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时事热点

水产养殖保险特指利用合适水域对水生动植物进行商品性人工养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造成养殖物死亡或者流失,需要对被保险人提供相应经济补偿的养殖险种。水产养殖保险对于稳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保障水产养殖户的基本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水产养殖保险历经曲折,大致经历了局部试点、全面推广、审慎控制等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农业部合作率先开办水产养殖保险。起初只是集中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试点,后来逐步推广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全国推广后的情况并不理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显示,1982年到1995年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保险完成保费112万美元,同期赔付达到220万美元,赔付率高达197%。面对这种局面,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保险采取了慎重开展的态度,逐渐停止了全国性的水产养殖保险业务。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保险需求日益旺盛,一些保险机构也在尝试重新开办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现有的尝试从保险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和互助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两种形式。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水产养殖保险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业务范围有限,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小规模、区域性的鱼、虾、蟹等淡水养殖业,并未涉及海水养殖业;二是依赖政策扶持,业务开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保费补贴、税收优惠、“以险养险”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互助保险机构的水产养殖保险主要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以及各地渔业互保协会来经营,正处于探索前进和积累经验阶段。总的来说,中国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并不顺利,历史上尝试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当前仅有的发展不仅规模较小、涉及险种稀少,而且处于一种“零散”分布的状态,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这客观上要求对阻碍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做深入分析,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保险发展找准着力点。

二、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市场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一)市场需求的有效性不足

从中国水产养殖业生产的现实情况来看(见表1),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总产量高居世界首位,占整个世界水产养殖生产总量的60%以上,但人均产量却远低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平均水平。这反映出中国水产养殖业以小规模分散化生产为主的突出特点,也是导致中国水产养殖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表1中国及世界主要地区的水产养殖总、人均产量(2010)单位:吨

国家和地区

水产养殖总产量

人均水产养殖产量

全球

59872600

3.6

中国

36734215

7

亚洲

53301157

3.3

欧洲

2523179

29.6

北美洲

656423

183.2

大洋洲

183516

33.3

一是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影响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投保倾向。中国的水养殖户在长期以来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自发的风险分散机制,再加上相当一部分水产养殖户的保险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心理,从而也就弱化了对于水产养殖保险的投保倾向。而且,当前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保险基本都能获得中央财政的保费补贴,这对于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户来讲容易造成心里不平衡,导致小养殖户不愿意投保。

二是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支付能力。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收入水平不高,实际支付能力有限,限制了水产养殖户参与水产养殖保险的能力。而且,小规模分散化生产一般比较粗放,对于保险人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需要掌握的诸如水源的水质、设备的参数和运行、放养密度、历史损失等颇为专业、复杂而繁琐的信息,水产养殖户几乎是不可能提供的,这也限制了水产养殖户的参保能力。

三是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模式下的小农行为导向阻碍了水产养殖保险的顺利推进。传统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户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对于水产养殖保险分散风险的机理并不完全理解,认为即使不出险也应该获得相应的保费返还或是减免。而且,由于水产养殖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的现实,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几率也就更大。

(二)市场供给的积极性不高

水产养殖业分散的市场主体结构、特殊的生产环境及丰富的物种类别等特点决定了水产养殖保险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的特征,客观上限制了保险机构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1.成本高企,不愿承保

