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精神推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农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一是农业稳增长难度加大。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重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对农产品需求、农民增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都会带来影响。二是市场冲击不断增大。目前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都高于国际价。随着土地、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农业补贴可用空间的收窄,进口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对国内农业发展空间和产业安全将带来影响。三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生态退耕、调整结构、灾毁耕地等,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大水漫灌、过量施肥施药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居民对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的追求已不相适应,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为继。

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靠改革来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部署,其中很多问题都涉及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下面,我就四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龙头企业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作用问题

针对未来“谁来种地”等难题,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从目前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几个特征:一是多元化经营主体。这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手段、以规模化为基础、以集约化为标志,现阶段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类型。二是多样化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这四种方式各有所长,家庭经营是基础,在发展种养生产方面具有优势,集体经营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合作经营适合为家庭经营提供农产品购销等各类服务,企业经营在技术、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具有优势。三是融合式发展。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各类主体、各种经营方式不是割裂的,而是以产业链、利益链为纽带,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形成的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服务联结、以订单生产为主的产品联结、以土地资金技术合作为主的要素联结,构成了多种主体共荣共生、相互交织的运行机制。

龙头企业要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要明确自身功能定位。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劳动监督成本较高,并不适合直接从事大规模种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将种养环节交给农户与合作社来经营,集中精力做品牌、做标准、做服务、做研发、做管理,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做大做强。二是要注重与其他主体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要完善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携手共进。三是要不断创新发展。龙头企业要率先转型升级,在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上,紧跟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态势,加快生产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基础上,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丰富完善。入股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入股不再限于合作生产,而是把载体扩展到合作社、公司等,让农民在入股权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有利于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深度融合。相比于承包经营权出租等流转方式,入股增强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稳定土地流转预期,激发经营主体长期投资农业的积极性。相比于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将生产环节的购销交易关系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产权合作关系,使农民与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三是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组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创新了土地流转模式,有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促进土地与资本的“联姻”,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方式多样,按入股载体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入股农民合作社。一些地方称之为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式。二是入股公司。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按一定方式作价出资入股公司,农户成为公司的股东。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少,具体形式还需要探索。首先要界定清楚,入股的是什么权。我认为,入股的应是土地经营权,这有助于避免农民失地问题发生。三是入股合作社再入股公司。这种方式仅有个别案例,也需要探索。

三、关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

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我们要客观分析。既不能捧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利弊、趋利避害。要看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增加农业投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所引发的一些问题,有的存在非粮化甚至非农化倾向,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搞房地产、度假村等;有的只顾自身发展,损害农民的合理利益。同时,一些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农民不了解,风险和困难估计不足,急于铺摊子、造声势,最后失败收场。

四、关于龙头企业走出去问题

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同时,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贸易大国,但农业走出去还是弱项,具有很大的潜力。多年来,龙头企业在农业走出去上起到了排头兵作用,要继续加快走出去步伐。

龙头企业走出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补充。我国油料、棉花、橡胶、糖料等农产品供需有缺口,对外依存度较高,适度进口是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龙头企业走出去,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既可以提高所在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又能使我国掌

握部分农产品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要为拓展我国农业发展空间提供有力支撑。龙头企业可以借鉴全球农业的先进经验,稳步推进境外农业开发合作,生产优质农产品,既能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又能把我们的优质农产品推向海外,扩大市场空间,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面临的环境纷繁复杂,应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资地区上,以耕地资源丰富国家为主,兼顾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从目前我国龙头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来看,非洲、俄罗斯、中亚五国、拉美及东南亚地区都比较适合。同时,龙头企业走出去也要兼顾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当地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管理和研发能力,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在投资产业上,以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经济作物为主,兼顾粮食作物和畜禽产品。龙头企业走出去,应遵循内外互补原则,重点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影响大、需要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粮食作物。这样既不与当地争地争粮,又保证产品有销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合作方式上,以合作开发为主,兼顾自主经营。龙头企业走出去,应以市场为导向、安全为基础,积极与当地合作,利用当地人才、劳动力以及市场渠道,降低进入的难度和成本。从国际经验看,走出去租地种地是有极大风险的,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兼并等方式掌握收储、掌握物流,打造国际大粮商,以增强我们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对龙头企业走出去国家是支持的。一是强化产业协调指导。200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指引。龙头企业要加强对这些产业政策的学习研究,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布局,稳步发展对外投资。二是强化财税政策扶持。中央财政设立了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以农牧渔业投资合作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对境外农业投资项目所需国内生产资料和农机具出口,按有关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三是强化金融及进出口支持。2008年以来,农业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题,加速推进农业走出去。四是强化经济外交保障。发挥多边、双边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维护好在外企业的权益,为龙头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THE END
1.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振兴乡村的贡献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振兴乡村的贡献脱贫攻坚战后,振兴乡村是摆在政府与我们农民大众面前的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也是全国1.6亿农民工有意愿回归家乡,与家人团聚,实现就业奔小康的现实问题。做为扎根乡村的乡镇企业,他们走过了哪些历程?如何实现更规范高效、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04/00/1074981546_1074981546.shtml
2.推动企业资源优势和乡村发展需求高效对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在村企合作上更多注重搭台铺路,充分发挥好各部门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撮合,推动企业资源优势和乡村发展需求高效对接。在政策措施上更加突出务实管用,在项目、技术、信息、培训、销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优先将“万企兴万村”企业实施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项目纳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库。在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42705
3.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内容提要」农业企业化是直接涉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概括地讲,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与其他制度http://www.card.zju.edu.cn/2006/0817/c24482a91753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