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东亚钳蝎的人工养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但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关钳蝎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因而收效甚微。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山东省率先开展人工养蝎的科研课题,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初步摸清了蝎子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繁殖规律和产态要求,并开始探索无休眠期饲养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在山东、河南等地区的野生蝎主产区,出现了第一次人工养蝎热潮,但由于当时大部分养殖户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的养蝎技术,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所以真正获得成功并坚持下来的为数甚少,此间一些倒卖蝎种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蝎子人工养殖业的正常发展,不但挫伤了特种养殖专业户的积极性,而且造成了蝎子养殖难度很大的负面影响。自进人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蝎业又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养蝎专业户的养殖经验日臻成熟,养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配套完善。在华北各地农村,涌现出了不少养蝎技术骨干和专业户。目前,我国的养蝎业正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由于人们长期地开山垦荒,筑路采矿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蝎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人为地大量捕捉,导致野生蝎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近年来由于全蝎由单纯药用发展到保健及提毒、餐饮等新领域,蝎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干蝎价格逐年上涨。由此造成人们医疗用药和生活用蝎的严重不足,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蝎子用途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医疗、生活保健品开发用蝎及出口的大量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最近,国家医药局对全国药材市场普查得出结论:今后20年内全蝎的供需矛盾将无法缓和,价格将继续呈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市场供应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30%。
因此,国家科委将《全蝎养殖综合加工及开发利用与推广》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并拔出专款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推广。中央及许多省、市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的农业科技拦目都在反复播送和大力宣传人工养蝎技术及养殖的经济价值。上海市政府已将人工养蝎纳入“4050”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进一步鼓励人们养蝎的积极性,国家还对人工养蝎实行长期免税的优惠政策。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以农村增收为核心的“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富民政策,发展全蝎养殖,既可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满足国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因而,是基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对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多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同时为下岗职工,再就业者开辟了一条难得的致富途径。
蝎子是名贵中药材,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能。可用于治疗风湿顽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中风、瘰疬、破伤风、无名肿毒、癌症、性病、艾滋病等。在中医学上,共有100多种疾病需要蝎子进行治疗。因其体含有特殊蛋白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具有很强的滋补、保健、美容价值。
请分析人工养蝎的可行性?
(1)前景光明,为国家“星火计划”免税项目;
(2)市场稳定,销售价格多年来只升不降;
(3)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医用及食用价值;
(4)本小利大,经济价值高,养殖回报率高;
(5)蝎子食量小排粪少,无臭味,不污染环境;
(6)蝎子生命力强盛,不传染病害,无需防疫;
(7)蝎子昼伏夜出,养殖不占用白天工作,利用晚间喂食即可;
(8)占地面积小,利用闲房、阳台、墙角或简易温棚即可养殖;
(9)繁殖速度快,产仔多,每胎可产30—50只,每年能产2—4胎;
(10)养殖劳动强度低,人人都可饲养,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蝎子养殖的效益怎样之人工养蝎效益高吗?
以1000只种蝎计算:1000条种蝎有700只雌蝎,300只雄蝎,按每只母蝎每次产30—60只幼蝎(平均30只),以年产2胎,幼蝎成活率80%计算:
700只母蝎年产数量=700只*30只*2次*80%=33600只幼蝎;
幼蝎8个月长大后成为商品蝎,按市场销售价550元/千克计算(每千克约7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