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28天津
有业内人士测算,国外洋猪在咱们中国市场上占比达到97%-98%,甚至很多人从来没见过中国土猪到底是什么模样。
更是完全不知道,这些土猪就连猪毛都是“战略物资”,曾在二战期间给中国赚回了千万美元宝的巨款!
可如今因为养了太多洋猪,土猪作为“国宝级功臣”,不仅被人遗忘,甚至很多品种要么已经绝种,要么都快要灭绝了。
咱们国家明明有着长达9000多年的养猪史,怎么本土猪的猪生还如此艰难?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中国土猪又凭啥成为战略价值超高的重要物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猪是咱们中国人的好朋友,在中华文明中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家”这个字,宝盖头下面的“豕”就是猪的意思,而且这个字早在周朝就有了,也就是说,那时候就有了“无猪不成家”的概念。
而猪肉则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苏东坡就曾写过一首《猪肉颂》,专门“歌颂”猪猪的美味。
各地大厨也为当地猪肉们安排了最适合它们的烹饪方法,比如“东坡肉”选用金华猪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回锅肉”的最佳食材则是成华猪。
然而,如今我们的餐桌上几乎不会出现这些“最佳品种”,它们几乎已经被外来洋猪取代。而且,这种取代不只存在在餐桌上,还存在在我们的脑海里。
比如说,现在一提起猪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脑海里马上会浮现粉粉白白、肥肥胖胖的猪猪一头?
但咱中国的本土猪大多不长这样,它们的长相要豪横得多,最具代表性的“猪”界代表当属猪八戒,吴承恩描述它:“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
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国土猪并不是白胖子,黑胖子才是它们的本体。不仅如此,它们还会长鬃毛,正是这“猪鬃”,让它们在二战期间立了大大功。
所谓“猪鬃”,就是长在猪背脊和颈部的五厘米以上的硬硬的毛。
这个毛可不得了,因为它的品质实在是高:软硬适中,有韧性也有弹性,而且还不容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简直就是天选刷子毛。
注意,这些优点都是咱们中国土猪的猪鬃独有的,别的地方根本拼不过,比如印度,因为气候原因,他们那的猪鬃就很软,刚性不行,不适合做成刷毛。
那为啥成为“天选刷子毛”在二战期间那么重要?这是因为需要用猪鬃刷清理和保养热武器,尤其是枪管、炮管,保养不好会直接损伤枪炮,因此对刷子的要求可是相当高,只有质量好的猪鬃才能胜任。
所以那时,美国甚至把猪鬃列进了A类战略物资,重要程度与军火齐平。
而对中国来说,猪鬃则成了对外贸易的“硬通货”。
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国家都曾给我国提供过贷款,但那时咱们哪有钱还啊?没钱就只能“易货偿债”,也就是一些资源抵偿,这其中就包括猪鬃。
从1938年-1944年,我国光是猪鬃的出口收入就达到了3000万美元。所以,在战争时期,中国土猪绝对称得上大功臣。
只可惜,战争结束的和平年代,中国土猪的地位和数量都迎来了断崖式下跌。
其实,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土猪活得还挺愉快,它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粗饲放养,生长节奏也比较缓慢,而从肉质上说,它们属于脂肪型,也就是说肥肉比较多。
那个时候还没什么养猪场、养殖场,大多是自家养猪自家吃,主打一个自给自足。
但后来,大家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工业化养猪成为主流,一旦成为生意,“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就成了关键。
而这时,市场的需求是啥样的呢?从肉的种类来看,肥肉不再吃香,对瘦肉的需求反而更大,土猪虽然口味更好,但瘦肉率只有35%左右,而洋猪去能达到65%以上,所以洋猪更受市场的欢迎。
脂肪型与瘦肉型猪后躯对比(左为脂肪型,右为瘦肉型)
除此之外,洋猪相比土猪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长得快,3斤饲料就能长一斤肉,100天就能出栏,这些咱们中国的土猪可做不到,另外,洋猪还特别能生,产仔量能达到15头,而土猪呢?大多也就2头。
这个数字单看可能平平无奇,但从批量养殖的角度看,差距却会成倍放大,在生意面前,土猪、洋猪选哪个,显而易见。
于是,“洋猪入侵”正式开始,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等洋猪品种很快就占据我国90%以上的养猪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洋猪品种从哪来呢?答案当然是买买买!
只不过,这个答案可解一时之急,却也会造成隐患。所以,我国虽然是养猪大国,却一度被“猪芯片”问题卡脖子。
所谓“猪芯片”就是猪的育种,或者说种猪培育,种猪在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中都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身价特高。
可我国却一度陷入了“重引进、轻育种”的误区,为啥呢?因为“育种”不如“引进”来钱快!
培育种猪新品种是个煎熬还不一定能见成果的事,耗时长,至少需要10-15年,投入多,而且见效还慢。
中国猪育种老先生们在北京农林科学院指导工作
引进的话可就容易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猪就行,尤其洋猪市场优势又那么明显,直接买过了不就万事大吉了?
但是别忘了,捷径等于短路,走多了很可能出问题!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外国种猪的路径依赖,而且种猪也要更新换代的,所以没几年就得花大价钱重新引进,这实在有点受制于人,就拿2021年来说吧,这一年我国引入了2.4万头种猪,价格高达15亿。
要知道,猪肉可是我国第一大肉类消费品,如果“猪芯片”的问题一直不解决,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会陷入“天价猪肉”的困局?
想要避免这种窘境,就要未雨绸缪,早日研发属于咱们国家自己的生猪品种,才是王道!
不过还好,国家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猪芯片”的发展正从刚起步迈入快车道。
2021年,农业农村部就推出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其中就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种猪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5个”的总体目标。
而且早在2019年,就有科研单位对咱们的中国土猪做改良研究,他们选的是“金乌猪”,改良之后瘦肉率能达到56%。
相信随着优质品种的不断推出,中国土猪将重新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主流,而“猪芯片”的逆袭也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猪肉自由终将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