雷帆姜曦

在利川市柏杨坝镇高仰村,有一群水族“移民”——淡水三文鱼。三文鱼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食材,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口感而受到餐饮界推崇。

深山里为什么能养殖三文鱼?带着疑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高仰村高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走进基地,四周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在阳光映照下,鱼池里波光粼粼,一群群色泽光亮、动作敏捷的三文鱼、鲟鱼在流水池中游动觅食。

“我在这里养了10年三文鱼了。”公司总经理李志伟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8年就开始和水产行业打交道,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三文鱼的养殖户。

起初,李志伟只是西南地区三文鱼饲料销售代理商,说起与利川的缘分,李志伟调侃道:“我是自愿接盘的。”

2012年,柏杨坝镇政府引进一家三文鱼养殖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公司持续亏损。其老板是重庆人,恰好与李志伟相熟,便委托他到基地来检测水源。

“淡水三文鱼属于冷水性的溯河洄游鱼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李志伟说,而当地有从深山溶洞流出来的清泉,水温常年在14℃左右,水质纯净、溶氧丰富,是三文鱼生存的良好环境。

“自己有技术、有销售渠道,这么好的基地不能荒废。”2014年年初,李志伟便接手渔场,从黑龙江来到利川大山深处,一边流转土地、开渠引水,一边购买设备、修建育苗室。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是从国外进口的鱼卵出现问题,成活率较低,后来又遭遇洪水,损失了几百万元。”李志伟回忆,2017年发洪水,大水淹没了基地,2万多条鱼全部死亡,他当时就流泪了,一度想放弃。

为了帮助李志伟渡过难关,高仰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刚和村民一起帮助他整修基地,打通了一条产业路,李志伟决定重振旗鼓。

“我走了就没人能来干这个事了,更不能辜负了村民们的好意。”李志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规范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养殖道路。他利用三文鱼深加工的下脚料和养殖过程中死亡的三文鱼、鲟鱼养殖甲鱼;在养殖水系末端鱼池内养殖黄颡鱼、花白鲢,用于清理三文鱼、鲟鱼的残剩饵料,净化水质。经过不懈努力,李志伟喂养出的三文鱼,肉质紧实、肥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三文鱼生长周期为两年,能长到7至8公斤,目前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市场价虽有波动,但最低能卖到55元一公斤,价格好的时候能卖到100元一公斤。”李志伟介绍,基地目前已经扩大到8000多平方米,拥有95个鱼池,产量100多吨,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近几年,基地稳步发展,李志伟又有了新的打算,“我准备与辽宁一个客户合作,为他们的水产直播间供货。还计划开发三文鱼深加工产品和鱼子酱,增加冷水鱼餐饮服务、冷水鱼垂钓项目,延伸产业链,吸引市民和游客到渔场观光旅游。”

巴东:非洲鸵鸟的新家园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通讯员黄华阙晋伟

8月24日中午,巴东县沿渡河镇童家坪村,一辆大货车缓缓驶进位于山脚下的养殖场,30多只体型健硕的鸵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排着长队,从车上一一走进栅栏。

“这是从河北购买的大鸵鸟。”养殖场负责人王宗喜一边为鸵鸟准备午餐,一边介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在铁栅栏围住的100多亩平地,百余只体型健壮、毛色光亮的鸵鸟高昂着头、扇动着翅膀,在栏圈里自由奔跑、嬉闹,发出“嘎嘎”的叫声。

2023年4月,王宗喜和同村村民薛劲松一同前往河北石家庄出差。其间,他俩偶然接触到鸵鸟养殖,便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们不妨也回去试试。

随后,王宗喜和薛劲松便在网上搜寻有关鸵鸟的养殖信息,了解鸵鸟养殖条件、技术。经过再三考察论证后,两人又邀约了朋友谭云洪,三人一起投资80万元,在沿渡河镇租用、整修废弃厂房,成立巴东县鸵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批从内蒙古、新疆引进非洲鸵鸟幼苗,开启鸵鸟养殖之路。

“这是啥啊?幼苗都这么大?”2023年6月,当第一批非洲鸵鸟幼苗被运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时,周围的百姓纷纷过来看稀奇。

