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融合基建发展新兴业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随着国家推动新基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建筑业如何转型才能实现新发展?我认为,应该从把握新机遇、开发新技术、培育新业态3方面着手。

把握新机遇

这里的新机遇是指人工智能发展带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今年5月,美国众议院、参议院几名议员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该法案提出,美国政府应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扶持力度,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优势。该法案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10大关键技术领域研究。10大关键技术领域中的第一项,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为何如此重要?人工智能是指可模仿人类智能来执行任务,并基于收集的信息对自身进行迭代式改进的系统和机器,简单而言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会学习、会思考、会工作。人工智能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运算智能,即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能力;感知智能,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认知智能,就是“能理解会思考”。运算智能、感知智能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迅速,未来10年,认知智能也将获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以“三算”(算据、算力、算法)为基础。我国推动新基建发展,以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计算能力支撑。

新基建是“数字基建”,传统基建是“物理基建”,基建领域的信息物理系统就是“融合基建”。从“物理基建”到“物理基建+数字基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新基建为传统基建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新基建需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垂直领域)、培育新业态,传统基建为新基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

开发新技术

一是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孪生是虚实之间双向映射、动态交互和实时联系,是与物理系统对应的数字化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其目的是形成与实物资产相对应的数字资产,从而实现资产价值的增值。

二是数字主线技术。目前的数字孪生多为逆向生成,是先有实物再将其进行数字化表达。数字孪生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实体工程在建造之前和在建造中,就应建立动态的数字孪生,通过动态的数字孪生模型优化和指导实体工程建造,这一技术就是数字主线技术。例如,一个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拆解,可以利用数字主线技术,由模型驱动,实现各阶段无缝对接,让全过程产生的数据流、各环节信息实现双向同步沟通。这是目前建筑业应该大力发展的技术。

三是模型定义工程产品。建筑设计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表达,与形式逻辑相对应的是数理逻辑。找到数理逻辑规律,就可以采用模型定义工程产品。例如,在北京大兴机场建设中,机场核心区18万平方米采用8根C型柱支撑。这8根C型柱顶的采光结构,就是通过数字模型计算出来的。

四是智能感知技术。如何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和智能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聚焦施工现场管理,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建立信息智能采集、管理高效协同、数据科学分析、过程准确控制的施工现场立体化信息网络,实现对工地的智能管理。如何在运维中引入人工智能,实现“事前智能预警、事后快速定位、夜间无人值守、远程集中管理”等一系列智能运维目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五是工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要综合利用工程环境数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工程过程数据(实时反馈数据、过程管理数据、工程交易数据、工程诚信数据)、工程要素数据(从业人员数据、工程机械数据、工程材料数据、工艺工法数据)、工程产品数据(产品绩效数据、产品性能数据、产品运营数据)等,通过对大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帮助行业治理精准化,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动、提高产品设计与生产效率和供应链的敏捷性、准确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帮助业主提高运维能力。

六是自动化、智能化工程机械与设备。要加大建筑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工程机械与设备的研发应用,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精确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作业。

培育新业态

在融合基建背景下,建筑业应着力培育3种业态:

一是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专业化深度融合。目前,推动新型建造工业化发展,要建立完善的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要实现基于柔性生产线的工厂化生产、基于数字化的机械化装配施工。但目前建筑业工厂化生产特征还不明显,没有形成多品种流水线生产,应当建立部品部件柔性生产线特别是智能化柔性生产线。通过智能物流把部品部件运到施工现场,现场施工实现数字化、机械化,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建设效率。

二是建造服务化。建造服务化包括建造过程的专业化服务和使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如搭建开放式的设计平台,为施工生产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为质量安全提供保障。通过拉长产业链,提供智能节能、智慧养老、智能健康住宅等使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

三是建造平台化。平台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在前10位的有8家是平台企业,而10年前只有两家。搭建平台,可以减少产品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交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平台化是今后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新形势下,建筑业企业应当做好战略决策:一是选择好商业模式。技术是基础,业务模型是核心,商业模式如果不对,盲目提升技术会影响效率。二是从转变建造方式中发展新业态。如今,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行业企业应当在转型中找到并提升新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技术成熟度高的产品更容易实现价值。企业必须明白,技术成熟度高的产品质量更好,同时成本也更低,但技术走向成熟有一个过程,需要提前进行技术储备,把握时机,将成熟的技术投向市场。四是注重社会伦理。技术很重要,但社会伦理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更重要,这就要求提供服务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有情怀。

总之,新基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产业各界躬身入局,积极响应。建筑业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工程建造的变革性影响,制定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中国建造2035”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

THE END
1.建筑业新技术推广应用.doc二、建筑业10项新技术内容(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3)高校钢筋与预应力技术(4)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5)钢结构技术(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8)建筑防水新技术(9)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10)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共10大类,44大项,69个小项三、创建建设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5011013.html
2.建筑工程技术的未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征程建筑工程技术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成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建筑领域出现了诸多创新的尝试。例如,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缩短建筑施工时间,加快项目交付速度;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结构健康状况,为预防潜在问题提供保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jia-ge/434126.html
3.强基固本,久久为功!十大绿色智能建造基础性研究课题助力行业转型发展智能建造,是当前建筑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住建部正全力推进智能建造试点,这对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建造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长沙入选首批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市住建局以此为契机,启动绿色智能建造系列研究http://field.10jqka.com.cn/20231229/c653645195.shtml
4.王春雷所以将题目定为:大会展业——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这个题目很大,但我想侧重分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大会展业的提出(其中,包括会展的本质以及美国会展业的构成) 2、美国的主要展览公司与项目运作 3、美国会展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4、美国会展业的研究咨询与教育培训 5、美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正式分享之前,我想借此http://expo.ce.cn/zt/hztk/003/index.shtml
5.新点软件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股票频道公司数字建筑业务覆盖建筑业全生命周期,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持续推进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的技术升级与推广,拓展CIM基础平台建设,铸就数字住建领域的优势地位;持续优化工程数字化监管平台、智慧工地平台,促进各参与方的业务协同;利用大数据模型,提升造价云产品的数据服务能力,探索数据商业化运营。 https://stock.stockstar.com/IG2024041100037241.shtml
6.案例分享10大BIM应用案例日前,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将BIM纳入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重点任务里。各地也陆续出台发布相关政策,以下分享几个极具特色的BIM代表案例。 一、BIM应用中国尊 中国尊,总建筑面积约42.7万平方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建成后将取代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该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内编号为Z15https://iiagd.com/xwzx/1755.html
7.技术追“新”发展逐“绿”——产业节能降耗成效观察“技术进步应支撑、推动重点行业与领域的低碳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在钢铁、建材、有色、炼油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及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相对成熟的技术应在“十四五”期间就开始推广应用,包括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系统节能改造、低碳和零碳建筑、新能源车等。http://www.xinhuanet.com/20240514/f42f53f154cc40e3903a4a367bdcf0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