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其它两种为斑节对虾、中国对虾)。该虾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抗病毒病强、肉味鲜美、加工出肉率高,是中南美洲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也是目前国际水产市场的俏销对虾品种。
南美白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头短、甲壳薄、出肉率高,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能在水温为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长水温为15~38℃,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对高温忍受极限达43.5℃(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卧。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环境水深0~72米,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据报道2~7厘米的幼虾,其盐度的允许范围为2‰~78‰。经盐度驯化,也可以在淡水池塘中养殖。近年在两广地区进行的淡水池塘和低盐度水域养殖已获得成功,并取得很显著的经济效益。
1选址
选水源好、无污染的区域,即淡水资源丰富,河道水流能经常供给,至少在5~10月份能充足提供;工厂较少,河道水质好,无环境污染,且进排水顺畅。
2池塘面积和设置
池塘面积0.53hm2左右,既便于管理,又节省成本。面积过小,塘埂多,挖塘费用增加;面积过大,养殖管理不便,不易做到准确投喂饲料和准确观察到虾的吃食情况,喂料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则使虾的食料不足。池塘深3m以上,水深2.5m左右。设置单独的进排水系统,既可防病,又可调控水质。配备增氧设置,一般0.53hm2池塘设置增氧泵3只,每只15KW。
3放养前准备
3.1池塘清整
1国内外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南美白对虾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沿岸,养殖地区主要位于南美洲各国沿海。20世纪70年代初期,厄瓜多尔当地利用捕获的野生南美白对虾苗进行养殖,并获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成倍增长。我国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从美洲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获得成功,先后推广到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山东等省。2010年,浙江省平湖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933.33hm2,年产量4800t,总产值1.25亿元。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近年来,他们以无公害、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产业为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促进了平湖市南美白对虾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制约平湖市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因素
3南美白对虾养殖新模式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有机养殖组从广东省新会南美白对虾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场采样,测量个体,体重为10.25~12.36g,体长为9.14~10.29cm;常规养殖组取白珠海养殖场,体重为9.56~11.87g,体长为8.91~9.85cm。虾体均健康无伤。
1.2样品处理
在收集的南美白对虾样品中选择体健无伤者为分析样品,分析前经测量体长和体重,洗净后,去头、壳,取其肌肉进行测定
1盐田晾水池养殖条件选择
盐田晾水池分为七级,盐度大约从28‰~70‰,南美白对虾属于广盐性品种,实际生产中1~7级晾水池均有养殖,但主要利用1~3级进行养殖。池深一般0.5~1.5米。一般在5月投苗,最晚10月收获,水温约为16℃~33℃。经水质理化检测结果显示溶解氧、COD、氮含量、重金属含量均适合养殖用水。生物调查显示池水中有大量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可为对虾养殖提供大量的生物饵料。
2虾苗选择
放苗量均为10000尾/亩(1亩=0.0667公顷,下同)。2009~2012年我站选用的是南美白对虾本地土苗进行养殖。2014~2017年推广阶段我站开始引进了选育新品种“科海1号”“桂海1号”“普瑞莫”“正大”四个品系进行示范和推广。从示范养殖效果看四个新品种在单产、产出规格和成活率均比土苗有明显优势(见下表)。
3饵料供应
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池水中有大量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等生物饵料,同时,盐田晾水池面积过大,而且养殖用水还要逐级沉淀进行晾晒食盐,不适宜且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某些地区会选择在食物匮乏阶段加喂人工配合饲料,以补充食物不足,但唐山地区并没有选择这种方法,只是让南美白对虾捕食天然饵料。