2、风险太大,不敢承保

一是特殊水环境造成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对于保险来讲,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风险本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风险作用的环境以及产生的客观效果。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状况,其复杂性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水环境对于温度高度敏感,温度变化将会改变水环境中化学成分结构,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物的生长发育。在全球气候模式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水产养殖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水环境具有高度隐蔽性。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进行动植物养殖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几乎不可能对水下养殖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措施,也很难在发生部分死亡或者是流失情况下准确核定损失程度,水产养殖保险面临查勘定损和防灾防损的难题。第三,水环境具有高度关联性。水环境下的风险事故具有较高的空间和灾害关联性,这意味着水环境下的单一风险事故极有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引起更多的伴生灾害,从而在投保人之间造成大规模的损失,形成巨灾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灾害损失几乎无法准确计量,而且保险赔付有可能超过保费收入,如果没有预先的风险分散安排(如再保险安排等),将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是人工水产养殖本身形成风险。人工养殖下的水环境与野生生长条件下的水环境有较大的不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一些风险恰恰源于水产养殖本身。在野生水环境下的水生动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演进已经形成了应对自然风险的策略,但这对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水产养殖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人工养殖往往是将养殖物集中起来以便控制和管理,这决定了水产养殖物不可能运用野生条件下的策略来应对自然风险,所以就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来弥补这个损失。但事实上,新的养殖品种的引进、新的养殖技术的进步、新的养殖区域的开发在弥补损失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新的养殖风险的出现。可见,人工水产养殖本身虽然意味着养殖品种、技术及区域的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未知风险。

3、技术局限,不会承保

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物的种类涉及面广、养殖技术性强,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具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技术支撑,这对于大部分保险公司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可以说,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难题。

二是鱼病防治专业性强,防灾防损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撑。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技术大面积推广,鱼病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涉及到的病种也越来越多,成为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淡水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所以,水产养殖户对于鱼病保险的需求比较大,希望通过鱼病保险来实现风险的转移。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顺利稳定而持续的提供水产养殖保险业务,不仅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对鱼病进行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快速的应对,而且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平时也要能够提供鱼病防治、药物应用等专业的技术服务。这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配备一只具有良好经营管理素质和专业技术条件的水产养殖保险队伍专门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

综上,水产养殖业保险高成本、高风险及高技术要求的特点制约了保险公司对于水产养殖保险的有效供给,即使是具备了承保技术条件的保险公司也必须制定高费率才能保证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由于支付意愿、能力及小农行为导向的约束,水产养殖户对于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并不高。可见,有条件的供给加上不足的需求恰好在水产养殖保险的供求市场上形成了矛盾(见图2),表明中国的水产养殖保险不适合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图2市场条件下、政策支持下水产养殖保险的供求变化示意图

三、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思考

综合上文的分析,中国水产养殖保险的推进需要解决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源于水产养殖业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现实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不足问题更多的体现的是“能不能”的参与能力问题,而不是“想不想”的参与意愿问题。因此,作为农业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水产养殖保险发展不仅要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导向,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保障千万水产养殖户的社会利益导向。

也就是说,即使面临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当前中国也需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性的水产养殖保险的供给实现产业与水产养殖户利益的双保障。

本文认为,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和引导,并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主动性,形成“政府+市场”合力推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二要加强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作用于水产养殖保险的供求双方,促进供求曲线的位移(见图2),努力达成水产养殖保险稳定发展的市场均衡。对于供给方,提高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水产养殖业务积极性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税收优惠。减免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的所得税,减轻参与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负担。二是费用支持。为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提供一定的补贴,降低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三是基金支持。由政府主导建立水产养殖的巨灾风险基金,以备大灾之年。对于需求方,提高水产养殖户投保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一是保费补贴。将水产养殖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保险险种给予有差别的财政补贴支持。二是信贷优惠。对参与水产养殖保险的水产养殖户优先予以贷款支持,解决水产养殖户扩大再生产面临的贷款难问题。

三要构建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的良性运行机制。当前中国的水产养殖保险主要有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两种形式。提供商业保险服务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一般具有充分的偿付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技能及健全的网点体系等发展优势,但因为面临着盈利和分红的压力,难以不计成本地发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提供互助保险的互助机构一般具有熟悉水产养殖业态、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承保经验缺乏以及承保能力、范围和产品开发能力有限的局限。因而,水产养殖保险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综合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鉴于中国水域广阔、水产资源品种繁多的特点,中国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政策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模式或者是政策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与互助保险机构合作的发展模式。

