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证券军工第七章“大军工”之商业航天:星河漫漫,曙光在前——军工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

2024年初,“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空天信息产业与太空经济的核心基础,商业航天在政策端、资金端、产业端等维度已经迎来大量边际变化。我们判断,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的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有望进入2.0时代。

商业航天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涵盖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制造与应用等多个领域。从不同时期的视角来看,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快速成长期,成为“大军工”市场以及新域新质领域的核心构成和增长点之一。

短期视角看,发展相对成熟的卫星导航和高成长属性的卫星遥感依然有望延续快速增长态势,率先引领产业变革。一方面,受益于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出海布局,军民属性兼备的卫星导航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卫星遥感产业在自然资源、应急减灾、水利等to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同时“第二增长曲线”(包括线上业务、海外业务等新兴领域)也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

中期视角看,产业端迎来重大变化的卫星通信和聚焦低成本可复用技术的运载火箭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时期实现应用落地,打造更为成熟的商业航天新模式。一方面,伴随着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以及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有望实现“换挡提速”;另一方面,已经实现从0到1突破的运载火箭产业纷纷转向可复用运载火箭的研制,未来有望凭借可复用运载火箭实现商业模式的成熟,打造更具想象空间的太空经济。

长期视角看,随着商业航天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以星地一体互联网、遥感云服务、太空旅行等为代表的太空经济有望全面落地,实现产业重塑。一方面,随着运载火箭实现低成本、航班化运营,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降低,围绕不同客户类型打造的应用场景有望应运而生,诸如太空旅行等;另一方面,随着空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各类新兴的卫星应用产品及服务有望加速实现,诸如星地一体互联网、遥感云服务等。

商业航天按照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来划分,构成如下:

①上游(制造环节):主要是火箭和卫星的研制,目前我国参与火箭和卫星研制的主体较丰富,除两大航天央企集团及其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外,也有很多混改企业和民营企业。

②中游(发射环节):主要是面向火箭的测试及发射服务和面向卫星的数据接收及处理,该环节参与主体目前仍以国家队为主,包括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中国长征火箭公司、提供卫星测控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此外,部分民营火箭公司也可为卫星客户提供较成熟的商业发射服务。

图117商业航天产业构成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商业航天产业可分为火箭和卫星两大产业板块。卫星产业根据产品或服务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卫星遥感。

我们对商业航天产业各细分领域(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如下:

①火箭制造: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②卫星制造:空间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加速卫星传统制造生产模式转型

③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建设加快,中长期有望实现“换挡提速”

④卫星导航:军民属性兼备,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⑤卫星遥感:政府需求修复叠加“第二增长曲线”是发展核心驱动力

图118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规模(预测)分布情况

正文

(1)火箭制造: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目前,除体制内的航天发射活动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商业化航天发射活动尚处于早期阶段,基本没有以提供航天发射服务作为核心主业的上市公司。因此,本部分将从近年来的政策、基础设施、资金、产业等维度,分析目前火箭制造产业的边际变化,并提出对该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

①政策:多地发布商业航天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②基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陆续完善,发射场建设有望多点开花

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工位相对不足,发射能力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卫星发射需求。一方面,我国航天发射次数有望快速增长。2024年2月,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称,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我国火箭发射次数有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专门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工位较为稀缺。根据我们的统计,2023年以来,我国民营火箭发射任务大多集中在酒泉发射场,虽然近年来拓展至海上发射,但目前海上发射仍以固体火箭为主。而我国文昌和西昌两大发射场主要承担国家专项任务。

表48我国航天发射场的优势及主要任务概况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持续推进,2个发射工位陆续建成。2024年6月6日,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简称“海南商发”)投建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宣布竣工。加上去年年底竣工的一号发射工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完成2个发射工位建设,初步具备执行火箭发射任务的能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八号改和长征十二号两型火箭将于2024年分别在两个工位首飞。

据悉,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由海南省和三大央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是纳入正厅级管理序列的省属国有重点监管企业。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及其发射工位的陆续建成,我国航天发射场将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专用与商用相结合的格局,满足未来海量的商业发射需求,助力商业航天的发展。

