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10月讯(记者李桃)走进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宗平种养殖场,500余亩的土地上,一片片果树林、一个个蔬菜大棚以及那泛着凌凌波光的鱼塘慢慢进入记者眼前。这是群乐镇新河社区村民马宗平奋斗4年多的结果,也见证了马宗平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为“四川脱贫榜样”的奋斗历程。
“你们快尝尝这个硬柿子,这是我专门买来考察、品尝的。”在招呼妻子端来一盘切好的柿子后,今年50岁的马宗平笑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起盘中有些不同寻常的柿子。或许是长年在地中劳作的原因,马宗平看起来有些黝黑。
原来,马宗平看到村中山地中有些荒废的土地,便决定在这些土地上种上柿子树,经过多方考察,原产地在日本的日本甜柿进入马宗平眼中。“不仅是口感也好,还是对土地的适应也好,日本甜柿的市场前景都不错。到时我们还可以在载种好树苗后,让附近村民进行管理。既能解决土地荒废的问题,也能实现村民增收。”谈起产业发展这些事,马宗平很是健谈,规划、实地考察、种植技术等说的头头是道。但如果不是在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马宗平再次卷土重来,或许今天的他依旧是一个贫困户。
在鱼塘工作的马宗平
年少辍学远走他乡干苦力回乡创业却两次失败
在马宗平4岁左右的时候,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家境贫寒的马宗平甚至连5毛钱的学费都有些交不起。后来勉强读到初中,为了生计,12、13岁他只得辍学去打工。马宗平告诉记者,不管多辛苦的活他都干,因为只有挣到钱才能糊口。他既在西安挖过煤,还跑到新疆挖石头、去西藏当过瓦工。虽然辛苦,但马宗平为了生存、为了家庭只得一直干。
毕竟挣的都是用汗水、用体力换来的辛苦钱,总有累的一天。虽然后来在西藏做工收入还可以,但在有了一些积蓄后,马宗平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回到了村中,决定不再奔波,而是自己创业。
说干就干!2011年,经过筹划,马宗平决定创业,搞养殖业,但事情一开始就不怎么顺利。“那时村里不兴搞土地流转之类的,庄稼人都把土地看得很紧,我只有一家一家去游说,最后终于租到十来亩土地。”土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马宗平开始建鱼塘、养鸡鸭。可由于村民们对规模性的养殖认识不深,因此对于马宗平的创业并不看好。“甚至有些人说,最后我干不出个啥,只要赔钱了就会跑。”对此,马宗平苦笑不已。
2012年下半年,不愿背负债务,让家人陷入困顿的马宗平决定再次创业搞养殖。可这一次却又历史重演。“我文化低,有些技术指导书看了也理解不透彻,且周围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没想到最后因为防疫不到位,3000多只鸡鸭一夜之间死了2000多只。”虽自嘲汗水付出了不少,却没任何回报。可两次创业失败不仅让马宗平背上了近30万的债务,也彻底打击到马宗平创业的信心和雄心,“当时心里想还是去打工,挣个辛苦钱算了,准备安分下来,创业真不容易。”
马宗平妻子在蔬菜大棚劳作
负债累累成为贫困户不等不靠再搞种养殖喜脱贫
此时,马宗平家的日子一落千丈。“家里两个娃儿读书没有钱,只有去借;住的石棉瓦房是外面大太阳,屋内小太阳,外面下大雨,屋里落小雨。说句难听点的话,都穷到盐都买不起的地步。”谈及那时的生活,马宗平大呼不是一般的心酸。
在注册成立了宗平种养殖场后,马宗平通过考察市场、走访学习、积极参加恩阳区举办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及与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充分交流,他决定租赁土地建大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大地蔬菜。但没钱发展什么都是白搭。于是马宗平便向村民以产业周转金借贷、办理小额扶贫贷款等的方式筹措资金。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村民担心马宗平再次失败不愿将周转金借给他。但几经努力,马宗平最终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宗平种养殖场开始步入正轨,而他也日夜在土地上进行劳作。
2016年7月,一场大风吹翻了40个大棚,种植的蔬菜被大风和暴雨冲毁过半。早已几经挫折的马宗平没有被击垮。“从哪里跌倒就从哪爬起来!”他马上投入灾后自救,且在经过深思熟虑,并总结出之前创业的经验后,马宗平认为发展种植养业暨不能盲目跟风,更切忌只发展单一的品种,因为风险太大。于是,他又建成80亩鱼塘、种植沃柑100余亩,并建成农家乐。日夜的辛劳没有白费,在这一年,马宗平家不仅顺利脱贫,还住进了新居。
在宗平种养殖场工作的村民
成为脱贫榜样助力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我们自己脱了贫,也希望村中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怀揣着这一想法,马宗平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仅义务为新河社区的其他贫困户提供种养殖信息和销售渠道,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还给自己定了“两个凡是”的规矩,凡是贫困户优先到园区务工,凡是贫困户的土地优先租用流转。而今,宗平种养殖场就有10名左右的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年增收近万元。同时,以产业周转金借贷等方式招收了6名贫困户入股,年终为这些贫困户分得1000—3000元不等的红利。
“我在宗平种养殖场干了4年多,每天干的活很轻松,一个月能拿上1000多。再加上每年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和以前比多多了。”在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的村民陈礼秀告诉记者,在宗平种养殖场干了这么多年,只希望马宗平把养殖场搞得越有越好,因为只有搞得好,她才有工资可拿,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如今,宗平种养殖场已把产业规模扩大到500余亩,发展项目由蔬菜种植扩展到蔬菜、沃柑、春见等种植、销售和水产养殖、农家乐经营,仅鱼塘和蔬菜种植2个项目年纯利润收入就可达近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典范,更成为首届“四川脱贫榜样”获得者之一。
谈及自己从创业失败到成为贫困户,从贫困户再次创业成功脱贫并成为种养殖大户,马宗平说,他一路都在起起落落中前行,但不等不靠,立志脱贫让他在政策帮扶下,改变了自家贫困落后的面貌。而今他不仅要将自家的种养殖场越办越好,早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还要起好带头作用,带动好身边贫困户,助力他们实现脱贫增收。(图由恩阳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