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0月31日,航天产业上市公司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根据上市公司整体三季报统计分析,航天防务、卫星制造、卫星通信以及卫星遥感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需求侧扰动依旧存在,企业收入或净利润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且需求侧短期内依旧承压。具体数据如下:
近期,珠海航展多个航天防务装备首次展出,多个国家重大空间工程、商业卫星互联网星座等计划的披露,都在不断夯实“航天强国”战略下未来几年航天产业高景气发展的确定性。
站在当前时点,市场风险偏好依旧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判断,短期看,市场对航天产业需求修复的乐观预期或将强于三季报基本面呈现出的“颓势”,板块走势受部分行业事件的刺激敏感度会处于高位。而中长期上,我们判断,未来行业需求释放引领的基本面改善与市场新预期建立带来的估值修复将引领航天板块走势重新进入一个较为长期的重心上移阶段。
具体对航天产业各领域的观点及判断如下:
(一)航天防务:短期业绩波动仍存在,中长期需求无忧
①2024年前三季度,航天防务产业的需求阶段性波动仍存在,且短期需求或仍难以兑现至利润表;
②航天防务板块将成为2025年且贯穿“十五五”时期中,边际改善和潜在增长持续性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军工细分领域之一。作为兼具信息化及消耗性属性的国防安全“必需”装备,航天防务产业中长期需求确定。在军工即将进入“十四五”末年以及临近2027年建军百年目标之际,航天防务产业需求侧的波动只是暂时的。在底层需求增速修复和产业“高景气”的双轮驱动下,航天防务产业有望出现更高的行业底层增长弹性。
(二)商业航天:航天强国下,产业发展提速蓄势待发
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收入情况依然延续2024年上半年的惯性放缓趋势。2024年Q1-Q3,卫星产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三大细分领域的同比增速均持续放缓,卫星导航同比增速较去年继续提升。各细分板块如下:
①卫星制造:卫星制造产业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利润表波动主要是受下游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所致。但同比增长的存货,以及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合同负债与预收款项,仍有望逐步兑现至利润表,结合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计划高速增长,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或将在四季度有所修复;
②卫星通信: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收入增速整体仍在个位数波动,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且面临全球传统卫星通信应用市场竞争加剧。但无论是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还是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都将促使卫星通信产业在中长期维度上逐步提速发展;
④卫星遥感: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遥感企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速修复至10%以上,尽管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但考虑到Q4季度的净利润是遥感企业全年占比最大的时段,且企业存货维持增长,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预计下游需求依旧充足,行业增速将迎来修复。
风险提示:
①宏观经济波动,对民品业务造成冲击,军品采购不及预期;
②部分航天装备研发定型进度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全产业链市场增速;
③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升高;
报告正文
一、航天产业各细分板块2024年三季报数据分析
截至2024年10月底,航天产业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报告披露完毕,我们对2024年前三季度在收入数据维度上具有可得性和可比性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如下结论。
(一)航天防务:短期业绩波动仍存在,中长期需求无忧
关于航天防务产业,我们有如下观点与判断:
①2024年前三季度,航天防务产业的需求阶段性波动仍存在,且短期(2024年四季度)需求或仍难以兑现至利润表;
1、利润表:尚未迎来拐点,同比增速降幅进一步扩大
2、资产负债表:短期需求承压,存货仍处于较高水平
短期需求承压,但存货仍处于较高水平。从反映在手订单情况的资产负债端的财务数据看,2024年前三季度核心上市公司的合同负债与预收账款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但从存货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的存货仍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出航天防务企业整体对下游需求兑现的信心仍足,仍在积极备货备产,未来有望逐步兑现至利润表中。
3、其他:产能峰值或位于“十四五”末,多家公司签署重大合同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我们遴选出6家收入主要由商业航天(卫星)各细分领域构成的上市公司财务情况,作为各细分板块的行业变化参考数据。
我们在今年9月发布的《航天产业发展综述&9月月报:星河漫漫,曙光在前》中曾分析过2024年上半年的卫星产业收入情况:2024年上半年,卫星产业整体收入的同比增速转负,卫星制造、卫星通信以及卫星遥感三大细分板块的增速持续放缓,而卫星导航板块的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全年有望维持在20%左右的增速。
进入2024年第三季度,卫星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收入情况依然延续2024年上半年的惯性放缓趋势,其中,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三大细分领域的同比增速均持续放缓,卫星导航同比增速较去年继续提升。
1、卫星制造:下游需求调整引发行业短期波动,卫星发射数量仍彰显行业发展提速确定性强
但是,根据公司资产负债端的数据,同比增长的存货,以及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合同负债与预收款项,仍有望逐步兑现至利润表,结合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计划高速增长,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或将在四季度有所修复。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发射节奏依旧向好。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24年10月31日,2024年我国各类卫星发射数量已超过160颗。具体各类型卫星建设重点变化如下:
②遥感卫星方面,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
③其他商业卫星方面,由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打造的规模达5676颗卫星的低轨通信星座——吉利星座,分别在2024年2月和9月完成第2、3次批量发射。目前星座在轨运行30颗,已完成第一阶段一半卫星在轨部署,今年年底实现全球化商业服务,预计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④除已在陆续发射组网的卫星星座外,2024年以来,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发布卫星(星座)发射计划。据国际电信联盟官网显示,上海蓝箭鸿擎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商业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1万颗卫星。2024年7月,卫星应用产业上市公司中科星图表示将建设4个商业卫星星座,即1个电磁卫星星座、1个气象卫星星座、1个遥感卫星星座以及1个新型卫星星座。9月2日,卫星制造企业椭圆时空与重庆永川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建设“重明星座”运营总部。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分三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由32颗综合感知卫星组成的空天信息即时服务卫星星座、卫星数据运营中心西南总部以及一系列卫星地面基础设施。9月,专注于矿山领域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商开物星空与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正式签署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根据协议,开物星空将在星河动力四季度拟发射的谷神星一号火箭上搭载卫星载荷“开物星座01星/央视号”。按照计划,开物星座到2026年底,计划完成40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数据服务及在轨运维,在2029年前完成512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在2035年前完成上千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卫星制造方面,10月25日,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投产仪式在株洲举行,这是湖南首个获得卫星制造资质的商业卫星生产工厂,具备超过150颗/年、50—500kg级别小卫星的批量化研制能力。
