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管理现代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农业管理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农业管理面临新挑战、展现新内涵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农业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是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特殊性对农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与工业品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周期长效益低、受自然风险影响大、农业产出品的非标准化程度高。此外,农业生产还要考量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了给消费者提供质量相对稳定的优质农产品,农业管理现代化还必须是涵盖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全产业链管理的现代化,是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物流包装标准化、市场营销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现代化。

三是受粮食安全和国际形势影响,中国农业管理必须兼顾安全与发展目标。当前,中国提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总目标,既是对“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和口粮绝对安全的现实考量,又是指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中国的农业管理现代化是统筹生存与发展的现代化,是兼顾系统性风险防范、产业韧性提升与面向市场竞争的现代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农业管理提出新要求

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包括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农业劳动者,以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为主线的智能装备和智慧农机等劳动资料,以及由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等要素实现生产率跃升的先进农业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农业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如下:

一是要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管理。从劳动者对劳动资料的使用来看,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所掌握的技术、接触的资源、受教育水平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各异,对农业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需要结合劳动者自身需求和劳动资料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个性化的服务培训,从而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劳动对象来看,地形地貌差异对农作方式和劳动资料使用的影响不可忽视,对土地的管理要综合考虑宜机化和非粮化约束,因地制宜统筹利用好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

二是要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素。从单一物质要素角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依赖创新驱动和科技驱动,提升单一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期望产出率。从物质资源要素之间关系角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科学配置土地、灌溉、机械、种子、肥料和人力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消灭要素投入不足或拥挤问题。这些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资源要素投入优化配置问题。从物质资源要素与外生环境关系角度,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投入产出的影响日益突出,理清各因素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科学的预防、监测和管理措施已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农业管理现代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农业管理现代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转变,必须注重以下路径转换。

一是创新数智化技术在农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强数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过程进行改造,充分发挥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决策等功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实时、高效、精准的协调管理与智能决策,推动农业价值链增值。具体而言,育种研发环节主要是建立优质种质资源信息库,利用数字技术筛选耐病性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种植养殖环节主要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进行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精准化田间种植管理,开展饲料配置、环境监测、疾病监控等科学化养殖管理;加工存储环节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降低生产工序繁琐程度,借助机器人和无人机进行智能生产,并通过数字温湿度控制技术进行保鲜保质仓储;流通销售环节主要是建立农产品生产管理系统、质量追溯和智能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综合服务环节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品牌营销、融资保险、农民培训等多元化服务,保障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THE END
1.农业硕士(农村发展农业管理)专业介绍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主要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经济分析、乡村治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能胜任在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农村发展规划、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部门或岗位从事相关应用研究或实践管理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农村岗位就业、在涉农https://econ.ytu.edu.cn/jx/yjsjy/nyss_ncfz_nygl_zyj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