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50年间,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经历了紫菜海带、对虾、海湾扇贝人工养殖三次浪潮,使全国水产品年产总量超过4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这三次人工养殖大潮的成果,中国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上升到30公斤,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
中国的海洋水产养殖三次浪潮,均从青岛发起,再推向全国。青岛是我国海洋科研城,目前拥有25家“海”字号科研、教育机构,荟萃了一支7000多人的海洋科技队伍,包括14位海洋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250多位博士生导师、1200多位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占了全国同类人员的一半以上。中央各部委在青岛建成了14个重点开放实验室,担负着国家多数海洋科研重大项目研究。
第一次浪潮:海带、紫菜进入百姓食谱
不再坐等海天恩赐种菜一样生产紫菜海带
已故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与助手经过深入研究,于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成长为叶状体紫菜的结论,从而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秘密。曾呈奎与助手进而在实验室内证实了这个科学论断:完全可以靠人工创造适宜环境来大量培养壳斑藻,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养殖,这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创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从50年代末开始,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中国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紫菜年产量多年间达1万多吨干品,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第三大紫菜生产国的地位。2003年,我国以年产3.5万多吨干品一举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海带生产从零到世界产量一半
第二次浪潮:大虾不再是奢侈品
从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海洋水产养殖第二次浪潮,使中国连续十几年创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出产于渤海的中国大虾,以壳软、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而著称于世。由于前些年渤海上布下“天罗地网”,海虾遭到掠夺性捕捞,伤了渤海虾场的元气。中国各级政府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只是捕捞到重视养殖,捕养结合,科学管理,终于找到了一条振兴海洋水产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