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Eriocheirsinensis),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等。在动物分类系统中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部、方蟹科、绒螯蟹属。在我国自然水域中的地理分布,目前将河蟹区分为长江,辽河,瓯江几大水系群体,其中尤以长江水系河蟹个体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并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养殖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史与生命周期

河蟹的生活史是指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依次经历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仔蟹(豆蟹)、幼蟹(稚蟹)、蟹种(扣蟹)、黄蟹、绿蟹、抱卵蟹等阶段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一般来说,河蟹寿命为3虚龄、2足龄、24个月。有一部分河蟹当年就可以达到性成熟,个体重只有10~50克,寿命只有1年。有些养殖单位由于不懂得区别性成熟的河蟹,往往把已性成熟的小蟹误认为蟹种采购放养,结果引起成熟性死亡,给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些低温地方,如新疆等地,河蟹的寿命达到3-4年,这主要与河蟹生长环境因素有关。个体大小无法确定年龄大小,绿蟹才是性成熟的标志。河蟹生殖一结束,生命亦近终止,因此河蟹养殖中,应年年放养蟹种,才能年年有成蟹收获。

各发育阶段

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阶段,也称幼体发育阶段:蚤状幼体因其形态似水蚤而得名,通常只有1.5~4.1毫米,不能在淡水中生活,必须在河口附近的半咸水中生长,依其蜕皮次数分为Ⅰ-Ⅴ期蚤状幼体,Ⅴ期蚤状幼体再蜕一次皮,即成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在咸淡水中生活,即成俗称的蟹苗。蟹苗为杂食性。仔、幼蟹阶段:大眼幼体经蜕皮、生长,即长成蟹形,前1-5次蜕皮的稚蟹,依次为Ⅰ-Ⅴ期仔蟹,因其个体小,仅有黄豆般大小,故俗豆蟹;仔蟹再经数次蜕皮至当年秋天的蟹种,长成纽扣般大小,即成为扣蟹,也称一龄蟹种。

成蟹阶段:成蟹即性成熟前后的通称,包括黄蟹、绿蟹。河蟹成蟹的身体原分21节,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和尾部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已完全愈合,因此河蟹的全身仅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大部分。从外形上看河蟹由头胸部(蟹壳)、腹部(脐子)和胸足(爪子)3大部分组成。

在淡水中生长达2秋龄的蟹,在性成熟之前,雄蟹步足刚毛比较稀疏,此时蟹的腹部尚未长满,即尚不能完全覆盖头胸部的腹面,背部颜色略带黄色,俗称黄蟹。黄蟹再蜕一次壳(生殖蜕壳),雄蟹步足刚毛丛生。雌蟹腹部的脐明显宽大,四周密生丛毛,完全覆盖整个腹部(脐),成为典型的团脐,蟹壳成为黑绿色,称为绿蟹。

(二)洄游

河蟹一生有2次洄游,一次是蟹苗由河口顺着江河溯江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域生长发育的过程称为溯河洄游,也称生长洄游。另一次是降河洄游,是指在淡水中生长发育成的成蟹,从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中繁殖后代的过程,也称生殖洄游,在海水中抱卵繁育。

(三)蜕皮与蜕壳

(四)生长特性

河蟹的生长是伴随着幼体蜕皮和幼蟹的蜕壳进行的。河蟹从规格为16万只/千克的大眼幼体长到体重超过150克/只的商品蟹,要经数次变态、多次蜕壳。通常认为河蟹的生长发育是随蜕壳的发生呈梯式增长,也就是说在两次蜕壳之间,河蟹的规格基本上保持不变,只是在体重上随营养物质的积累而略有增长。在每次蜕壳后,河蟹的规格发生明显变化,完成快速的生长,所以河蟹的生长特性是一种呈阶梯状的不连续生长,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蟹种的蜕壳而进行的。

对河蟹来说,蜕壳频率和每次蜕壳后的增重量是决定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而河蟹的蜕壳频率和蜕壳后的增重又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在自然环境中,幼蟹蜕壳周期为15天左右,河蟹蜕壳后体重增加30.0%~48.9%;而在笼养条件下,5-9月只蜕壳2~3次,脱壳后体重增加22.4%~40.2%,平均增加33.2%;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蟹,蜕壳周期为(31.7±5.1)天,蜕壳后体重平均32.3%。可见,生活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河蟹,蜕壳周期差异较大,但蜕壳后增加量较为接近,表明蜕壳周期长短(蜕壳频率)对河蟹生长的影响更大些。只有熟悉河蟹的生长特性才能合理安排养殖计划。

