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又名螺蛳青,青鲩,性温和,肉食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喜微碱性清瘦水质,幼苗以浮游动物为主食,成鱼喜好螺、蚬、蚌等,也吃虾、水生昆虫等,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肉厚且嫩,富含蛋白质及丰富的微量元素,是淡水鱼中的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价格一直保持稳定,池塘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具有较好的养殖发展前景。
二、苗种培育
(一)鱼苗培育
1.池塘准备
鱼苗培育池以2-5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为宜,呈长方形,池底平坦,淤泥10厘米左右,水深1.5米以上。池埂结实,不漏水不渗水。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水源清新无污染,进水口60目筛绢过滤,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放养前15天,注水2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7天后,注水不要过多,40-50厘米即可,利于快速肥水和调控水质,全池泼洒发酵粪肥,以培养鱼苗适口的天然饵料,5天后,加水深至1米。
2.水花放养
鱼苗阶段,通常水花出膜3-5天后进行放养,放养密度为每亩6万-10万尾;选择晴天,在上风处把装有鱼苗的塑料袋浸泡在水中约15分钟以消除温差,然后打开袋口使鱼苗缓缓游出。
3.饲养管理
鱼苗入塘后,开始投饵,前10天主要投喂豆浆,1-5天全池均匀泼洒豆浆,每天投喂2次,每亩用15-17升黄豆浆(约1千克干黄豆浸泡后磨成的浆),后5天,每天投喂2次,每亩用30-40升黄豆浆。10天后塘中浮游动物减少,增加投喂豆粉、小麦粉的混合物,每亩投喂量2-3公斤,分2次泼洒。分期注水,鱼苗培育阶段注水3-4次,每次注水10-20厘米,最后出塘水位应保持在1.5米左右,应缓慢注水,避免水流过大搅动淤泥。同时注意追肥,视水体肥瘦情况,每隔3-5天,投放有机肥料,培养天然饵料。鱼苗培育后期每日黎明前开增氧机2-3小时。
4.鱼苗出塘
鱼苗下塘20-25天后达到夏花规格,此时则要需要分池,为适应高温季节出塘分养,需要对鱼苗进行拉网锻炼,以增强鱼苗体质,一般拉网2-3次。
(二)鱼种培育
1.苗种放养
池塘水深1.5-2米,其他条件与鱼苗池相同,另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和自动投饵机1台。一般夏花放养应在夏至之前完成,每亩放养青鱼夏花5000-7000尾,并搭配鲢鳙鱼苗1000-1500尾。
2.饲养管理
鱼种阶段,食性开始分化,在池塘边设置食台,对鱼苗进行驯食,先用少量豆渣等精饲料吸引青鱼摄食,待摄食规律后将食台收至自动投饵机,用投饵机定时投喂小颗粒全价配合饲料,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2点进行投喂,投喂量每次每万尾2-3公斤,每次投喂在1.5小时内吃完为好,并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相应的优质饵料。培育青鱼种以配合饲料为主,可补充投喂扎碎的螺、蚬等优质动物性饵料,投喂量根据鱼苗大小(每15天测一次平均体重)、天气以及摄食情况等灵活调整,投喂量一般控制在鱼苗平均体重的1%-5%。
3.日常管理
巡塘。每日早晚巡塘,清晨观察鱼的动态,发现浮头或鱼病要及时处理,根据水质及天气决定投喂量和施肥量,下午检查摄食情况,决定第二天的投喂量,并做好生产记录。
水质调控。每5-10天加注新水,每次加10-20厘米深,加水宜在凌晨进行,排水在中午进行,夏季高温应勤换水,保持池塘良好水质。遇闷热及阴雨天气,在黎明前开增氧机3-5小时。
病害防治。鱼种培育阶段以预防为主,高温季节是鱼病多发时期,每15天可用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
4.鱼种出塘和并塘
10月下旬气温逐渐降低,摄食量大大减少,水温降至10℃左右,应将鱼种拉网出塘,按种类和规格筛选分类,放养或并塘越冬或转入2龄池培育。并塘越冬密度每亩控制在800-1200kg,水深2米,天气晴好时,可施有机肥,用于培养浮游植物,少量投饵,一周2次,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0.5%左右。及时除积雪及打冰孔,以增加水体溶氧。
三、成鱼养殖
(一)池塘条件
成鱼养殖池面积10-20亩为宜,水深2米左右,其他条件与鱼种培育池基本一致。另需配备增氧机、自动投饵机以及抽水设备等。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干塘后,及时清除塘内杂草和多余的淤泥(保留10厘米淤泥即可),清理完毕后适时修复、加固塘埂,以增加保水性。经冬季冻晒15后,每亩用100-150kg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并搅动淤泥,使石灰浆与淤泥结合,彻底清除池塘内有害生物及病菌。
2.调善水质
放养前15天施基肥,将鸡粪、生石灰等发酵而成的有机肥施入池底,每亩施放量200-300公斤,然后加水至1米左右,5天后加入EM菌、单胞藻激活素,进一步肥水,调控水质,1周后投放青鱼鱼种。
(三)鱼种放养
成鱼养殖选择规格整齐且健壮的2龄青鱼种,每亩放养量250-300尾,规格为1.5-2公斤/尾,搭配花白鲢150尾/亩,鲫鱼200尾/亩。在1-3月水温10℃左右放养,此时青鱼鳞片较紧,拉网运输不易受损。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15分钟。
