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发布《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

(2023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国际水产品生产和贸易稳步发展

(二)中国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推动中国远洋渔业更好发展

二、统筹推进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一)坚持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原则

(二)加强兼捕物种保护和管理

(三)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养护

(四)加大资源养护和国际履约支持力度

三、全面履行船旗国义务

(一)不断强化远洋渔业许可制度

(二)严格实施投入和产出控制制度

(三)逐步完善数据收集和报送体系

(四)稳步施行电子渔捞日志制度

(五)推进实施国家观察员制度

(六)巩固提升公海渔船管理水平

四、严格实施远洋渔业监管

(一)积极实施公海转载监管

(二)加强远洋水产品进出口监管

(三)严厉打击非法渔业活动

(四)支持开展公海登临检查

五、强化远洋渔业科技支撑

(一)完善科技支撑体制机制

(二)推动远洋渔业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四)创新研究制定自主养护管理措施

(五)及时研究转化国际养护管理措施

六、加强远洋渔业安全保障

(一)提升远洋渔船安全环保水平

(二)推进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监控

(三)维护远洋渔业船员合法权益

(四)加强海上安全生产和救助

七、深化国际渔业合作

(一)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

(二)深入参与区域渔业管理

(三)开展双边渔业合作交流

(四)推动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

(五)推动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走远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严控发展规模,强化规范管理,打击非法捕捞,致力于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努力实现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远洋渔业是中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始终秉承合作共赢、安全稳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化远洋渔业对外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坚持走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和水产品供给作出积极贡献。

水产品是全球公认的健康食物,在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可持续水产养殖发展和有效渔业管理对保障国际市场水产品供给至关重要。

近年来,水产品国际贸易增长显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从进口额看,欧盟为最大的单一进口市场,2020年在全球水产品进口总额中占比为16%(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美国为最大的进口国家,2020年进口额占全球水产品进口总额的15%。从出口额看,前三位出口国家为中国、挪威、越南,三国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5%。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中国出口水产品374.74万吨,出口额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欧盟、东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为世界水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22》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达2.14亿吨,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1.226亿吨,在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中的比重达57.29%。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6549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5224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0%。中国也是世界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全球的水产养殖产品约40%来自中国。中国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满足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品消费需求、减少对天然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依赖、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远洋渔业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较详细渔业统计数据的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这些远洋渔业国家或地区与沿海国一道,为开发利用全球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海洋食物和营养供给、保障沿海社区生计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远洋渔业在渔船和捕捞装备水平、渔业资源探测能力、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适应和履行国际渔业治理新要求,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基础上,中国陆续发布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远洋渔业“监管提升年”行动方案》《远洋渔业人才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对远洋渔业发展作出规划。

“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以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健全远洋渔业发展支撑体系,提升远洋渔业综合治理能力,加大远洋渔业发展保障力度为重点任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能力,深入参与国际渔业治理,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中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远洋渔船规模保持稳定,行业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违规事件和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区域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监督管理和国际履约成效显著提升。

休渔是国际上渔业管理和资源养护的重要措施,除按照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规定实施休渔(如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季节性休渔)之外,中国从2020年起,对以鱿鱼为主捕对象的部分公海渔业实施自主休渔,这是中国进一步加强公海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中国以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与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新时代渔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渔业发展新格局。从“十四五”开始,取消对远洋渔船的燃油补贴,支持建设渔业基础公共设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渔业资源调查养护和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等方面,履行国际公约养护国际渔业资源,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活动,促进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构建绿色可持续的远洋渔业发展新格局。

作为负责任的渔业国家,中国严格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加入的多边渔业协定,从总量控制、限制船数、数据收集报送和国家观察员制度等方面全面履行船旗国义务②,取得积极成效。

严格遵守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关于捕捞渔船数量和吨位限额制度、分鱼种捕捞配额制度。“十三五”期间,远洋渔业规模保持稳定;“十四五”期间继续严格控制远洋渔业规模,坚持远洋渔船数量控制在3000艘以内、远洋渔业总产量控制在230万吨左右的目标。2021年,明确不再新增公海鱿钓渔船、不再扩大鱿钓渔船规模,制定实施秋刀鱼单船捕捞配额分配管理方案,有效规范生产秩序。严格执行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有关禁渔区、禁渔期的养护管理措施,主动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