图119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的西昌发射场就位于凉山州地区,始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包括导航、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国家专项卫星,但缺少低轨卫星和商业卫星的发射经验。从各方面条件看,凉山地区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平台,在地理位置、气候、基础设施和发射经验上都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对内陆发射而言,落区安全是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陆路交通、产业配套等也将是当地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基建先行。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是四川凉山积极向已有的商业发射场取经,尝试在内陆地区建设商业发射场,也将为我国内陆地区建设商业发射场等基础设施积累宝贵经验。一旦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将为我国后续航天发射数量的快速增长提供基本保障。

③资金:“耐心资本”加持,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完成过亿融资

2024年,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完成过亿规模融资,具体投融资信息详见下表。我们认为,“耐心”资本的加持是确保航天发射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表502024年以来我国火箭制造企业融资情况

④产业:高风险与高收益交织并行,低成本、可复用将成为下一阶段质变点

图120我国航天发射产业链图谱

我国航天发射总体单位类型丰富。目前,我国参与航天发射的总体单位主要分为体制内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混改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1我国主要参与商业航天发射的总体单位概况

最近两年,我国民营火箭进入密集发射期,创造多项纪录。具体如下:

①2023年4月,天龙二号液体火箭首飞成功,成为国内首枚成功入轨的民商液体火箭;

②2023年7月,朱雀二号液体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③2024年1月,引力一号固体火箭首飞成功,创造了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52次,超过去年同期的49次。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共计完成5次成功发射,除引力一号外,其余4次均为星河动力公司的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谷神星一号的4次发射中,有3次发射是在实现9天内实现的。截至2024年10月31日,谷神星一号(含海射型)已累计成功发射14次。国家队层面,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长六丙火箭是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八院抓总研制,全箭总长约43米,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4吨。长六丙火箭首飞的圆满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

图121我国民营火箭企业入轨级火箭发射次数统计

进入2024年,我国多型火箭开展VTVL火箭试验。其中,2024年6月23日,由航天科技八院抓总研制的VTVL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本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十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表52我国主要航天发射主体单位已披露的可复用运载火箭型号的研制进展及发射计划

我们判断,这些事件的发生,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我国民营火箭公司研制进程和航天发射的节奏的阶段性放缓。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类事件的发生将提升社会各界对商业航天的整体认知,为商业航天投资筛选“耐心资本”,更有望进一步加速商业航天政策法规的完善,加深行业内各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有利于行业的中长期健康发展。

⑤未来发展研判及投资建议

随着我国卫星发射需求空前增加,传统火箭难以满足低成本化的商业发射任务。此外,随着我国各类火箭企业集体转攻可复用运载火箭,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轨道级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国家。考虑到商业航天的下游,商业卫星应用产业的大规模推广要依赖低成本化的中上游产业支撑,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技术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针对我国航天发射市场,我们建议围绕航天发射产业链的高价值量环节寻找投资机会,具体的投资建议如下:

图122宇宙神5火箭硬件成本组成

(2)卫星制造:空间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加速卫星传统制造生产模式转型

卫星制造产业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上游,也是卫星应用产业拓展市场的基础。当前卫星通信、导航及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卫星制造的需求构成了核心驱动力。

卫星作为我国卫星产业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构成,其发射数量的变化既可以反映卫星产业应用需求变化,也可以反映卫星制造企业的业绩兑现节奏。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发射节奏依旧向好。具体各类型卫星建设情况如下:

①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方面,2024年2月、8月和10月,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先后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2024年8月和10月,“G60星链”(千帆星座)01组、02组卫星先后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②遥感卫星方面,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

③其他商业卫星方面,由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打造的规模达5676颗卫星的低轨通信星座——吉利星座,分别在2024年2月和9月完成第2、3次批量发射。目前星座在轨运行30颗,已完成第一阶段一半卫星在轨部署,2024年年底实现全球化商业服务,预计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图123我国近年来各类卫星发射数量(单位:颗)(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卫星制造产业链各部分上市公司情况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集中在卫星产业链中上游分系统领域的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领域,星载上游元器件配套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

图124卫星制造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制造产业的收入增速的阶段性波动明显。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25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制造产业收入阶段性波动明显(单位:亿元)

根据卫星制造产业下游链长企业中国卫星的财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卫星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收入同比增速下降至-54.4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下降至-108.88%,阶段性调整明显。根据中国卫星披露的三季度报告,受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新签订单和手持订单均有所减少,公司可结算项目较少,营业收入同比明显下降,相应产生的毛利不足以完全覆盖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期间费用、信用减值损失等,归母净利润随之大幅下降。根据公司资产负债端的数据,同比增长的存货,以及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合同负债与预收款项,仍有望逐步兑现至利润表,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或将在四季度有所修复。