(五)生殖特性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育肥6-8个月,便结束淡水生长阶段,开始成群结队地离开原栖居活动场所,向通海的河川汇集,沿江河顺流而下,不远千里,行至河口浅海处交配产卵。河蟹这种由淡水到海水去进行繁殖的过程,称为生殖洄游。

每年自寒露至立冬期间,河蟹开始生殖洄游。民谚所语:“西风响,蟹脚痒”、“西风响,蟹下洋”,就是说到了秋季,河蟹就一定要进行生殖洄游。此时河蟹性腺发育迅速,变化明显。立冬以后,性腺发育完全成熟,此时河蟹交配,随即产卵。

河蟹的生殖洄游是自然选择、长期遗传适应的结果。使得河蟹生殖洄游的因素很多,其中性腺成熟是一个主要因素。其他如水的温度、水的流动速度、水体盐度变化等外部因素,也是河蟹向沿海江河口洄游的因素。

现有的河蟹根据洄游习性基本上可以分成终生生活在河口浅海区的小洄游和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大洄游两大类群。小洄游的河蟹类群,洄游于浅海和河口区域,其饲料生物资源往往没有长江沿江草型湖泊那么丰富,且淡水促生长、海水促成熟,河口区域往往有一些盐度,所以这一类群就可能较早成熟。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河蟹种质时应对洄游类群予以重视。

掌握河蟹的生殖洄游期对河蟹的养殖与捕捞十分重要。

(六)自切与再生

河蟹在受外界环境刺激,其螯足或步足被外敌抓住,经常会迅速断掉其被捉住的足,得以逃生,此现象为自切。河蟹自切现象是长期对外界环境下逃避敌害求得生存的一种适应。河蟹自切时其折断点总是在附肢的基节与坐节之间的关节处。河蟹足一经断裂后,即可分泌液体,封闭伤口。河蟹再生总是与自切相联系的,通常先自切,后再生,自切后的关节处有瓣及肌肉,折断后血流即可自止。河蟹再生能力以幼蟹时较强。

(七)食性与残食

河蟹由于存在多个变态期,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要求也不同。蚤状幼体期间以藻类为饵,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主要以轮虫为饵,Ⅲ期仔蟹至Ⅴ期仔蟹多以微粒饲料和轮虫为饵,Ⅴ期仔蟹后的幼蟹转入偏动物性的杂食性。河蟹生性贪吃,尤喜食动物性饲料,在天然环境下摄食小杂鱼,虾,螺,蚬和水草等。同时,河蟹具有相互残食性,特别是在脱壳期。

二、蟹种(扣蟹)培育

蟹种通常是指一龄蟹种,即是将当年Ⅴ期仔蟹培育到翌年的3月底,规格在100~200只/公斤左右的蟹苗,大小常为纽扣差不多大,所以生产上常称为扣蟹。一龄蟹种的培育是当前河蟹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的特殊点是培育周期较长,蜕壳次数多,个体发育快,体重增加大。一龄蟹种培育模式通常是池塘和稻田两种。

(一)池塘培育一龄蟹种

1.蟹种池的条件与建设

环境条件:蟹种池不同于鱼种池,建池环境条件宜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水源无污染,用电、交通方便。同时,一龄蟹种对环境要求较高,如何创造一个适合一龄蟹种生长发育的环境尤为重要。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溶氧、PH、营养盐。养殖过程中,幼蟹适应的水温是15~30℃,最适宜水温为19~25℃,水温低于10℃进食减少,甚至进入冬眠,水温超过30℃,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果水温低于15℃,虽然其他条件满足,脱壳也会十分困难。水温在19~25℃的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幼蟹成活率愈高,生长愈快,增重愈多;适宜溶氧为5mg/L以上;适宜PH为7~9;由于蟹种生长阶段蜕壳次数多,对营养盐要求严格,特别是对钙,磷盐的需要,需要通过施有机肥和适量微量元素来调节和补充。