但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9月,王宗喜从内蒙古引进鸵鸟幼苗158只,由于天气严寒,到今年2月初,有150只陆续死亡,亏损10多万元。

汲取去年的教训,今年冬天,王宗喜计划购买保温棉,在栏舍铺设漏粪板,遇到极寒天气采取暖风机加热等措施,保持栏舍温度。同时,王宗喜也在不断地摸索研究、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钻研鸵鸟的疫病防治,尤其是在得到长江大学鸵鸟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后,饲养技术大大提升。

鸵鸟抗病能力相对较强,常见病主要是肠胃病。如今,根据鸵鸟每天拉的粪便,王宗喜便能准确判断鸵鸟的健康状况。

“鸵鸟全身都是宝。”王宗喜介绍,鸵鸟肉营养丰富,脂肪含量极低,被国际公认为绿色健康食品;鸵鸟毛柔软,保温性能强,不会产生静电;鸵鸟蛋富含铁元素,鸵鸟蛋壳可做工艺品。

为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12月,王宗喜和另外两名合伙人在县城开办“鸵之味”主题餐厅,专营鸵鸟肉宴,开业半年,营业额就超过100万元。同时,王宗喜将鸵鸟肉制成礼盒装销售,延长产业链。

来凤:驯化野鸭越“飞”越高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鲁腾通讯员向相辉张杏

“嚁嚁嚁。”8月20日,来凤县源野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7岁的合作社负责人杨万英提起一桶玉米粒,走向火红的紫荆树林。听到哨声,数百羽绿头鸭从池塘中挤上岸。杨万英把玉米粒向空中一抛,绿头鸭先是一退,继而抢食起来。

“绿头鸭是会飞的鸭子,野性足,市场批发价43元一只,鸭蛋4元一枚。”杨万英介绍,绿头鸭是常见的野鸭品种之一。现在所养殖的绿头鸭经过了人工驯化,属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上可养殖的禽类,一般80天就可上市,母鸭在140—160天开始产蛋,年均产蛋100枚。

合作社所在的翔凤镇小河坪村沟渠纵横,池塘遍野,是水禽养殖的理想地。2010年,了解到养殖绿头鸭收入可观,从小就放养鸭子的杨万英动心了。当年12月,她专门跑到江苏连云港学习养殖技术。3个月后,杨万英带着50羽绿头鸭苗回家试养。不料到了8月,养殖的绿头鸭全部死掉,2万多元投资打了水漂。杨万英没有气馁,再次到连云港学习。通过几年摸索,杨万英从一个家禽养殖的“新媳妇”变成“巧婆婆”。到2019年底,合作社年出栏绿头鸭达到8万羽,生产的野鸭蛋挂面、野鸭咸蛋等产品畅销重庆、上海等地。

去年4月,合作社有了两位“军师”——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叶胜强和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张崇秀。在两位专家悉心指导下,杨万英对鸭舍、鸭笼、孵化箱等进行了改良,将青料改为精料,孵苗改为购苗,养殖周期变短了,成活率提高了,养殖成本也降了下来。

“绿头鸭养殖方法与一般家鸭养殖方法差不多,但是它的抗病性和适应能力较强。”叶胜强表示,绿头鸭较耐粗饲、合群性较强,可采用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式养殖。

通过“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杨万英出苗、出饲料、保价回收,在徐州、广州、海口等地,与当地村民合作共建了50多个养殖基地。

建始:致富有了新“鹿”径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鲁腾通讯员万雪芬

8月22日,在建始县官店镇照京坪村的长岭鹿苑,饲养员正忙着为梅花鹿准备草料,成群的梅花鹿毛色光亮、体态匀称。

“鲜草、玉米秸秆、红薯秧都是梅花鹿喜欢的食物。”建始县长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谭建华表示,相较于牛羊养殖,梅花鹿耐粗饲、不挑食,饲料成本比较低,也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

官店镇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9.8℃,是典型的高山乡镇。早在1996年,官店镇就从东北引进30多头梅花鹿,逐步掌握了喂养、疫病防治、繁殖、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能,使得“北鹿南养”变为现实。2015年,官店镇引入市场主体,投资近千万元,建成长岭生态农业基地,做大梅花鹿养殖产业。

