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渔业是海洋渔业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具有发展深蓝渔业的良好基础,今后应充分发挥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大国和地域海域广阔的优势,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等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蓝渔业“中国模式”,实现深蓝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从深蓝渔业的构成部分来看,远洋渔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极地渔业发展空间较大,其发展主要依赖技术装备进步与国际渔业合作;深远海养殖增长空间最大。
发挥大国优势,构建深远海养殖区域化特色发展路径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岸线漫长,南北跨度大,不同省区市具有不同的海域自然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基础,应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深远海养殖发展路径。
黄渤海区域资源条件优越,海洋牧场建设发达,可依托海洋牧场建设,将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牧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综合开发降低养殖环境影响和生产经营成本。可充分利用独有的黄海冷水团资源,加快推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高品质鲑鳟类冷水鱼养殖。东海区域,发挥福建、浙江等民营深远海养殖主体发达、经营机制灵活、探索精神强的优势以及海域、品种优势,大力发展大黄鱼、鲍鱼等深远海养殖,加快推进各种新型深远海网箱、围栏等新型装备研发,探索安全可靠、更具经济性的养殖模式。南海区域海域面积最大,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发生频次高,应大力加强抗台风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探索装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点,并充分利用波浪能、温盐差能、风能等海洋新能源,依托数目庞大的岛礁开展深远海养殖。我国海水温度季节、区域间变化大,可采用养殖工船、动力船型网箱等装备发展巡弋式养殖,随季节变化在大地理尺度上变换养殖海域,使水文条件保持在养殖生物最适宜范围内,由此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
发挥体制优势,打造规模化深远海养殖技术经济新模式
作为工业化生产模式,深远海养殖具有“小干大困难、大干小困难”的规模经济特点。我国深远海养殖尚处于发展初期,示范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敢于进入深远海的企业不多,多数项目规模小,不具有技术经济优势。对此,要发挥我国国资与民资结合的体制优势,探索深远海养殖品种、技术、规模、效益等的优化组合模式,加快实现规模经济。
一是围绕适养品种完善养殖技术和模式。针对深远海养殖关键核心技术与管理模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探索,着重开展重点深远海养殖鱼种的养成技术、陆海接力养殖技术、重点鱼种的病害检测和疫情防控技术、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运营管理模式等的实践探索。
二是开展技术经济效益核算。利用已有各类深远海网箱养殖项目的投入产出数据,对深远海养殖技术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算,筛选识别最具经济价值的养殖模式,实现规模化推广复制。
三是加快配套产业培育。随养殖规模的扩大,应加强种苗、饲料、冷链物流、加工、销售、旅游等关联产业的系统规划以及重点项目培育,尽快构建完善的深远海养殖产业体系。
四是积极发挥国企融资成本低、执行力强的优势,以国企为主实施大型养殖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发挥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鼓励民企以租赁装备方式、建设多样化中小型装备方式等开展深远海养殖。推动国企与民企联合投资,加快实现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