培育池大小:一般为1000~5000平方米,考虑操作方便,通常2000平方米为宜。

培育池深度:由于蟹苗或幼蟹是在池底爬行寻食,为此水深不宜超过1.5米。进,排水系统:由于蟹种培育过程中需要经常放进和排出池水,所以要求进水和排水方便。

防逃设备:永久的培育池防逃设施,采用砖砌呈“厂”字形的防逃墙,一般高0.6~0.7米,亦可根据各地情况选用钙塑板,玻璃,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和网片加尼龙薄膜等材料。

清塘消毒:Ⅴ期仔蟹放养前15天蟹种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生石灰用量75~100公斤/亩,溶化后全池泼洒。如果蟹种池为老养鱼池则必须经清淤晒塘后才能放养仔蟹。

移植水草: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在池底撒播和移栽苦草、伊乐藻等水草;在塘埂内侧坡上栽亲水植物,同时在培育蟹种的池塘内保持定量的芜萍。

2.Ⅴ期仔蟹的放养

Ⅴ期仔蟹的放养应首先打样确定规格,然后根据样本结果,称重,计数,放养密度50~80只/平方米。每只蟹种塘放养的Ⅴ期幼蟹要规格一致,避免大小差参不齐,一次放足。对于从外地采购的Ⅴ期仔蟹,特别是从沿海购进的Ⅴ期仔蟹的放养量可适当放大,规格应整齐,体质要健壮,严禁带病。

3.饲料投喂

幼蟹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每天傍晚至20:00时是摄食高峰期。投喂过早,蟹未开始摄食,饲料浸泡在水中,散失很大,而且会降低味道和适口性;过晚,会使蟹处在饥饿状态.

4.水质调控

蟹苗下塘后,水质过肥、过老,易造成幼蟹缺氧浮头。表现是幼蟹大量上爬水草和四周塘埂,轻者夜间出水,重者白天都不下水,这时即将和刚刚蜕壳的幼蟹都要死亡,必须引起足够警惕,防止缺氧浮头。方法是早换水、大换水。高温季节,可多放些浮萍覆盖遮阴,净化水质。

5.日常管理:

巡塘值班:蟹苗下塘后,应坚持天天值班巡塘,主要观察水质变化和幼蟹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逃:幼蟹爬逃能力很强,尤其是加新水时,或者塘埂渗漏水的地方,幼蟹会随水而上,顶水或打洞逃跑,因此,一定要严加注意。

防害:老鼠和鸟是幼蟹最大的敌害。消灭方法,一是加固防鼠网,二是人工追打,三是下鼠药或灭鼠器械,放置驱鸟器具等。

防盗:幼蟹价格很高,蟹塘要建立管理房,日夜有人看守。

防野杂:养蟹塘的蛙、黄鳝、泥鳅繁殖生长较快,和幼蟹争食和残食,要及时清除。

6.幼蟹的起捕

通常采用诱捕、流水、地笼网、干法及竹丝笼或杨柳枝笼法等方法。

诱捕法:根据蟹种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在原有池水排放以后不再进水,而在池内投放数个长1~1.2米,直径0.3~0.4米的黑色塑料袋或用稻草编织的草袋(也可用编织袋),袋口撑开,袋子内堆放一部分水草,并投放河蟹喜食的小鱼,小虾或动物内脏做诱饲。诱饲最好经过蒸煮,使其香味四溢,对蟹种更有吸引力,由于袋中即有蟹种爱吃的食物,又是温暖,黑暗的隐蔽场所,所以,蟹种入袋后一般不再外爬。晚上8-9点钟开始收集1次,夜间12点和早晨4-5点钟再收集1次。如果蟹种太多可适当增加收集次数。

流水法:利用河蟹的逆水性,用流水集苗。

竹丝笼或杨柳枝笼法:捕捞前每池均匀投放20~30只竹丝笼或杨柳枝笼(也可在放养大眼幼体时提前投入)。竹丝笼或杨柳枝笼用细绳与浮子相连。用三角抄网捕获。捕捞时要做到快,轻,准。每天捕捞2次,早晨日出前,下午日落前。每池捕捞2~3次后,排干水隔天再注满水,重复2次,起捕率到达92%以上。本方法捕捞效果较好,较为实用。但制作竹丝笼或杨柳枝笼和捕捞时劳动强度相对较大。