图1302024年我国卫星发射数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单位:颗)

需求方面,除已在陆续发射组网的卫星星座外,2024年以来,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发布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具体如下:

①据国际电信联盟官网显示,上海蓝箭鸿擎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商业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1万颗卫星。

②2024年7月,卫星应用产业上市公司中科星图表示将建设4个商业卫星星座,即1个电磁卫星星座、1个气象卫星星座、1个遥感卫星星座以及1个新型卫星星座。

③9月,卫星制造企业椭圆时空与重庆永川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建设“重明星座”运营总部。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分三期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由32颗综合感知卫星组成的空天信息即时服务卫星星座、卫星数据运营中心西南总部以及一系列卫星地面基础设施。

④9月,专注于矿山领域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商开物星空与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正式签署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根据协议,开物星空将在星河动力四季度拟发射的谷神星一号火箭上搭载卫星载荷“开物星座01星/央视号”。按照计划,开物星座到2026年底,计划完成40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数据服务及在轨运维,在2029年前完成512颗以上卫星的发射组网,在2035年前完成上千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而在供给侧,10月25日,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投产仪式在株洲举行,这是湖南首个获得卫星制造资质的商业卫星生产工厂,具备超过150颗/年、50—500kg级别小卫星的批量化研制能力。

此外,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卫星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持续不断,多个涉及卫星制造或卫星运营的企业完成过亿元规模的融资。其中,上海垣信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轮融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3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卫星一级市场融资情况

整体来看,在我国“航天强国”战略支撑下,我们认为,我国卫星发射数量在未来几年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以及上海“G60星链”、航天科工集团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等大型星座建设计划的相继提出,可以预见,卫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卫星制造产业在当前的业绩波动更多是短期阶段性波动,伴随国内卫星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中长期行业的收入与净利润规模增速有望逐步提升。

针对卫星制造产业,我们的投资建议如下:

图131各类卫星分系统价值量分布

(3)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建设加快,中长期有望实现“换挡提速”

传统的卫星通信基于卫星转发实现地表用户通信,主要集中在使用窄带通信卫星(例如铱星系统、天通一号、海事卫星系统等),利用地面信关站中继连接或专用通信终端直连,实现各类卫星窄带通信应用;或使用宽带通信卫星(中星系列卫星、卫讯系列卫星等),实现电视转播业务与互联网服务等。

目前我国在轨的通信卫星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中星卫星系列、亚太卫星系列、天链一号、中信集团的亚洲卫星系列以及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系列,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上通信卫星一般为大型卫星,寿命基本为15年左右(天链一号为5年左右),同时该类卫星基本功能为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手机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以及转发器租赁等。

表54国内主要在轨通信卫星

卫星通信产业是全球卫星产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具体来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功能配套、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与地面系统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33卫星通信系统的具体构成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19-2023年卫星通信产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中增速最低的,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通信产业的收入增速依旧在个位数波动。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35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收入增速依旧在个位数波动(单位:亿元)

从卫星通信产业链下游服务端企业,中国卫通202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其收入增速延续了2023年全年的增速水平,仍在个位数波动,反映出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中国卫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主要系2024年上半年确认卫星保险理赔收入,导致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然而,中国卫通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0.74亿元,-46.80%)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主要系本期境外业务收入、摊销扩展C频段卫星转发器补偿以及资金收益均出现减少。目前,我们认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高轨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以及传统卫星通信下游市场应用市场仍有待开发。

①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24年以来,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显著增长,各类通信卫星星座相继发射,包括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中星系列卫星(中星3A、中星4A)、千帆星座(01组、02组)、吉利星座(两次发射,共两组21颗)、天启星座(8颗)。

图1402024年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显著增长(单位:颗)

