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姚安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紧扣全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契机,抢抓全州“一极两区”发展定位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围绕“种养加结合、产供销联动、一二三产融合”的思路,坚持走定规划、建基地、引龙头、带农户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创建“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着力提高肉牛综合生产能力,全县肉牛产业呈整体推进、稳步发展、持续向好态势,蹚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专班推动舞好产业“指挥棒”
把肉牛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民生项目推进,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和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专班,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加强主体培育、生产指导、考核督导、要素保障,形成县委统筹、政府主抓、县级部门及镇村具体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工作格局。力争到2025年肉牛存栏30万头、出栏10万头、屠宰加工5万头产能,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构建功能完善的“产加销、农工贸”产业链条,把肉牛产业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肉牛生产、屠宰加工、牛肉制品基地,创建全省“一县一业”肉牛示范县,打造“中国姚安肉牛产业基地”品牌。
姚安县官屯镇连厂村肉牛养殖基地
整合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
统筹发挥政府职能,落实财政扶持、奖补、交流、激励机制,出台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牛十条”等政策措施,从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牛舍建设、品种改良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扶持每个肉牛专业村50万元、补助村(居)委会2万元,每个村奖励养殖致富带头人1名,涌现了草海村、官屯连厂村等10个“一村一品”专业养殖示范村。
2016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肉牛品种改良、圈舍建设、贷款贴息、母牛增量扩繁等环节扶持,累计投入资金3.46亿元;兑现青贮饲料补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876万元;争取科普专项资金,扶持专业村购买能繁母牛、饲料加工机械,通过能繁母牛寄养扩繁和青贮饲料加工发展村集体经济。成功举办4届“云南·姚安牛展会”,定期展示肉牛养殖成果、交流肉牛养殖经验、学习肉牛养殖技术、搭建肉牛销售平台,对品种好、养殖水平高的养殖户给予奖励,在养殖户中强化“好品种、好技术、好毛色、好身板”的肉牛养殖导向。把肉牛产业发展纳入大比拼考核体系,融入产业兴旺等五面“红旗村”评选,通过争创评比,树立肉牛产业发展奖惩导向,有效激发村组干部服务肉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提高了肉牛产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政府引导创新养殖“新模式”
强化政府引导,积极探索“党组织+自繁自养、政府搭台+租赁经营、整村推进+绿色养殖、龙头企业+农户、养殖大户+合作社”等多种养殖模式,肉牛养殖规模实现突破性增长。
草海村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震安置村,在村党组织的带动下,很多农户因陋就简在庭院中建盖和改造肉牛圈舍、堆捂饲草,进行“居养一体、舍饲一体、繁养一体”的紧凑式、无害化、高密度养殖。十年来,全村肉牛养殖规模由搬迁入住时的2头扩大到1246头,2021年出栏肉牛460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肉牛养殖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目标。
采取政府组织建场、企业“拎包入驻”、村组收取租金、群众享受分红的“飞地”合作模式,整合沪滇协作产业资金2368万元,建成肉牛圈舍、饲料池以及配套设施,引入佳鑫牧业租赁经营15年,三个五年期中政府以阶梯式租赁价按总投资的7%、8%和9%收取租金,实现了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减负盈余、群众增加收入的多赢。2021年,实现收益126.5万元,分配弥兴镇8个村集体40万元、1172户群众86.5万元,户均实现资产收益738元。依托云牛科技发展肉牛养殖,积极推动公司、基地、农户融合联动,促进饲草种植、肉牛生产、扩繁育肥高效协同,带动周边465户农户订单种植青贮玉米,企业获全省“‘绿色食品牌’县级产业基地”称号,2021年该企业出栏肉牛540头、盈利270余万元。
左门乡苤拉村委会清水河村是典型山区村、靠近水源地,在上级支持下,投资360万元建成“一水两污”设施,建设连接家家户户的污水管网,实现牛粪集中无害化处理,形成了绿色养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2021年全村36户有肉牛养殖户24户,肉牛存栏306头、出栏118头,人均增收1.4万元。官屯镇连厂村委会养殖能手刘明昌依托兴武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牛犊出售、育肥牛购销、青贮饲料收储销售、技术指导等服务,2021年出栏肉牛156头,带动35户社员养殖肉牛287头,带动126户群众种植青贮玉米1300亩,实现收入325万元、户均2.5万元。
万头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科技助力打通生产“全链条”
聚焦“种、料、管、防”四个环节,推广应用肉牛养殖适用技术,着力在抓育繁、引人才、推技术等方面发力,助推肉牛养殖专业化,稳步提高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肉牛产业专家工作站签约