整体来看,在我国“航天强国”战略支撑下,我们认为,我国卫星发射数量在未来几年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上海“G60星链”、航天科工集团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等大型星座建设计划的相继提出,可以预见,卫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卫星制造产业在当前的业绩波动更多是短期阶段性波动,伴随国内卫星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中长期上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增速有望逐步提升。
2、卫星通信:传统卫星通信应用竞争加剧,卫星互联网驱动提速已然不远
从卫星通信产业链下游服务端企业中国卫通202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收入增速延续了2023年全年的增速水平,仍在个位数波动,反映出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中国卫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主要系2024年上半年确认卫星保险理赔收入,导致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然而,中国卫通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0.74亿元,-46.80%)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主要系本期境外业务收入、摊销扩展C频段卫星转发器补偿以及资金收益均出现减少。目前,我们认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高轨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以及传统卫星通信下游市场应用市场仍有待开发。
①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24年以来,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显著增长,各类通信卫星星座相继发射,包括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中星系列卫星(中星3A、中星4A)、千帆星座(01组、02组)、吉利星座(两次发射,共两组21颗)、天启星座(8颗)。
②高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2024年2月、8月和10月,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先后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2024年8月和10月,“G60星链”(千帆星座)01组、02组卫星先后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千帆星座是2023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提出的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星座。根据规划,千帆星座预计今年将完成108颗卫星发射,一期发射1296颗卫星(第一阶段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到2027年提供全球网络覆盖),未来将打造超1.4万颗卫星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整体来看,尽管近两年财报数据来看,当前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但是卫星通信上游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终端设备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下游各领域的拓展应用也在逐步开展。我们判断,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还是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将促使卫星通信产业在中长期维度上逐步提速发展。
3、卫星导航:得益于应用领域拓展,行业维持快速发展态势
从卫星导航核心企业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较2023年全年增速有所提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系近年来我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市场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海外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正在不断打开所致。同时,从资产负债端的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合同负债及预收账款虽有所下降,但是存货增速基本持平,预示了军民属性兼备的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车道”。
2024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多次发文,推动卫星导航(北斗)产业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具体如下:
①2024年4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动基础设施智慧扩容”。低空经济和电动自行车也是我国北斗产业未来布局的新兴领域。据中国民航局运输司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2128架传统通航航空器搭载北斗终端。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三部门发文,提出“发展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自行车产品,开展北斗高精度定位推广应用”。
我们认为,当前驱动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单北斗系统和应用的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整体来看,根据我们此前发布《飞雪迎春到——军工行业十问十答&2024年投资策略》的分析,“十四五”末期,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需求侧景气无忧。
4、卫星遥感:收入逐步修复,行业高景气逻辑不变
2023年,卫星遥感核心上市企业收入整体增速由2022年60%的高增长下降至10%以下,净利润增速更是由正转负,我们认为主要系宏观经济波动下,以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主要下游客户(toG端)的卫星遥感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受到更大冲击所致。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遥感企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速已经恢复至10%以上,尽管净利润增速依旧下滑明显,但考虑到Q4季度的净利润是遥感企业全年占比最大的时段,且企业存货维持增长,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预计下游需求依旧充足,行业增速将迎来快速修复。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遥感产业主要边际变化如下:
①遥感卫星发射数持续增长,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从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来看,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的前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景气,率先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我国卫星遥感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卫星遥感下游toG端需求加速释放
继2023年底的“万亿国债”计划之后,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发布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12个重点行动,其中多个行动涉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数据要素×应急管理等,详见下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有望助力卫星遥感应用在应急、农业、交通运输等toG端的需求释放,扩大卫星遥感企业的收入规模。
③数字孪生水利加速建设,有望增厚卫星遥感企业业绩
综上所述,尽管卫星遥感产业短期出现调整,但是我们认为,卫星遥感产业下游的应急、水利、农业等to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卫星遥感产业整体短期仍处于朝阳阶段,同时遥感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线上业务)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行业高景气逻辑不变,卫星遥感预计仍将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二、航天产业各细分板块发展现状及投资建议
(一)航天防务:仍处高景气周期,或重启恢复增长
中长期看,航天防务的高景气周期有望维持到2027年。无论是内需还是军贸,航天防务需求的持续性在军工板块各细分赛道中都相对具有优势,多家航天防务产业企业的产能提升项目有望逐步完成建设,“十四五”末及“十五五”初的产能爬坡阶段将奠定航天防务产业高景气持续快速的基础。
航天防务产业链各部分主要上市公司情况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集中在产业链制造部分,中上游分系统领域的制导控制系统、其他系统(电源及线缆)配套以及对应的上游元器件配套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
在航天防务产业确定的高景气中,业绩强持续性和高弹性的企业更有望持续处于较高的估值水平。因此针对于航天防务产业的投资机会,我们建议结合航天防务的低成本化优势、数量规模与总产值规模优势、批产型号配套与研发型号配套、以及高价值分系统四个维度去挖掘,具体观点如下:
1、航天发射:拐点已至,未来可期
2023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7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火箭企业累计发射12枚运载火箭,超越历年总和,开创多项纪录。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空前增加,我国民营火箭企业集体转攻“液体+可复用”火箭,“液体+可复用”火箭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航天发射的市场焦点。根据各企业披露的发射计划,我国首枚成功实现可复用的火箭有望出现在2024-2025年。
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针对我国航天发射市场,我们建议围绕航天发射产业链的高价值量环节寻找投资机会,具体的投资建议如下:
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领域,星河动力依靠成熟的固体火箭技术,借助固体火箭低成本、快速响应的特点,通过连续成功发射已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发射服务;天兵科技和蓝箭航天则通过前期积累的液体火箭研发经验,凭借单体价值量更高的液体火箭,在商业航天市场已初具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卫星制造:阶段性波动下,卫星发射数量彰显行业发展后劲十足
卫星制造产业链各部分上市公司情况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集中在卫星产业链中上游分系统领域的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领域,星载上游元器件配套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
针对卫星制造产业,我们的投资建议如下:
3、卫星通信:空间广阔,提速在即
2020年以来,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每年都在发生众多变化,在航天和信息技术以及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全球卫星通信行业进入了以HTS(高通量卫星)和NGSO(非静止轨道)星座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发展阶段。
从卫星通信产业链下游企业中国卫通2023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收入端与利润端均有下降,也反映出当前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
我们判断,在“十四五”中后期,“沉寂已久”的卫星通信板块将蕴含着众多价值投资机会。具体观点如下:
②伴随“十四五”未来几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高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为卫星通信产业链上众多企业带来基本面上的改善,为投资者带来更多价值投资机会。
4、卫星导航:行业发展有所提速,应用领域拓展仍是发展重点
卫星导航产业是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细分板块。从行业发展变化上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重点仍是拓展国内“卫星导航+”或“+卫星导航”的新应用领域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
我们预测,“十四五”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卫星导航产业需求侧景气无忧。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循环。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中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具体产业链图谱如下图所示。
投资建议方面,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
5、卫星遥感:有望持续高景气发展,市场拓展节奏或将加速
卫星遥感应用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近年来卫星产业四大细分市场中最高的,2019-2022年复合增速达到50%以上,未来3年行业核心产值有望维持40%的增速。
当前,遥感产业下游数字政府建设、实景三维、灾害监测等toG领域对卫星遥感需求不减,卫星遥感行业在短期内整体仍处于朝阳高速发展阶段,下游应用市场需求有望维持在40%增速左右,2025年核心产值有望超过300亿元,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见下图所示。
投资建议方面,建议围绕卫星遥感产业链中企业的业绩持续性上寻找投资机会,具体观点如下:
航天防务:航天电器(连接器)、天奥电子(时频器件)、北方导航(导航控制和弹药信息化)、中兵红箭(装备制造)、成都华微(模拟芯片)、菲利华(复合材料)、国科天成(红外制导);
商业航天:航天智装(星载IC)、国博电子(星载TR)、中国卫通(高轨卫星互联网)、航天环宇(地面基础设施)、上海瀚讯(通信卫星配套)、振芯科技、海格通信(北斗芯片及应用)、中科星图(卫星遥感应用)。
四、风险提示
张超(证券执业证书号:S0640519070001),中航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空军装备部门服役八年,2016-2018年新财富第一团队核心成员,2016-2018年水晶球第一团队核心成员;2021-2022年wind金牌分析师国防军工行业第一名。
王宏涛(证券执业证书号:S0640520110001),中航证券军工分析师,毕业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总体设计部,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曾从事航天装备总体设计方向研究,熟悉国内外各类航天整机及主要分系统设计原理,对我国航空航天各军用武器设备行业有较深入了解。
tengmt@avicsec.com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航天产业深度报告:行业三季报发展综述及年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