不断完善远洋渔业基本生产统计数据的收集报送,提高数据质量,推进数据共享和集成管理。建立了涵盖远洋渔业企业信息、远洋渔船信息、船位监测、渔捞日志、渔获转载、国家观察员、港口采样、科学调查和生产性探捕等全方位的远洋渔业数据采集体系,并按照有关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规定,及时报送各类渔业数据。中国主张充分合理的数据共享和研究,使科学数据在管理决策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切实保障数据安全,为各区域渔业资源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对公海海域金枪鱼、鱿鱼、竹鱼和秋刀鱼等渔业全面实施渔捞日志制度,渔捞日志回收率达100%,填报质量逐年提高;对在有关合作国家海域开展的渔业活动,按合作国家要求填报渔捞日志。积极开展电子渔捞日志的研发、测试和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实现公海渔船电子渔捞日志的全覆盖,积极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电子渔捞日志计划,提高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022年7月,中国发布公海渔船电子渔捞日志有关管理措施,明确经中国政府批准的所有公海渔船,自2024年1月起全面实施电子渔捞日志管理。

中国严格落实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养护管理措施,对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等区域以及金枪鱼、鱿鱼等重要品种的生产活动制定和实施专门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公海渔业监督管理和国际履约。对中国远洋渔船作业较为集中的部分公海海域,2021年首次实施远洋鱿钓渔船总量控制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无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管理的远洋鱿钓渔船管理,合理优化作业渔船布局,规范渔船生产作业秩序,积极履行船旗国勤勉义务。

中国对远洋渔船实施全球最严的船位监测管控措施,坚持“零容忍”打击非法捕捞。通过强化监管、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等措施,推进渔船监控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船员管理等重点环节明显改善,重点海域监管切实加强,推动远洋渔业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保障远洋渔业生产秩序总体稳定。

在有效实施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有关公海转载措施的基础上,中国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远洋渔业公海转载自主监管,建立远洋渔业海上转载管理平台,将所有远洋渔业运输船纳入平台监控,落实所有公海转载活动提前申报和事后报告程序,为运输船逐步配备观察员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2021年4月,首次派遣公海转载观察员登临远洋渔业运输船,代表中国政府执行公海转载监督任务。2022年5月,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海转载自愿准则技术磋商,为顺利完成磋商通过准则作出有益贡献。

2020年,中国开始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注册执法船,正式启动北太平洋公海登临检查工作,切实履行成员国义务。2021年起,中国海警舰艇编队在北太平洋实施公海登临检查,逐步推进按程序向其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管辖区域派遣执法船,为国际社会共同打击公海非法渔业活动作出积极贡献。

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建议的提出依赖科学数据,资源调查监测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获取第一手科学数据的重要途径。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系统规划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为科学养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渔业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依托专业科学调查船,开展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鼓励科研机构与远洋渔业企业合作开展渔业资源生产性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向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提交科学调查进展,后续将继续提交调查研究成果,为资源评估和管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积极与有关国家联合开展渔业资源科学调查,促进合作国家海域的渔业资源养护与长期可持续利用。实施全球重要鱼种资源监测评估项目,对重要经济鱼种、兼捕鱼种和保护物种的种群状态进行研究监测,建立数据库系统,为生产管理和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参考。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政产学研结合,积极创新研究制定自主养护管理措施。2020年6月,中国出台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管理规定,提出鱿鱼资源调查和评估、实行公海鱿鱼渔业自主休渔、加强鱿鱼全产业链管理制度研究等措施。为增强资源认知能力,规范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探索编制远洋渔业指数。2020年开始,以鱿鱼为试点,研究发布中国远洋鱿鱼指数,包含鱿鱼资源丰度指数、鱿鱼价格指数、产业景气指数三大指标,以详实、动态的数据信息,监测鱿鱼产品与远洋鱿鱼渔业的总体发展。下一步,将研究发布金枪鱼渔业发展指数。

中国持续提升远洋渔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着眼于安全、环保、可持续和劳工保护等目标,在控制远洋渔船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渔船安全和船员生活环境。

高度重视远洋渔船船位监测,不断升级远洋渔业服务平台和船位监测系统,全面覆盖所有远洋渔船,提高报位频率,不断完善船位监测数据采集及统计、重点区域监控、越界提醒等功能,推进渔捞日志、监测监控电子化,努力提高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远洋渔业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开发渔业数据质量巡检控制功能,提高生产统计报告、渔捞日志数据、观察员数据等科学管理水平。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高度重视劳工权益保护,截至2023年4月已批准28项国际劳工公约,包括《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和《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等7项核心公约。中国高度重视远洋渔业船员权益维护,持续规范远洋渔业船员的使用和管理,压实远洋渔业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用工监督,依法保障包括外籍船员在内的船员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企业按时支付船员薪酬,不得无故拖欠工资;合理安排船员工作与休息,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妥善处理船员合理诉求,理解、尊重、包容船员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不得歧视、虐待、打骂船员。对船员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安全生产意识;确保渔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施,保障船员安全生产条件及环境;配备基本药品,及时为生病船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帮助,对超出渔船处理能力的伤病船员应及时报告、组织救治。