网捕法:本方法在刚开始捕捞,捕捞的量不需很多时较为适用。沿池塘四周放置一定数量的地笼,一般每亩放30~40只为宜,每隔4~6小时收一次网,收网捕捞后将网具重新放回。此方法的特点是省时,省力,简便,但起捕率不高,最多仅能达到60%。

干捕法:此方法只能在用其他方法捕捞后,剩下数量不多时采用,效果较好。方法如下:排干水,人工下塘捕获,一般宜多人沿一个方向用手抓,挖,抠等“摸索”前进,以免“漏网”。

其他方法:灯光诱捕法、陷井法、挖洞法、药驱法等。

(二)稻田培育一龄蟹种

1.稻田建设

稻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土地较肥、保水性好的田块。

稻田改造:将稻田分成小区,小区之间以田埂隔开,在离埂2~3米处开挖围沟,沟宽0.8~1米,围沟每隔8~10米开挖与围沟相通的条沟。条沟比围沟略浅、略窄。在进水处附近设一蓄水池,面积10~20平方米,用于缓冲入田水流,并可兼作蟹苗暂养池。条件恶化时还起到“避难所”的作用。畦面种稻,沟中不种稻。

防逃设施:防逃是养蟹成败的关键。田埂加宽夯实,宽大于0.5米,埂顶比畦面高0.5米,防逃墙设在田埂的斜坡中部,经木棍铁丝做成支撑架,固定双层聚乙烯薄膜(或网片加薄膜)。

清整消毒;田块修整好后要清田消毒,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化浆泼洒,驱除并杀死一些敌害生物。

2.水稻栽培管理

施肥: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按300公斤/亩施基肥。在水稻生长盛期追施1次尿素,按5~7公斤/亩,并坚持少量多次原则,防止水质污染。

水稻移栽:选择水稻生长期长的品种,该品种抗病性强,整个生长期无明显病害,亦不用施农药。

3.蟹苗放养

4.饲料投喂

养殖扣蟹过程要合理饲料搭配,除前期多投动物性饲料外,之后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适时调整饲料的种类与用量,并引进芜萍等水生植物,严格控制其规格和早熟。

5.水质调节

初期3~5天换水1次,以后7~10天1次。夏季高温季节,适当降低水温和换水次数,定期泼洒石灰水和过磷酸钙杀菌驱敌,并可补充钙及调节酸碱度。

(三)蟹种的运输

一龄蟹种生命力强、规格大、抗逆能力也强,加上正值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也为蟹种运输提高率提供有利条件。尽管如此,在运输中不能粗心大意,应掌握蟹种运输的有关规律和技术流程,有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蟹种运输是河蟹养殖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有些疾病就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蟹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冻伤,其后由细菌等病原侵袭伤口,发生继发性感染。因此,在蟹种运输中要严格注意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蟹种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蟹笼、荆条筐或蒲包包装。由于蟹种活动能力强、爬行迅速,为了提高运输成活率和减少蟹种受伤,蟹种在包装时应不使袋(笼、筐)等包装物留有空隙和空间,以减少蟹种在包装中爬动的机会。如用塑料编织袋包装时,所装蟹种不超过袋体积的2/3,待蟹种装进袋中后,在袋的余下部分的下端用聚乙烯扎紧,这样,就使蟹种在袋内不能爬动。这是运输蟹种的主要技术之一。

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蟹种装袋运输,对于那些体质弱、有明显病伤的蟹种应剔除。此外,每袋的蟹种数量不宜多,一般在5~7.5公斤左右。

在用车运输时,应在车厢铺一层草袋,将草席或草袋洒水至湿透,再将装有蟹种的包裹放在草席或草袋上,这样就在运输过程中满足蟹种对湿度的需要。

在运输中要注意天气情况,防止太阳暴晒和低温冻伤蟹种。在冬末气温低的季节,蟹种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少洒水或不洒水,防止结冰,包装蟹种的袋(筐、笼)上方用帆布等物盖住挡北风。在春季有时有较高气温出现,这时应防止太阳光直接射向蟹种,还应多洒水。运输过程中应将蟹种袋(筐、袋)平放,切忌上面堆压挤压,若运输数量多,可用木条隔层,架空放置。在搬运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有条件的尽量采用保温车运输。

三、池塘成蟹养殖

河蟹养殖方式通常有大水面养殖、网围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这里主要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蟹池选择与改造