(四)科学喂养
青鱼成鱼养殖以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动物性饵料如螺蛳、河蚬、幼蚌等为辅,适当投喂动物性饵料有助于青鱼生长。3月水温上升后开始投喂,在离池中心3-4米处搭建饵料台,利于青鱼集群上浮抢食,坚持按照“四定”原则(定时、定质、定量、定点)进行投喂,饲料投喂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上半年每日投饵4次,7-9月每日投饵3次,10月以后每日投饵2次,每日投喂量为青鱼体重的2-5%,可视天气、水质以及青鱼活动、摄食量灵活调整。
(五)水质调控
青鱼喜清新水质,水体透明度应保持在30-35厘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4mg/L,水质“肥、活、嫩、爽”,一般半个月加注一次新水,每次20-30厘米,保持水深1.5-2米,夏季高温季节可适当增加注水次数。每月用生石灰(10-15kg每亩)全池泼洒消毒,减少有机悬浮物,同时维持PH值。若高温季节,水质恶化,可每半月使用微生态调水剂净化水质。
(六)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为以后养殖积累经验。高温季节,晴天中午开增氧机,阴雨天半夜开机,浮头严重时开机增氧到天亮。
四、病害防治
(一)鱼病预防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日巡塘发现有上浮或滞留岸边的死鱼,及时检查,如有疾病或感染,应挖坑用生石灰深埋,并对捕捞用具进行消毒处理。梅雨季节和高温季节,是鱼病高发时期,每月两次,用生石灰与含氯制剂交替全池泼洒,预付细菌性疾病,每月定期内服中草药(板蓝根、大蒜素、三黄粉等)和维生素,预防疾病发生。
(二)常见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1.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呼肠孤病毒
症状:病鱼体表发黑,眼突出,口腔、鳃盖、鳍条基部出血,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该病可分为三种类型:(1)体表无明显症状,皮下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称为“红肌肉”型;(2)口腔、下颌、眼眶、鳃盖、以及鳍条基部充血,称为“红鳍红鳃盖”型;(3)以肠道充血为主,称为“肠炎”型。
流行情况:5-7月主要危害2龄青鱼,8-9月主要危害青鱼种,发病时水温一般在25℃以上。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进行疫苗注射。现阶段的预防措施采取源头控制(购买鱼种时进行检疫)、合理放养、科学投喂、水质调控等手段综合减少发病几率,并辅以黄芪多糖、板蓝根、维生素C等水产药物提高免疫力,预防出血病。
2.细菌性肠炎病
症状:鱼体发黑,没有食欲,缓慢地在池边游动,肛门红肿,解剖观察肠壁充血发炎,肠里充满粘液,用手按压鱼腹部,有粘液从肛门流出。
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4-9月,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2龄青鱼最易感染,死亡率较高,与细菌性烂鳃病和赤皮病并发。
防治方法:在高发季节,每半月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每半月使用微生态调水剂净化水质,使用复方恩诺沙星或大蒜素拌饵投喂进行内服杀菌,5-7天为一个疗程。
3.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黄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丝腐烂有污泥,鳃盖内表皮充血,中间部位严重时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反应迟钝,最终呼吸困难死亡。
流行情况:4-10月为流行季节,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15℃以下较为少见。
防治方法: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5分钟,该病高发季节每半月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每半月使用微生态调水剂净化水质,发病时用每亩用鲜鸡冠花400g、食盐250g加水1000毫升,煮沸10-15分钟,与精料混合拌匀,早晚投喂,连用3天,或用抗菌药物拌饵投喂。
4.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血发炎,体侧和腹部部分鳞片脱落,鳍条基部充血,末端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出现蛀鳍。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该病皆有发生,尤其经捕捞、运输受伤以及冬季冻伤后容易发生,多发于2-3龄大鱼。
防治方法: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5分钟,该病高发季节每半月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强氯精等进行水体消毒,每半月使用微生态调水剂净化水质,每公斤鱼体重用20-25mg恩诺沙星或抗菌中草药制剂拌饵投喂,3-6天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