四要形成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认识基础。首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手段,普及水产养殖保险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意义,提高水产养殖户对于水产养殖保险的认知度。其次,鼓励水产养殖户加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化组织,发挥专业化组织在集合水产养殖户进行保险参保、防灾减灾、查勘定损、协调理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引导水产养殖户的投保选择,避免盲目的低保费导向,着眼于长期自身生产发展需要慎重选择高水平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

五要建立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技术保障。一方面要重视水产养殖保险专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育一支由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水产养殖保险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材料及装备,为水产养殖户的水产养殖保驾护航,降低风险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二)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

三要建立合理的共保和再保险制度。水产养殖保险的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是公认的事实,单个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及赔付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共保合作构建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加强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以最经济的共保、再保成本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获取最大的风险保障。

四要构建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考虑到中国水产养殖业生产主要以小规模的分散养殖为主的现状,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确保水产养殖保险服务能够顺利覆盖了尽可能多的水产养殖户。

五要开拓可操作的创新型新险种。一方面要发展逐家逐户登记造册、查勘定损的传统保险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以水位指数、台风频次等指标作为承保理赔具体依据的指数型保险,通过创新型新险种的开发应用实现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

THE END
1.水产扩大养殖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水产养殖的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确保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合理规模的养殖,避免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二是加强水体保护与治理,优化和提高养殖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用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推广环保型养殖模式。通过https://www.ynlf.gov.cn/info/1042/80627.htm
2.水产养殖因病害损失高达500个亿!如何用五养技术体系攻克瓶颈?在过去的数十年,水产养殖是世界农业发展最快的领域,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60%。我国虽是水产大国,但不是水产强国,水产业仍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1、高密度养殖下,对抗胁迫的要求愈加高 集约化、工厂化养殖,高密度胁迫下对动保、饲料的要求更高。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2912004
3.2024年水产养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出路 三、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四、水产养殖市场经营策略 第四节 中国水产养殖业提高效益之策 一、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四大重点 二、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七大着眼点 四、提高水产养https://www.cir.cn/R_JiaDianJiaJu/65/ShuiChanYangZhi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4.中国渔业:政策演变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与市场需求剧增之间的矛盾,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再次提上日程。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正式确立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标志着中国渔业“以养为主”政策的正式确定,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此后10多年年均两位数左右的快速增长。根据新产量标准,19http://www.fmiri.ac.cn/info/1016/20293.htm
5.加百列丨浅谈大水面水产养殖的几个误区及对策大水面养殖痛点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水资源管理的加强,鱼价的逐年上涨,效益的不断增加,养殖水面越来越紧俏,当前,大水面显得尤为珍贵,大水面已经成为越来越紧俏且越来越稀缺的有限资源。 在我国,大水面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其次才是充分利用搞水产养殖业。我国尚属于淡水贫乏的国家,人畜饮水很多地区形势已https://blog.csdn.net/gbl2012/article/details/86225183
6.渔业发展对策(通用6篇)渔业发展对策(通用6篇) 篇1:渔业发展对策 信阳市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 到2010年底,河南全省水产养殖水面达259898公顷,~2001年增加83466公顷、增长47.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9.4万吨,LL2OO1年增3168.5万吨、增长221.7%,水产行 业总产值达162.3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o1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6in851r.html
7.县渔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县渔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县是我国渔业大县,海水增养殖业是我县支柱产业,但近年来,我县的渔业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除了外部的市场环境因素外,还有许多我们内部自身的原因。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近期对我县有关部门、镇及https://www.wm114.cn/wen/230/459098.html
8.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二)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71104104715_55473.html
9.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国内渔业三、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协调各地区渔业经济发展 各地区渔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各地区的渔业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之举。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渔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各地区的渔业经验交流,共同研究在渔业资源紧缺和环境亟需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http://www.yc6318.cn/sgrz/aritcle19658.html
10.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docx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277.1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挑战287.2市场接受度与推广难题297.3政策执行力度与监管机制307.4对策建议与措施31八、展望与建议328.1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中的发展趋势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675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