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处的人类文明,或捕捞、或养殖都不约而同的发展着“渔业”。
遍布地球的河流、湖泊、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孕育了一个又一个文明。
渔业发展至今,早已成为不可或缺重要产业。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年度报告,2022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增加到2.232亿吨,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渔业,达1.309亿吨。
如此庞大的产业,市场需求仍然在不断增加。
消费者需要更多、更优质的水产品。
但是,我们早已经“超负荷”了!
水产业面临着许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刚刚实现“吃鱼自由”的我们,就被各方告知产业发展“有隐患”,急需解决。那么,渔业到底怎么了?
地域限制
鱼离不开水,“靠水吃水”理所应当。可是过去渔业高速发展的带来的是海洋鱼类减少、长江“无鱼”等等。当头棒喝的告诉我们“靠水也不能吃水了”,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渔业基地”。
极端天气
暴雨、炎热、干旱等极端天气对渔业影响是巨大的。以暴雨为例,因暴雨而爆塘、翻塘的养殖户多不胜数,好不容易迎来丰收季,一场大雨回到“解放前”。更令养殖户苦不堪言的是极端情况日益增多,年年有,防不胜防!
资源浪费
水是生命之源,看似到处都是的水,却早已面临缺水的境地。从“南水北调”,到倡导“节约用水”,无一不在提醒人们水资源的短缺。而水产养殖离不开水,甚至需要通过不断的换水来维持养殖,对水的消耗是巨大的,水资源还能支撑多久?
环境污染
中国成为第一养殖大国,是无数养殖户“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产量的结果,高密度的养殖对水体要求更高,“换水”是成本最低最直接的方法,经过多年粗放式的排放,污染问题成为目前养殖最大的“拦路虎”,随着各省严格尾水排放标准,养殖户们该何去何从?
质量堪忧
水产养殖产业大、分布广、人员散、监管难,是导致兽药泛滥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政策愈严,兽药使用逐渐规范和标准,但仍然有不少传统养殖户“一意孤行”,大量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流入市场,水产品安全堪忧!
供需不足
消费在升级,人们早已完成从吃饱到吃好的进阶,水产行业一直存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高端水产品种养殖难度、风险更大的缘故,只有通过技术和产业双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端水产品供给问题!
这样多绕不开的问题,鱼还能不能养,产业该如何发展?
其实,历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而且有太多产业升级的案例可以参考。
曾几何时,身边很多东西开始悄无声息的消失,人们日常生活所食用的牛、羊、猪肉等,需求量巨大,可身边也很少见到养殖场,那这些肉类从哪里来呢?
以猪肉为例,从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到村镇的小养殖场,再后来因为污染问题,全部升级为集约化、工厂化的超级养殖模式,轻松满足人们需求。
牛羊亦如此,鱼亦会如此!
时代在进步,产业在升级。
那么,实现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满足哪些要素呢?
打破局限
用科技打破“养殖界限”,不再“靠水吃水”。
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更稳定的生存、生长的生态,实现在内陆、全年侯的养殖,像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绿色蔬菜一样,不在靠天吃饭。从武汉出产南美白虾,到新疆出产三文鱼,再到安徽养殖石斑鱼获丰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环保生态
“零排放零污染”成现实,养殖水体循环水使用。
养殖污染最大的根源是养殖水体排放问题,依托先进的设备系统,对水体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处理,使养殖水体得以循环使用,无需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提质增效
集约化高收益,品质更高更安全。
传统水产养殖密度低,收益受限,大企业不愿入局,必须实现单位水体高密度养殖,提高养殖收益,让更多的资本进入水产养殖业,互促共进。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控机制,减少兽药使用的同时降低翻塘风险,这样食品安全也能得到保障,消费者更放心。市场认可度高,模式才有未来。
设施完善
降低经验依赖,设施助力产业发展。
相较于过度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养殖,无法做到统一,复制难度大,大大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将鱼、水的各项指标标准化、规范化,通过设备设施稳定和调整指标,把鱼处于可控制状态,以科学的精养技术,实现鱼类的稳产、高产!
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引发的《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重点建设任务,要求到2030年建设完成15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