养蟹池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面积10~30亩,水深以1.2~1.5米为宜,池塘埂坡比1:2~3。培育池底质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0.1米。塘埂四周用0.6米高的钙塑板、铝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米,深0.8米。

(二)池塘清整消毒

养蟹池秋冬季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两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75~100公斤/亩。

(三)移植水草

按幼蟹培育池标准进行。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图3-8-13)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四)投放螺蛳

成蟹养殖每年清明节前应投放一定量的活螺蛳,池塘投放量为300~400公斤/亩,投放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酌量增减。螺蛳投放方式可采取一次性投入或分次投入法,一次性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成蟹养殖池塘一次性投放活螺蛳300~400公斤/亩,分次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成蟹养殖池塘先投放活螺蛳100~200公斤/亩,然后从5-8月每月投放活螺蛳50公斤/亩。

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蟹种数量一次购足,在池塘中用围栏暂养。蟹种分三次放入成蟹池塘中。在蟹种暂养脱壳1次后转入1/3蟹种进入成蟹池,在暂养脱2次壳时再转入1/3蟹种进入成蟹池,10天后将围栏全部拉开。这时池塘水草基本生长茂盛。

目前,有条件的地方,池塘成蟹养殖通常采用“3+5”放养模式,即先在配套的蟹种寄养池塘中养殖3个月,等成蟹池塘水草生长好后再将蟹种转入成蟹池塘养殖5个月收获。

(六)饲料投喂

1.投饲量

养殖河蟹的投饲量应根据放养蟹种数量,质量,所投饲料的种类,质量饵料系数及预计产量制定年投饲总量;根据当地的气条件,水温变化,按照年投饲量制定月投饲计划;3-7月上旬是河蟹快速生长期,这几个月的投饲量要占全年投饲量的40%;进入高温期池塘养殖的河蟹生长滞缓,此期月投饲量可为6%~8%:8月中旬至11月底这几个月投饲量应为50%。

关于食量的大小,常用“日投饵率”来表示,即以养殖河蟹每昼夜所吃的食物的湿重和其体重的百分比来表示。河蟹的日投饵率常在5%~10%之间,一般投饲比例是稚蟹阶段的投饲量占体重的5%~7%,幼蟹占4%~6%,成蟹占3%~5%。日投饲量较难确定,每次的投饲量应在月

投饲量范围内按养殖河蟹体重递境的5%~10%投喂。

2.投饲技术要点

动植物性饲料要体理搭配:河蟹食性杂,在饲料组合上,全年饲料投喂,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占40%。

根据渔时季节科学投饲:河蟹生长季节饲料的投喂,总的原则是“两头精,中间青”。即春秋季节的投饲,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夏季饲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

根据河蟹生活习性投饲:河蟹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饲料投喂应以晚间投饲为主,白天投饲为辅。其晚间投饲量点全天饲料量的70%。

饲料要适口:饲料个体的大小要与河蟹规格相适宜,个体大的要切块状,螺,蚬要压碎,植物性的饲料要做成团,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改深水区为浅水区投饲:饲料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并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饲原则。

改生食为熟食投喂:投喂的各种原料要充分浸泡,煮熟,有利于河蟹消化吸收。

科学投喂成熟蟹:成熟蟹开始生殖洄游,晚上上岸爬行,体力消耗过大,易造成洄游蟹营养不足,因此要适当投饲。在投饲方法上,改过去的晚上投饲为白天投饲。防营养过剩死亡。特别是成熟的雌蟹,肝脏85%以上转化为性腺,肝功能下降,如大量投喂动物性饲料,一方面肝功能不能适应高蛋白的营养储存,另一方面促使雄蟹提前淡水里交配,引起死亡。

另外,实施鱼,蟹混养模式的,应先喂鱼,后喂蟹。鱼料投入深水区,蟹料投入浅水区,以防鱼,蟹争食,使蟹吃不到饲料,影响河蟹生长。

(七)池塘水质调控

(八)池塘底质调控

河蟹养殖期间应尽量减少剩余残饵沉底,保持池塘底质干净清洁,如有条件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合细菌等)。

(九)日常管理

日常巡塘可结合早晚投饵仔细察看池塘养殖河蟹蜕壳生长、病害、敌害等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特别在异常天气情况时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十)捕捞