②高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2024年2月、8月和10月,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03星先后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2024年8月和10月,“G60星链”(千帆星座)01组、02组卫星先后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千帆星座是2023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提出的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星座。根据规划,千帆星座预计2024年将完成108颗卫星发射,一期发射1296颗卫星(第一阶段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到2027年提供全球网络覆盖),未来将打造超1.4万颗卫星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表55近一年我国高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射情况(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整体来看,尽管近两年财报数据来看,当前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仍尚未迎来明显变化,但是卫星通信上游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终端设备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下游各领域的拓展应用也在逐步开展。我们判断,传统卫星通信设备与服务在消费级市场上的持续扩容,高轨卫星互联网持续在民航、航海等应用领域拓展,以及卫星互联网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促使卫星通信产业在中长期维度上逐步提速发展。

整体来看,卫星通信板块蕴含着众多价值投资机会,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

①卫星制造方面

②卫星应用方面

(4)卫星导航:军民属性兼备,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图141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图1422023年国内高精度市场产值维持快速提升态势(单位:亿元;%)

随着北斗系统及其应用的逐步推广,北斗应用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智能驾驶等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6亿部,其中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占比约为98%。部分品牌的旗舰机型还具备了北斗高精度定位、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等“高阶功能”。在智能汽车领域,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规模落地和L3级准入及上路试点的加速,车辆高精度定位结合高精度地图模式已实现批量化应用。在两轮车市场,包括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在内的市场规模庞大,是北斗大众应用的重要市场之一。白皮书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超过了3.4亿人,日均订单量超过了4700万单。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表示,从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投入全球服务以来,北斗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国家推进“北斗+”融合创新与“+北斗”时空应用,这将有力推动各领域智能化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模组、天线等构成;中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下游是面众多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具体产业链图谱如下图所示。

图143卫星导航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卫星导航产业是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中唯一实现收入增速提升的板块,同比增速接近24%,超过2019-2023年复合增速。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44卫星导航是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中唯一实现收入增速提升的板块(单位:亿元)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导航产业的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较2023年全年增速有所提升,我们认为,当前驱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从资产负债端的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合同负债及预收账款虽有所下降,但是存货增速基本持平,预示了军民属性兼备的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车道”。

2024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多次发文,推动卫星导航(北斗)产业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具体如下:

①2024年4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动基础设施智慧扩容”。低空经济和电动自行车也是我国北斗产业未来布局的新兴领域。据中国民航局运输司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2128架传统通航航空器搭载北斗终端。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三部门发文,提出“发展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自行车产品,开展北斗高精度定位推广应用”。

我们认为,卫星导航产业是我国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细分板块。当前驱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我国“北三”换装的持续推进、基于高精度北斗/GNSS技术的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加速布局。军民属性兼备、需求侧景气无忧的卫星导航仍有望处于产业发展的“快车道”。根据我们的分析,“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时期,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的增速,高精度市场细分赛道复合增速有望超过20%。叠加海外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需求侧景气无忧。

投资建议方面,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

(5)卫星遥感:政府需求修复叠加“第二增长曲线”是发展核心驱动力

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提升。根据SIA统计,2023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0.34%,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近五年复合增速为8.79%。

图149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变化(单位:亿美元;%)

我国当前超过一半的在轨卫星是遥感卫星,超过1/3的遥感卫星投入商用。根据UCS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1日,我国共计618颗在轨卫星,其中遥感卫星数量为335颗,约占54%。从用户类型上看,超过1/3的遥感卫星投入商用。而根据《中国遥感应用事业发展蓝皮书(2024)》,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遥感卫星至少150颗。

2024年以来,我国卫星遥感产业主要边际变化如下:

①遥感卫星发射数持续增长,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从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来看,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以来,我国多个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包括我国首颗商业Ku频段相控阵雷达成像卫星——泰景四号03星,以及我国首颗兼备130公里以上超大幅宽、同时提供0.5米分辨率和9波段组合影像数据产品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1星。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的前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景气,率先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我国卫星遥感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图1522024年我国遥感卫星持续发射(单位:枚)(数据更新至2024年10月31日)

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卫星遥感下游toG端需求加速释放

继2023年底的“万亿国债”计划之后,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发布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12个重点行动,其中多个行动涉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数据要素×应急管理等,详见下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有望助力卫星遥感应用在应急、农业、交通运输等toG端的需求释放,扩大卫星遥感企业的收入规模。

表56《“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涉及遥感技术应用的几个重点行动

③数字孪生水利加速建设,有望增厚卫星遥感企业业绩

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见下图所示。

图153卫星遥感产业链及各部分代表上市公司

从卫星各细分产业收入增速变化情况来看,2019-2023年卫星遥感产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是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中增速最高的。然而,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23年以来,卫星遥感产业的收入增速出现短期阶段性调整。具体情况详见下图。