随着城镇化发展,陆源污染使河口区养殖水环境日益恶化,对虾养殖病害日益增多。依靠换水的对虾养殖方式已经行不通,当对虾养殖到中、后期,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累积,极易引起对虾中毒、发病和死亡,富营养化也导致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对虾养殖生产难以正常开展。传统养殖方式中通过换水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当下的水源污染,没通过消毒等处理的水换进池塘,将会导致对虾发病率升高,虾农一般情况下都不敢排换水。通过对养殖池塘微环境的研究,我们发现生物膜法和生物絮团技术可对水质进行自我净化处理,当微生物群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能起到维持微生物平衡和水环境稳定的作用,水质指标能保持良好。本文根据汕头市河口区盐碱地(水源盐度3‰~6‰)池塘的特点,以南美白对虾(非子一代苗,养殖户称“土苗”)为主养品种和以鲫鱼(白鲫等)为主混养鱼类,进行生态混养。经近几年试养,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该养殖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1.养殖条件
河口区池塘,水深应在0.8~1.5米,水源盐度6‰以内,底质不限,沙泥底质较好,塘堤覆膜,面积几亩至几十亩。池塘须配备足够的增氧设施,以表面增氧机配合底部增氧设施(纳米增氧盘、气石增氧、微孔增氧等)为宜,增氧设施功率大于400W/亩较好,便于水体的搅动及絮团悬浮。在池塘中悬挂网片(不少于100平方米/亩)等附着基可增大生物絮团的附生面积,减少絮团沉底败坏,同时供南美白对虾和鲫鱼摄食,利于生物膜和生物絮团更新,增强生态效应。在这种养殖条件下,通过轮捕轮放,每年每亩可产南美白对虾300~500公斤,鲫鱼300~400公斤。
2.放苗前准备工作
3.苗种放养
摘要:南美对虾是当前养殖产量最高的甲壳类养殖品种。本文就设施渔业育苗车间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美对虾;设施渔业;育苗车间
北方地区设施渔业育苗车间的传统育苗生产周期仅几个月,育苗车间经常处于闲置状态。利用充裕的车间闲置期,使育苗车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好,同时能够减少气候变化对养殖的影响。还可以避免传统养虾方式带来的虾病和水体污染,提高产量,使广大养殖户增产增收,也是设施育苗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延伸,还可以解决渔业育苗后期闲置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
1工厂化养殖过程
2该项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1日照地区工厂化养殖概况
2绿色工厂化立体生态养殖的优势
3未来展望
目前日照市的工厂化立体生态养殖系统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拟配备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系统及空气能热泵加热设备,利用太阳能集热设备和空气能热泵替代传统燃煤锅炉,真正实现零燃煤,零排放。此外,养虾排水可用来饲养杂食性的罗非鱼及贝类,既可以增加产值又可以降低水体中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的含量,实现一级生物净化。经一级净化后的水进入藻类种植区,一方面藻类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实现二级生物净化。最后经砂滤、杀菌、曝气使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回到大菱鲆养殖区重新利用,从而过渡到全封闭循环水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立体利用、复合利用、循环利用的目标。
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是目前我区水产养殖业中的主导与优势产业,自二十一世纪初引入我区以来,由于生长迅速,市场需求大,养殖经济效益突出而得到迅猛发展,短短几年内养殖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最多两万多亩,有许多养殖农户因此而发财致富。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白对虾养殖风险频现,不少养殖户怀揣发财梦而来背负高额债务而回,从当初的“发财虾”正在演变成为“破财虾”。认真分析当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寻求对策,值得各级政府、技术推广单位、养殖户自身引起重视与思考。
一、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南美白对虾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
养殖鱼,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由于鱼,虾类所生活的水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爆发。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加上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严重不足,就会引起疾病暴发,造成养殖鱼、虾等大面积死亡。
年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9636亩,水产养殖病害累计发生面积11558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9%,其中常规养殖鱼发病面积2750亩,南美白对虾发病面积8524亩。全区因水产病害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1692.52万元,推广养殖的18146亩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尤其严重,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47%,而因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经济损失达1593.9万元。占总经济损失的94.2%。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发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发生白斑病综合征和黑鳃病。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情况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