(十一)商品蟹暂养

捕捞后的河蟹应放在水质清新的水体暂养,暂养方法可用吊笼和吊箱。商品蟹须经暂养(图3-8-14),吐泥滤污,去药物残留,经测定安全达标后才能上市销售。暂养区要增加增氧设备,防止河蟹暂养缺氧死亡。

暂养好的成蟹按规格,雌、雄分袋包装出售。

四、河蟹病害防治

(一)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蟹摄食不振,行动缓慢,轻圧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投喂新鲜饲料,治疗时外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并在饲料中拌入内服药,每天一次,连续3天。

(二)颤抖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

症状蟹:行动和摄食缓慢、精神不振;发病后期,蟹趴在岸边水草上,失去摄食能力,浑身发抖,不久即死亡,故被人们称为河蟹“抖抖病”。病蟹肝脏坏死,螯足抱在口腔前,步足环起,站立不稳,不易翻身,发生阵阵抖动。有的肝脏呈黄色、油状、略带白色,口器中有大量茶褐色液体。有的肝脏呈灰白色、臭蛋黄状,体内有无色液体,有的伴有鳃水肿。而处于蜕壳期的蟹发病时,表现为蜕壳无力而死亡。

流行情况:5~10月份,高峰期8~9月份,水温23~33℃。

防治方法:放蟹种前对池塘彻底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以预防为主。治疗用银翘板蓝根散。

(三)烂鳃病

病原:弧菌、产气单胞菌及迟钝爱德华菌

症状:蟹鳃丝腐烂多黏液,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局部溃烂,鳃丝有缺痕,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鳃已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改良水质和底质进行预防。治疗时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复方氟苯尼考1个疗程。

