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养殖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三成
海水养殖是人类利用浅海、滩涂、港湾等适宜海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海域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养殖设施,从事海产经济动、植物饲养和繁殖活动,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水养殖也是我国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其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62%,仅次于淡水养殖。
2.三大利好促进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利好海水养殖市场需求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食品烟酒支出逐年增长,为海水养殖的水产品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利好其市场需求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983元,增长6.7%。
三是技术不断进步,为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提供重要保障。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已形成浅海浮筏养殖、浅海底播增养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技术体系,极大扩展了海水养殖范围和空间;同时,随着水产品人工繁育技术和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海水养殖品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鱼类、虾类、贝类扩展到海参、海胆、鲍鱼、海蜇等海珍品的养殖,这些为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3.海水养殖产值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之前,就进行牡蛎养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已形成以藻类、贝类为主的海水养殖结构;其后,我国海水养殖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至1999年其产值达到约1000亿元,2012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64.54亿元,2014年上升至2815.47亿元;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政策、技术等因素持续推动下,我国海水养殖产值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到4885.48亿元,同比增长5.32%,占GDP的比重达到0.39%。
4.海水养殖面积逐年回升,产量不断增长
5.我国海水养殖以贝类养殖为主
当前,我国海水养殖的对象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以及海参等其他经济动物。其中,贝类的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遥遥领先其他水产品,2023年分别达到1357.53千公顷和1646.06万吨,分别占比61.29%和68.71%;甲壳类的海水养殖面积排行第二,占比13.41%,但产量占比仅有8.58%,排行第四;此外,藻类的产量在所有海水养殖水产品中排行第二,占比11.99%。
2023年我国主要海水养殖水产品情况
2018-2021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猪肉供给下降、肉鸡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推动,我国白羽肉鸡行业发展快速,出栏量持续上升,由39.41亿只增长至65.32亿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34%。但在2022年,随着国内生猪供给增加,猪肉价格从高位回落,再加上饲料价格上涨,挤压养殖利润,导致养殖户补栏、扩栏不积极,进而促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种子培育还处于2.0至3.0时代之间。随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地位、政策力度、体制机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我国种业将升级发展。与全球市场相比,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CR5仅为18%。
养宠成为大众的主流生活习惯,养宠人群及宠物数量的规模均不断扩大,2024年达到1.24亿只,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养宠渗透率22%,消费市场规模达3002亿元。同时,近几年,外资品牌市占率不断下滑,我国宠物国产替代趋势愈发明显。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黑茶内销量整体上升,由2019年的31.8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7.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7%。其内销额也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015年的202.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33%。
而时隔八年再迎利好政策,被誉为“牧草之王”的优质饲草——苜蓿,将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一个千亿级的市场正在蓄势待发。当前我国苜蓿仍存在供给不足的瓶颈,国产替代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本土企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而造成价格持续下降的主因是车厘子供应量越来越多,一是我国从智利进口的车厘子不断增加,2023-2024产季,我国市场累计消费37.7万吨智利车厘子,占智利车厘子总出口量的91%,二是国内栽培的车厘子供应量不断上升,部分品牌的樱桃在个头、颜色、口感上均超过进口车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