采取理论培训、跟班学习、传帮带等方式,大力推广冷冻精液品种改良技术,推行社会化上门服务和市场运行模式,强化良种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掌握养牛实用技术,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效益。强化冻精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改良站点28个,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8名,推广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等优质肉牛品种,部分有实力的养殖大户采用“性控冻精”技术,实现出生牛犊性别的提前干预和计划扩繁,形成好品种、好管理、好效益、好推广的良性循环,部分技术水平高的养殖户做起了“期牛”生意,牛怀胎后牛仔即被预订,品相好的牛仔落地价就达5000余元、六月龄售价可达1.5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冻精改良技术推广率达85%以上。
积极创建和巩固“粮改饲”国家试点,调整粮经饲布局和结构,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方式,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紫花苜蓿种植,推动宜饲农作物秸秆利用,促进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种养协调,201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132万元,累计实施“粮改饲”面积8.4万亩,建青贮池4.5万立方米,发展收储加工企业2户、收购经纪人56人。
与云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成立邓卫东教授肉牛产业专家工作站,开展畜牧科技人员和肉牛养殖户技术培训,每年推广一年生优质牧草示范种植1.5万亩、肉牛改良3.2万胎,大力推广普及全株玉米青贮、肉牛短期育肥等实用配套技术,提高劳动者和养牛效益。每年投入培训资金30多万元,邀请省级养牛专家授课,组织100名养牛致富带头人参加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进一步提升科学养牛水平和致富能力。同时,健全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动物疫病防治措施,提高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能力。
金融护航开辟信贷“新通道”
政府主导、银行跟进、创新服务,在全县全面推行“政府+保险公司+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化解肉牛养殖成本高、风险高,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瓶颈问题,构建“肉牛+信贷+保险”的产业支持体系。
出台《姚安县政府增信乡村振兴金牛贷实施方案》,推出“乡村振兴金牛贷”,设立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县农行按1∶6比例投放信贷资金3000万元,建立不良贷款本息由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代偿70%、农行承担30%的风险分摊机制,以肉牛存栏5头以上养殖农户为对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2年1至6月,农业银行姚安县支行共发放“乡村振兴·金牛贷”179笔1329万元,历年累计共发放金牛贷16287万元,扶持肉牛养殖户1328户,新增肉牛12000多头,通过政府增信的方式,让金融企业破解信贷风险吃了“定心丸”,解决了群众抵押担保难的“堵心事”,推动全县肉牛适度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推出“乡村振兴产业贷”,制定《姚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肉牛产业贷款管理办法(试行)》,降低养殖农户和企业贷款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个人信用贷款审核机制,推出个人信用贷款最高50万元,企业信用贷款最高200万元的肉牛养殖信用贷款政策,最大限度让农户和企业能及时获得养殖启动资金。2022年1至6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放乡村振兴产业贷为567户肉牛养殖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6540万元,历年累计共发放2.46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覆盖18326户养殖户,最大限度让农户和企业能及时获得养殖启动资金,有效解决农户和企业贷款难问题,畅通肉牛养殖融资渠道,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姚安县第四届牛展会
深化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州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融资担保“见贷即保”业务,建立“限额赔付”担保代偿和追偿责任机制,借款人缴纳0.8%的担保费后,政府一次性补助1%担保费和利息补贴。出台补偿性肉牛保险补助措施,按每头牛5000元投保额和3.5%的保险费率,县财政补助养殖户60%的保险费,引导养牛户(场)对存栏的肉牛采取自愿自主、自费估值投保等方式购买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7个、专业合作社17个、家庭农场10个,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814户、百头以上的10户、千头以上的1户,肉牛出栏5.5万头、存栏17万头,产值达10亿元,户均养牛增收2.1万元,群众增收产业不断培强做大。2021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591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居全省第一,增速居全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