(四)聚缩虫病

病原:聚缩虫

症状: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附着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用硫酸铜0.25~0.6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THE END
1.教你如何让河蟹在智能水产养殖的大水面上优雅地生长掌握五大秘诀河蟹,别称毛蟹或螃蟹,以其在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栖息、昼伏夜出的特性著称。每年6月至9月是河蟹的盛食期。大水面养殖河蟹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饵料优势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以下是结合我镇多年经验总结的大水面养殖河蟹技术要点: 放养前的准备工https://www.fikyjuyw.cn/mei-ti-bao-dao/494438.html
2.淡水螃蟹的正确养殖方法淡水螃蟹的正确养殖方法 1、养殖池要求:螃蟹喜欢在水源充足、水质干净的环境下生长,所以选池子中最好选在离城区较远、周围无污染的地方养殖。另外,在池底要放些黏土、沙土或亚沙土,且水深在0.6-1.5m之间为宜。 2、保持池子清洁:螃蟹放养一段时间后,要适时撒一些漂白粉对水质进行消毒,待消毒后3-4天后,可将约http://m.tianqiso.com/zixun_54381/
3.河蟹养殖河蟹怎么养殖河蟹养殖技术→MAIGOO知识下网方法。网的下纲每2米打一地锚垂直插入泥里,使网衣进泥10厘米,敷网石笼用脚踩入泥中,网围每米打一木桩固定网,网围呈圆形。收紧防逃网,挂在木桩上方。 四、庭院养蟹 庭院养蟹是指宅基地屋前屋后的土池或利用空地挖池,利用河蟹隐居的习性,高密度养殖河蟹。 https://www.maigoo.com/goomai/197325.html
4.河蟹的生态养殖方法理想股票技术论坛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详细介绍,包括养殖环境、饲养管理等方面,帮助了解河蟹的生态习性并提供有效养殖方法。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thread-8649086-1.html
5.优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8篇(全文)为适应水草生长、河蟹生活栖息、不同季节的水位要求, 适时调节水位的高低, 是保证河蟹养殖与生态环境要求相统一的重要生态养殖技术措施。 微孔管增氧是新的增氧技术在蟹池的应用, 通过池底向上曝气, 改善优化底质环境, 均衡增加水体溶氧, 改良水质, 促进河蟹摄食, 增强消化吸收率, 促进河蟹生长。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3pesktx.html
6.螃蟹养殖方法及水质管理方案螃蟹的消毒杀菌管理方法,消除池塘内病原菌和病菌,为身心健康养殖河蟹构建好的养殖自然环境。在养殖前后左右,都应做好池塘的消毒杀菌管理方面。幼蟹进到池塘以前,应提早做好消毒杀菌,冬天立即清除池塘内污泥。养殖管理方法流程中,挑选的消毒杀菌药物,规定:毒副作用小、挥发物快,防止因消毒杀菌而导致自然环境的被毁坏。https://www.hbzhan.com/tech_news/detail/1080181.html
7.河蟹生态降养殖全过程的关键技术要点由于各地河蟹养殖技术水平不平衡,导致河蟹养殖效益波动区间较大。笔者根据多年技术积累和总结,提出以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全过程的关键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养殖生态环境营造 1、水源。在选择养蟹基地前必须对水源有充分的了解,水量充足是前提条件,养殖区要远离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规模养殖场要设置废水净化处理https://baidu-mip.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62428.html
8.螃蟹养殖户(螃蟹如何养殖方法)价格电话图片杀虫消毒不彻底的蟹塘可选择雨过天晴,水温不高而螃蟹无批量伤亡整体活力较强的时机进行一次杀纤毛虫药物与低剂量生石灰泼洒,生石灰泼洒量控制在每米水深每亩5—10斤,确保高温季节河蟹体表与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水体水质清爽良好,目前病害防治工作应结合饵料优化投喂,环境改良等工作进行,切实做到生态防病,健康养殖。http://whslqf.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396313431.htm
9.河蟹养殖技术手册.pdf3.1 水质调控的重要性 (3)正确的放苗方法:扣蟹长途运输后基本处于脱水状态,如果直接放入水中蟹苗鳃部易产生 河蟹养殖的池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影响河蟹池塘水质变化的因素较多(如气温,水 气泡而死亡。正确的放苗过程是:把蟹网袋放置水边,对蟹网袋洒水5分钟,然后把蟹网袋在水中浸泡 草,浮游动物和池底状况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29/130637455.shtm
10.螃蟹池塘养殖技术(精选9篇)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益于养殖水体水稳的迅速提高,使河蟹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为,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三)在病害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zg95c1i.html
11.浅谈河蟹养殖方法浅谈河蟹养殖方法 一、多措并举保证水质良好。六月份应对池塘水体进行1~2次解毒,对池塘底质进行2~3次改良,利用底质改良剂对池塘四周及投饵处进行改良,创造良好的底部环境。6月份,蟹池中早期布局的各类水草均处于生长旺盛期,应做好水草的养护工作,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争取做到池塘中水草疏密相间,合理布置,池塘生态环境https://www.unjs.com/w/132910.html
12.养殖河蟹需要什么条件浅谈河蟹养殖条件养殖河蟹,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电力配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养殖河蟹需要什么条件 一、养殖河蟹对池塘的要求 池塘规划为东西走向、开挖成长方形,长宽比为3∶1,面积以10~15亩为宜。池埂应宽且坚固,坡比要求达到1∶3,以防河蟹打洞外逃。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264159.html
13.河螃蟹养殖方法(河螃蟹怎么养殖方法)河蟹繁殖后,身体很快便衰老、死亡。 6. 河蟹养殖方法和环境多放氧气,通常情况下,买来的河蟹在家里可以养殖5-7天的时间。因为河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买回家后给它们准备一个容器,并且加入适当的水,它们就可以正常存活。要想让河蟹存活的时间长一些,需要定期检查,将一些活力不足的河蟹吃掉或清理掉。只要能保证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wen-xian/411534.html
14.种蟹(扣蟹)养殖技术目前河蟹生态环境调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河蟹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长期面临低氧胁迫,免疫性能下降,死亡严重。池塘水草茂盛,上部溶氧过饱和,但由于温跃层存在,造成底部严重缺氧。 (2)高温季 22、节河蟹“粗养”模式下,可能更降低了河蟹耐低氧能力和免疫性能。 2、 解决办法: (1)坚持种植水草,保持水草一定的覆盖面(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4106777.html
15.河蟹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河蟹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有机结合,积极推广以水资源保护为前提的生态渔业,调整与优化渔业结构,维护水体生态健康,努力建立环境-气候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渔业模式。这是本书《河蟹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最重要的特色。[1] 1.《河蟹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这本书配有多幅高清图片,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欣赏,并能快速准确https://baike.sogou.com/v83773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