图154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卫星遥感产业收入增速出现短期阶段性调整(单位:亿元)

具体来看,2023年,卫星遥感核心上市企业收入整体增速由2022年60%下降至10%以下,净利润增速更是由正转负,我们认为主要系宏观经济波动下,以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主要下游客户(toG端)的卫星遥感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受到更大冲击所致。2024年前三季度,卫星遥感企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速已经恢复至10%以上,尽管净利润增速依旧下滑明显,但考虑到Q4季度的净利润是遥感企业全年占比最大的时段,且企业存货维持增长,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预计下游需求依旧充足,行业增速将迎来快速修复。

综上所述,尽管卫星遥感产业短期出现调整,但是我们认为,伴随着万亿国债的加速释放,卫星遥感产业在自然资源、应急减灾、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toG领域的需求依然不减,卫星遥感产业整体短期仍处于朝阳阶段。同时,遥感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包括线上业务、海外业务等新兴领域)有望迎来快速爬升阶段。总体来看,伴随着下游市场的加速修复,“十五五”时期我国卫星遥感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恢复至30%左右,行业高景气逻辑不变,卫星遥感预计仍将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投资建议方面,建议围绕卫星遥感产业链中企业的业绩持续性上寻找投资机会,具体观点如下:

王宏涛(证券执业证书号:S0640520110001),中航证券航空航天首席,毕业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总体设计部,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曾从事航天装备总体设计方向研究,熟悉国内外各类航天整机及主要分系统设计原理,对我国航空航天各军用武器设备行业有较深入了解。

THE END
1.?2022年6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统计表太空与网络北京时间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我国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1组九颗卫星送入600km、50°左右的近地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城公司与时空道宇公司下属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多发发射服务采购合同项下的首次任务。九颗卫星代号为GeeSAT-5(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989386.html
2.2024年3月时事政治汇总1. 2024年2月28日,中欧班列“武陵山号”(重庆秀山-俄罗斯莫斯科)在秀山火车站首发。中欧班列“武陵山号”首发是渝东南中欧班列地区首次开行,标志着重庆中欧班列在市内又新增一个始发站。 2.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2月29日成功发射一颗编号为“2-4号”的“流星-M”系列水文气象卫星和18颗分属俄及其他国家的小卫星http://www.gzrsw163.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1&id=28520
3.NASA的月球持续探索和发展计划与要件开发、测试和发射的进度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能力成熟度和可用性、预算、运载火箭可用性和系统复杂性。出于规划的目的,NASA正在建立一个进度表,该进度表考虑了这些变量,其结果是每年都有明显的进展,任务持续时间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加。计划所希望达到结果是,在开发和安置长期持续存在月球表面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同时https://www.cmse.gov.cn/hqsy/mg/202004/t20200418_45573.html
4.俄乌冲突是否影响中国登月建站?1、新华社:嫦娥六号任务预计2024年前后实施 或将继续月背征途 2、经济日报:四问中国航天“十四五”新征程 这些“大事”值得期待! 3、中国航天报:“十四五”及未来,中国航天有怎样的重点规划? 4、新华社:“土”特产后还有啥?——中国探月工程新看点前瞻 https://www.tmtpost.com/6037477.html
5.2024年值得关注的7个产业趋势和8个政策主题综上所述,我们总结2024年需要关注的7个产业趋势如下: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存储),消费电子(MR、面板),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AI+硬件(算力),AI+软件(大模型、垂直端应用、AIGC),机器人(减速器、零部件),金属(贵金属、工业金属、钛合金)。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05493
6.2024陕西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陕西考专业对照表【中公陕西公务员职位表】提供2024陕西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表,包括陕西公务员专业分类目录查询、陕西公务员专科/本科/研究生专业分类目录对照表等。https://sa.offcn.com/zw/zhuanye/
7.2024年军工行业2025年度策略:追进度带来业绩切换,布局主战与新质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逐步从导入期迈向成长期。中国商业 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引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从 2018 年至 2023 年,市场规 模由 0.6 万亿元增至 1.9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23%。技术创新和突破是商业航天发展 的关键,中国在火箭研发与制造能力、发射能力、卫星制造和发射技术等方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10e621712a993ade3da0642e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