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转凉,水温降低,部分地区温度骤降,水环境变化大且复杂,水产动物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同时多种水产动物经过夏季的快速生长期后,在秋季进入丰产丰收的关键期。做好秋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是确保养殖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为确保各地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水产品市场供应有序,现研究提出秋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投喂管理:秋季早期阶段天气转凉,水温适合养殖鱼类快速生长,投喂要按照“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进行。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鱼类摄食情况等及时做出调整,投喂量以达到养殖鱼类7-8成饱为宜。到达秋季中后期,水温逐渐降低,鱼的摄食量下降,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尽量晚停食,为鱼类越冬储备充足营养和能量。对主养草食性鱼类的鱼池,利用秋季青绿饲料充足的优势,加大青绿饲料投喂量。一般先投喂青绿饲料,待吃完后再补充投喂全价配合饲料。
2.水质管理:一般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不超过20厘米,保持鱼池水位在较高水平,以提高鱼池鱼载量,并有效减缓水温波动。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避免在傍晚加水导致池水缺氧。合理使用增氧机增加鱼池溶氧,一般在晴天中午、阴雨天清晨、阴雨连绵天夜间开启2-3小时;全天24小时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加强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池水的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等指标,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换水、增氧、消毒等应对措施,确保鱼池水质稳定。
3.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等情况,据此调整投喂、水质管理等措施。及时清除水中死鱼、杂草、漂浮物等,防止水质恶化。重点检查池水溶氧状况,防止鱼类半夜到次日黎明发生浮头、泛塘;鱼群有浮头预兆时,立即开启增氧机;对没有配备增氧机或有停电风险的,可采取加注新水或全池泼洒增氧剂的措施来增氧。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体受伤后及时采取消毒措施。夜晚加强防盗巡视。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投苗前需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选择优良品种生产的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出疫病病原的苗种。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可能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蟹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建议采用二级处理,设置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2天后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2-3天,水体余氯去除后将表层水引入虾蟹养殖池塘。
4.饲养管理:一要做好水草管理。针对淡水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定期维护池塘中栽种的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及时清理腐烂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二要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养殖水质。
建议有条件的对虾养殖场进行分级养殖。将P3—P5仔虾进行10天标粗,标粗结束前检测仔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仔虾健康状况,选择无特定病原检出的健康仔虾转入暂养池进行30天的暂养,暂养结束前检测对虾中常见病原、观察其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对虾,进行50-60天成虾养殖。分级养殖中,需对标粗池、暂养池和成虾养殖池进行严格物理隔离,防止病原在不同池塘间的潜在传播和扩散风险。养殖过程中使用商品化饵料,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二、水产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是要以预防为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不要盲目往鱼池里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来预防鱼病,会破坏水环境和降低鱼体免疫力。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三黄散(水产用)、黄芪多糖粉等,调节鱼体免疫力,每投喂10-15天,停1个月后再投喂。每10天泼洒1次含氯石灰(水产用)等,改良水质。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有诊断检测条件的鱼池,定期抽样监测鱼病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控制措施。
二是要及时发现鱼病和采取控制措施。每天在鱼池边巡检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体色等。观察到有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体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可能是鱼的健康出现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药物的选择要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
2.虾蟹类
(二)精准防治
通过前述养殖生产和预防措施,能预防草鱼出血病等各种鱼病发生或降低发病损失。
秋季也是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发病鱼的治疗采用内外结合方式进行。外用药可以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或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全池泼洒,一般连用2次,间隔1天。内服用药,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种类以及剂量,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服药物包括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等,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内服药一般连用5-7天,用黏合剂拌饵投喂;同时饲料投喂量减半;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孢子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在秋季常见多发。养殖者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健康鱼也会感染少量寄生虫,这时不必用药,也不要用杀虫药做预防。当寄生虫感染数量较多时,需要确定寄生虫的种类,有选择性的使用针对性强的兽药。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传染性肌坏死病毒、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主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牛奶”病病原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扣蟹科学暂养,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牛奶”病传染机会。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河蟹蜕壳一次后以350只/亩为宜。保持良好水质环境,水体的溶氧达4mg/L,氨氮小于0.3mg/L。养殖前需注意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选择全价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的野杂鱼虾投喂。
应加强养殖水质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底层水体溶氧不低于4.5mg/L,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的溶氧不低于5.0mg/L;水体pH值控制在7.5-8.8为宜,对于养殖设施配置不足的半集约化养殖土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控制在0.3mg/L以下,在机械增氧、进排水、水质监测等设施与养殖生产管控充分的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水体的氨氮浓度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酸盐低于2mg/L。可通过水体机械增氧、依规使用化学增氧剂提升池底溶氧等措施提升养殖池塘水环境质量。
应每天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低温暴雨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倒藻。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在不同盐度的对虾养殖池塘中科学套养一定数量鱼类,及时清除对虾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三、水产品和渔需物资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输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控制种苗装载密度,防止相互挤压。
(二)水产品运输
(三)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预防天气突变。秋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