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保障渔业船舶航行和渔民作业安全。建立行业协会24小时应急救助服务机制,加强海上互救保障机制建设。探索建立远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严格海洋渔业船员违法违规管理,对船员违反安全航行作业等行为实行计分处理,推动维护渔业安全生产秩序。加强与有关国家和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海上救助。

当前,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面临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威胁,渔业资源的跨区域分布、流动性和洄游性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决定了渔业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深入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远洋渔业对外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不断巩固多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机制,助力合作国家和地区渔业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渔业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渔业治理体系。积极研究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的港口国措施协定》,开展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渔船安全公约《2012年开普敦协定》等涉渔公约研究。将公海作业渔船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渔船记录,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合作,要求远洋渔船申请注册国际海事组织编号。

重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就可持续渔业管理、打击非法捕捞等开展交流,在公海自主休渔、鱿鱼资源养护措施制定中吸收其合理化建议。

中国秉承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南南合作”,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渔业及社区经济,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推动发展中国家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调查、技术培训、手工渔民和小规模渔业发展,帮助发展养殖、加工、贸易等产业。同时,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多边领域的合理主张,维护其发展权益。

渔业对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以及沿海地区人民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对此有高度共识。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倡导通过发展水产养殖,增加食物供给,特别是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减少对野生渔业资源的依赖。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完善多边磋商机制,深化科技交流,扩大经贸合作,打击非法捕捞,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造福沿海地区人民发挥积极作用;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海洋及海洋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海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THE END
1.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西部水产养殖第一省发力设施渔业丨奋力谱写近日,《2023年四川渔业经济统计概况》公布,有一组数据颇为亮眼:当年,全省设施渔业数量达3942个,养殖产量1.84万吨,养殖容量123.53万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9.26%、31.34%、30.7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http://www.i0834.cn/cms/a/126045925/content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活水产“跃”上百姓餐桌榆中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活水产“跃”上百姓餐桌 榆中县现代设施渔业奏响丰收乐章 11月下旬,记者在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建亭村的五良养殖场陆基圆池养殖基地,见到一幕“鱼儿岸上养”的场景。“今年养殖的3000多尾金鳟将于明年7月份上市。”五良养殖场负责人张远斯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养殖场还建起了加州鲈鱼内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91555761780779&wfr=spider&for=pc
3.我市积极推动渔业绿色发展2024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积极促进渔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推动渔业经济绿色、健康、高效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三门峡市2024年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印发《三门峡市2024年禁渔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jA0NzM4Ng==&mid=2247539300&idx=3&sn=c2bc61d2381a71d67e40879fbfde09d6&chksm=fdb09d091d1e3db9283b5f19b0f2ffb57324ee7ea53343643b2c83d1afa33815d60f8d02292e&scene=27
4.博士笔记:云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案例云南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生产方式为湖泊和河流捕捞,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渔业水产品产量为1 362 t;建国后,云南渔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养殖型逐渐向现代渔业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渔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86年后养殖产量大于捕捞产量,2020年云南水产品产量为64.4万t,养殖产量61.45万t,占水产品总量的95.42%,是捕捞产量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712116377
5.安顺推动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水产养殖区安顺市养殖基地而作为贵州旅游大市,安顺水产品年消费总量短期内或将超过5万吨,面对逐年增加的需求量和万余吨的产能缺口,推动生态渔业快速发展,安顺势在必行。 近年来,安顺依托优质资源,助力贵州锦润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增加到3个,新增引进贵州水投格林环境有限责任公司在西秀区双海水库实施大水面人工增养殖项目,https://www.163.com/dy/article/IIHGRBI10553VMVZ.html
6.我国渔业:总产量7116万吨,持续领先股票频道我国渔业现代化加速,2023 年水产品总产量 7116 万吨,养捕比提升,多种养殖模式发展。 【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加速,水产品总产量连续 35 年世界居首】数据表明,2023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 7116 万吨,连续 35 年位列世界第一。近年我国水产品坚持“以养为主”,深远海、工厂化等设施渔业发展迅猛。在海洋,我国已建https://stock.hexun.com/2024-11-21/21569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