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渔业聚力绿色转型深耕海洋牧场

辽宁大连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渔业生产基地,从早期的人工鱼礁建设,到增殖放流,再到现在的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大连拥有特色鲜明的北方海洋渔业品质,这种产业品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牧场建设。

释放空间势能开创陆海统筹新格局

为了释放海洋牧场的空间势能,大连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率先建立渔业资源环境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启动大连渔业资源环境普查工作,摸清“渔业资源环境底数”,截至2018年,已完成市区南部海域、旅顺口区所属海域的本底调查和资源环境评价工作,2025年前将完成大连全域渔业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估,为更好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海洋牧场的布局要与渔业全域规划相契合。根据大连渔业发展现状、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区位优势和渔业资源特点,将大连所属海域规划为渤海、北部黄海、东部黄海和市区南部四大人工鱼礁区,以此推动大连渔业整体空间的优化布局。截至2018年,大连已形成150处人工鱼礁区,投入建礁资金约24.45亿元,投放各类鱼礁约1598.89万立方米。到2025年,将形成人工渔礁群7个,逐步放大海洋牧场的空间延展效应。

同时,树立高标准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杆。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工作为抓手,提高建设标准,完善相应配套,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海洋牧场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截至2018年,共获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到2025年,计划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个,对渔业基础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突出绿色属性推动渔业生态修复

为了突出海洋牧场的绿色属性,大连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补偿,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截至2018年,大连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6家,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6个。2025年前,计划实现省级良种场达到30个,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场2个,优良水产品种6个,以此夯实种业基础。

坚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推动资源种群主动修复。大连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起步早,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目前已形成以中国对虾、褐牙鲆等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

同时,创新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建立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突破流场营造,利用环流生态特点,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放大区域修复优势和效果,有计划地持续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保护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以此推动渔业整体生态的修复。

增强科技动力牵动渔业动能转换

为了增强海洋牧场的科技动力,坚持“科技引领,技术升级,模式突破”,积极吸纳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海洋牧场建设队伍中,打造稳定、高效的技术研究和科研团队,科学指导海洋牧场建设。未来,大连将继续加强产学研政联合,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服务团队,进而提升大连渔业整体科技团队实力。

创新监测技术与手段,构建海洋牧场生态功效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一方面做好事前本地调查,测定记录示范区浮游动植物、水质、底质、资源量等数据,为示范区建成后的效果评估提供对比数据,同时根据生物量和底质科学选定投礁区域;另一方面做好事后海底勘测验证,使用声呐侧扫检验礁体投放位置、投放形式、投放数量、沉积效果等,验证施工质量,收集基础数据,反向总结礁体设计的合理性、施工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为其他示范区的建设设计提供支撑。以此为切入点,大连将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渔业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针对大连海域特点、底质特性、生物生长需求和经济品种生产需要等因素,创新海洋牧场构建模式。2017年,大连渔业主管部门向社会推荐了第一批共10种人工鱼礁基本礁型,为海洋牧场构建模式的突破探索了新路。

发挥效益优势促动渔业结构优化调整

为了发挥海洋牧场的效益优势,坚持“产业聚集,丰富业态,四链融合”,发挥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集聚功能,拉动渔业工程、水产加工、仓储流通等渔业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融合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等延展产业开发,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渔业空间资源,提高渔业产能。未来,大连将建设一批集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渔业精品工程,提升渔业产业聚集度,放大产业聚合效能。

同时,将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渔业紧密结合,使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快一二三产的相互结合和转移。通过在人工鱼礁区附近建设码头、搭建海上游钓浮台,为消费者提供游钓、潜水观光等系列活动。开展以休闲垂钓、潜水观光、海洋采摘、海上运动、海底探险、渔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大连已建成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个;深挖传统渔村文化内涵,结合海洋牧场特点,举办“钓鱼节”“海参节”等节庆活动。预计到2025年,大连将继续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精品渔业5个,推介渔业旅游路线5个,有效促进海洋牧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开辟良好途径。

强化纽带功能综合化解“三渔”问题

同时,加速海洋牧场示范推广,积极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保持大连海洋牧场建设硬实力领先优势。以海洋牧场为载体,扶持养殖保险机制,加强金融支撑作用,正式启动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将藻类养殖、海珍品养殖、网箱鱼养殖、工厂化鱼养殖等纳入保险范围,并列入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范围,最高保费补贴达50%;截至2018年全市累计投入保险补助资金2716万元,海水养殖政策性保险保额8.14亿元,赔付渔民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今后,大连将在继续完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报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养殖保险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展增殖放流保险试点工作,让渔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THE END
1.政策资讯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典型模式及案例研究→“渔业+”模式海洋牧场是指以渔业增养殖为主,通常在近海沿岸地区,主要采用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这类海洋牧场的海产品包括鲍鱼、海参、梭子蟹、海胆和一些鱼类等。按发展模式划分,“渔业+”海洋牧场可分为以大连等城市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TYwMTQzMA==&mid=2247524605&idx=4&sn=f35738840898393e465e0adf730c4da3&chksm=edeef0db02ab6fea7218c2f123a5f46e085ad2739336190fafb28bd2ccbb388f107580290dce&scene=27
2.海洋牧成分为渔业增养殖型(以海珍品增养殖为主)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十分重要。依据其功能,海洋牧场可分为渔业增养殖型(以海珍品增养殖为主)、休闲观光型(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资源养护型(以恢复海洋生物天然生境为主)、种质保护型(以近海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为主)。海洋牧场的选址通常受到水深、水动力、水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烟台市两处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6966688644718513&fr=search
3.现代海水养殖模式——在海洋中“放牧”海洋牧场的入住居民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牧场的入住居民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牧场研究院 我国的海洋牧场有几种类型? 一是渔业增养殖型的海洋牧场,以渔业生物即海产品增养殖为主,通常近海沿岸。海参、鲍鱼、海胆、梭子蟹和一些鱼类等水产品都能在这类海洋牧场生长。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30609/819a49128c69498cb435f1a8bd518af9/c.html
4.建设海洋牧场:广东从跟跑到领跑广东省鼓励创新,积极营造“东西南北中,创新在广东”的浓厚氛围。推动种业、装备和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招引全国优秀科研团队来粤参与攻关,针对养殖品种单一、优质种苗供应不足、种业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 2024年7月,广东牵头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选聘国内63支顶级渔业科技团队,集中开展28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https://www.nfncb.cn/yaowen/46447.html
5.羊城晚报各地通过举办年鱼产业发展大会等文旅活动,打造“年鱼”文化品牌,一系列举措将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文化推广和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串联起来,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广东高歌猛进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广东的中国第一水产大省进一步夯实了实力,也为年鱼产业提供了独特发展优势,海洋牧场游出的乡村“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4-12/28/content_7_683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