“前几天刚收获一批新的鹿茸,已经有人预订了。”谭建华介绍,梅花鹿在3—5月份的时候开始长鹿茸,一般在6月下旬取头茬,8月下旬取二茬。谭建华曾算过一笔账,一头公鹿一年能产5斤至7斤鲜鹿茸,一斤鲜鹿茸的市场价在2000元左右,所产的鹿茸大约能卖1万元,一头公梅花鹿的寿命可以达到15年,除去三年成长期不产鹿茸,梅花鹿一生所产的鹿茸可卖10万元以上,再加上鹿肉、鹿鞭、鹿胎盘、鹿筋等,饲养得当,除去养殖成本,养一只公鹿能赚10多万元。

打开鹿舍大门,饲养员王娟拿起铲子,开始清扫鹿粪。自鹿苑建成,她便在这里打工。目前,鹿苑已聘请20余名村民担任割草工人、饲养员。“每天就是清扫圈舍和定时喂食,一个月3000块钱,强度不大,还能照顾老人与小孩。”对于能在家门口就业,王娟很满意。

“这些鹿粪也大有作用。”谭建华解释,当初,村民担心大规模养殖梅花鹿会污染环境,村“两委”带着村民与市场主体和养殖专家沟通,最终确定:在林下种植药材,梅花鹿的粪便经处理后就地成为肥料。

通过“生态养殖+道地药材种植+富硒功能食品研发”的模式,长岭鹿苑存栏梅花鹿由202只繁衍到近500只,衍生鹿肉、鹿血、鹿茸酒、鹿血酒、鹿胎膏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120万元,发展党参、黄连、贝母、厚朴等道地中药材近3000亩,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就近就业。

“计划2至3年内突破1000只,打造全县梅花鹿养殖示范基地。”谭建华说,结合官店镇的康养避暑,基地还打造了日出观景台、梅花鹿打卡点、梅花鹿喂养体验等项目,与官店红色旅游文化区连接成线,这个暑期已接待游客800余人次。

THE END
1.乡村振兴“新”面貌丨特色养殖奔向致富新“钱”景柯坪县充分利用“冬闲”时机,开展骆驼养殖技术培训,12月6日在柯坪县玉尔其乡千峰骆驼养殖基地,柯坪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就如何进行骆驼养殖、驯化、挤奶、防疫、检疫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实地操作培训。同时,授课教师通过现场交流等方式,不时与养驼户互动,耐心详细地解答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https://www.cnr.cn/newscenter/local/dftj/20231217/t20231217_526524115.shtml
2.家庭农庄生态农庄的如何发展,十个经典案例告诉你,建议你去收藏农场还研发了松茸藏香猪肉酱,委托食品加工厂进行生产,经营利润率提高了20%左右。农场还发展了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休闲农牧业,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点。 王晓峰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家庭农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农场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强自身素质https://www.360doc.cn/article/36065755_1133261106.html
3.山沟如何变旅游村?养殖场咋是香的?四个故事说乡村振兴齐鲁晚报记者 陈玮 张玉岩 马云云 范佳贫困村变生态旅游村 养殖场里带有香气对于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蓬莱马家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格外有体会。他的家乡马家沟曾经是贫困落后的村子,坐落在山沟里,通过发展田园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产业http://sd.iqilu.com/v7/share/article/5333374
4.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光明日报旅游产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三是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合作组织带动型 这是指以各种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整https://www.gmw.cn/01gmrb/2006-04/10/content_401340.htm
5.当“蚝乡”邂逅旅游!海丰县大湖镇高螺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高螺村位于海丰县大湖镇西部,紧靠东溪及螺河出海口交汇处,三面环水,生态环境优越,养殖业发达,盛产明蚝,是大湖滨海生态示范带起点上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 狮地山栈道。 在新农村建设中,高螺村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头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充分发挥乡贤力量,筹资200多万元修建村内500米长的生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4/26/c7612742.html
6.农家乐联盟城市周边农家乐预定乡村旅游景点查询导航网站农家乐导航网(www.NJL114.com)是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导航系统平台。为用户提供各城市周边农家乐信息以及乡村旅游资讯、精品线路,并有逾千万家精品农家乐和农家院供您选择!http://www.njl114.com/
7.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精选十篇)“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是一种在政府规划指导下, 采取各种措施, 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对乡村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 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 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8aiv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