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没有黄瓜味了,排骨不如以前香了,鸡汤和牛奶也不像从前那么香浓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慨?如今,生活富足、科技发展,我们早已远离了为填饱肚子发愁的时代,但很多食物却似乎失去了记忆中的味道。是食物变了,还是你变了?权威专家,为你解读记忆中的味道是怎么来的。
●受访专家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洪巨
中国农业大学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博士胡长利
果蔬:缺了“天然味”
果蔬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味道却和以前相差甚远,为什么果蔬越来越没味?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长期吃添加各种调味剂的食品,让我们的味觉“钝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敏感地尝出果蔬的口味。
牛奶:少了“青草香”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的牛奶是“香浓”的,而现在的牛奶却“淡而无味”。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告诉记者,除了以前物质匮乏,食物在记忆中显得更美味的因素外,牛奶的味道确实“变淡”了。
对于黏度变小这一点,中国农业大学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博士胡长利解释说,现在的牛奶都经过了“均质”处理,把大颗粒的牛奶脂肪打碎成小颗粒,使得脂肪不容易上浮,同时使牛奶变得不如以前“黏稠”。
肉类:养殖周期变短了
肉类不仅不如以前香了,还不如从前有嚼劲。以猪肉为例,影响口感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品种差异
中国生猪养殖业主要引进的外来品种有巴克夏、皮特兰、汉普夏等6个品种。我国最初引进外种猪的目的是进行生猪品种改良和杂交,推进“猪肉商品化”,让人人都能吃上便宜的猪肉。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主要以圈养外种猪为主,其中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3个品种在我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以上,而土猪不足10%。外种猪和中国土猪在品种上的差异,可能是影响猪肉口感的重要因素。
土猪肉香是因为肥瘦得当,脂肪在瘦肉里分布相对均匀,而后来引进的外种猪大多是瘦肉型,肌内脂肪含量低于土猪,因此口感上稍微逊色。
饲料成分
很多人认为,在家中散养、不喂饲料的粮食猪品质较好,其实家养猪的饲料一般只有玉米,属于能量饲料,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肉质紧实,脂肪含量少。而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一般使用配合饲料,可满足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帮助改善猪肉品质。
生长周期
黑猪与白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瘦肉率:黑猪的瘦肉率小于50%,白猪的瘦肉率则大于60%,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方面,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
风味:与白猪肉相比,黑猪肉中的风味物质,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等风味氨基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更高,因此肉味更鲜美,吃起来也更香。
色泽和口感:黑猪一般具有较高的肌间脂肪含量,可达3%以上,肉切面有明显的大理石花纹(类似雪花牛肉),同时肌肉的嫩度、肉色等指标也比白猪更好一些。
一份猪肉部位营养素排名
在富含的优质营养素上,猪的不同部位也有排名:
高蛋白前五名:猪蹄筋35%、猪皮27%、猪蹄23%、猪里脊20%、猪耳朵19%。
维生素B1前五名:猪大排0.8毫克/100克、猪腿肉0.53毫克/100克、猪后肘0.37毫克/100克、硬五花0.36毫克/100克、猪里脊0.32毫克/100克。
低脂肪前五名:猪蹄筋1%、猪里脊8%、猪耳朵11%、猪舌(口条)12%、猪腿肉13%。
低热量前五名:猪里脊155千卡/100克、猪蹄筋156千卡/100克、猪耳朵176千卡/100克、猪舌(口条)184千卡/100克、猪腿肉190千卡/100克。
低胆固醇前五名:猪里脊55毫克/100克、猪肘棒65毫克/100克、硬五花77毫克/100克、猪腿肉79毫克/100克、猪后肘79毫克/100克。
食物在变你也在变
其实,不只是食物变“淡”了,你的感官系统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味觉和嗅觉都在衰退
中老年人鼻子神经末梢的“传感器”受到磨损,即使暴露于强烈的气味中,嗅觉也远不如年轻时敏感。
重口味让味蕾不再敏感
忙碌是当代人的生活常态,叫外卖成为简化就餐流程的选择。
为了刺激食欲、吸引回头客,不少餐厅会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的油、盐或糖以及各类调味品,这样的重口味会让味觉“钝化”。
久而久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较重的口味来振奋味蕾,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敏感地尝出果蔬的口味。另外,食物在记忆中会显得更美味。大多数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即使是从前不愿碰的食物,在时光滤镜的加持下,也可能让你“爱得深沉”。
4个改变让味觉更灵敏
主动减少盐摄入:利用酸、甜、辣等佐料调味,或用胡椒、大料、花椒、咖喱等代替盐;在外就餐时,告知服务人员少加盐。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盐量多的食品,如咸肉、腊肉等传统腌制品。
控制体重: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家罗宾·丹多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发现,肥胖会“偷走“舌头上的部分味蕾,使味觉减退,进而导致胖人对高热量食物加倍渴求,陷入长胖怪圈。
多尝尝食物“原味”:增加每日食物摄入的种类,多吃原汁原味的蔬果。保证能量与营养素的足够摄入,也是保护味觉的途径之一。
换种烹饪方式:使用清蒸、凉拌、白灼、清炖等做法,取代煎炸类的烹调方式。有研究发现,25天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通常坚持4个星期,口味就能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