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以来,研究所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多次作为牵头单位,携手国内其他蜂业科研单位、大学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广,促进我国蜂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2015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以来,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取得跨越式发展,聚焦农业主战场发挥特色优势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养蜂学会(ApiculturalScienceAssociationofChina,ASAC),1979年6月成立于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审核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专业性、行业性、非营利性全国一级社团,它涵盖蜜蜂领域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加工、经营等领域,是全国蜂业唯一具有学术权威的一级社会组织。
一、选题范围
(一)蚕、蜂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针对蚕、蜂生长、发育、繁殖、食性、转化、产能、抗性、形态等重要性状,基于特定材料和设计,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鉴定控制性状的遗传位点、基因、调控元件,阐释功能、互作关系及调控机制。
(二)蚕、蜂等资源昆虫的组学生物学
(三)蚕、蜂等资源昆虫生理代谢规律
系统研究蚕、蜂等资源昆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阐释机体蛋白、脂肪、糖类等物质合成及代谢特征,解析代谢调控分子机制;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组织器官的基因表达变化,鉴定参与物质代谢平衡维持的调节分子,解析其作用机制;开展营养需求特性及精准供给和调控技术研究。
(四)桑树生物学及产业应用基础研究
着力于不同生境桑树基因组变异的挖掘,阐明桑树基因组演化特征;解析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桑树响应关键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桑树植化物生物合成与调控,解析桑树重要功能产物高产机理。
(五)蚕桑、蜂重大病原生物学及防控
(六)资源昆虫产业生物资源创新利用
以资源昆虫及其产物及关联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导向,利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医学、食品加工、药学及自动化控制等交叉综合手段,研究其功能物质的成分、提取、纯化、功效、递送和调控机制及其在食品、医疗、药用、材料、化工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七)蜜蜂资源的保护评价及改良扩繁
创新蜜蜂种群进化理论,指导蜜蜂种质资源的发现与保护;开展蜂资源收集保护及评价,丰富活体库和基因库;创建基于精细整理、精准表型鉴定的种质资源综合组学大数据平台;开展表型精准测定,构建遗传评估实用模型,组建高质量参考群体,指导蜂种业精准选育;开发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聚合优良性状;解析蜜蜂交尾控制机制,突破蜜蜂保种与育种中控制交尾技术瓶颈;挖掘优质高产、抗逆抗病、适合生态治理、药食两用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蜂资源。探明蜂良种性状固定和稳定遗传机制,建立高效良种创制技术;建立蜂群体快速扩繁技术,按需扩大群体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八)昆-植互作及协同进化机理研究
研究蜂及蚕与饲源植物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及调控,探究其生态功能以及协同进化机制;解析蜂及蚕与饲源植物在分子识别、食物解毒、营养同化、物质转化、适应性进化等生物学过程中的互作;分析蜜粉源植物对蜜蜂种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九)蜂高效授粉与农业生态价值研究
筛选适合不同生境和不同农作物的授粉蜂种,制定蜂授粉人工补充方案;对影响蜂授粉行为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突破花粉活力保持、高效液体喷施和辅助花粉萌发等核心技术,建立蜂授粉配套技术体系;开展授粉昆虫生态效力研究及主要虫媒作物传粉经济价值评估,明确蜂等授粉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农业生态价值。
(十)高效养殖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发对人类健康、环境友好的蜂等资源昆虫健康养殖技术;研发集约化现代化养殖装备,研制传感器及组网系统、自动监测等设备和装置,构建高效、智能化养殖系统;突破蜜蜂周年强群饲养技术瓶颈,建立成熟蜂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二、有关事项
(一)资助经费
本年度拟立项开放课题15-20项,每项资助5-10万元。
(二)资助对象要求
开放课题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优先支持有良好研究基础、工作量适度、2-3年内能按期结题的项目。
(三)项目管理
按照《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其结题同时须遵循《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渝科局发〔2021〕89号)中关于面上项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