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深挖高端特色养殖。制定出台2024年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下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确保能繁母猪保有量,落实好生猪、肉牛、等主要畜禽及其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定期对市场价格进行调度,开展联合调研,深度挖掘宜牧资源,探索林下畜牧产业发展,起草了《大兴安岭地区肉牛发展意见》。全区现有优质森林猪2万余头,获得森林猪绿色有机认证证书2个、森林猪肉食品绿色有机认证证书1个,森林猪养殖基地4个,高端肉牛养殖基地2个。

(二)拓宽水产品养殖种类。坚持开展全区养殖水面普查工作,确保全区养殖水面稳定在3万亩,提升塔河放流站孵化技术,珍稀鱼种年孵化量可达10万尾,大力发展柳根鱼、细鳞鱼、鲫鱼等高档冷水鱼养殖。按月调度渔业产量,持续开展养殖户技术培训,引进省内先进冷水鱼养殖技术,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技术模式,逐步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开展寒地小龙虾、林蛙等实验性养殖,生态养殖水面达到85%。截至8月末,全区渔业产量1455吨,同比增长3.2%。

(三)激活乡村休闲农业。一是强基地拓品类。漠河市建立种植基地3处,种植了北极雪菊、香瓜、西瓜、黑木耳、灵芝赤芍、野玫瑰、鸡冠花等特色品种,发展养殖鹿、森林鸡、森林猪、冷水鱼等养殖。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发展土灶台农家乐,打造吃、做农家饭、农家菜采摘为一体的农家游。呼玛县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建设的知青文化、特别能战斗的红色文化为脉络,将三合村景区打造综合服务区、吴八老岛生态观光区、三合知青文化体验区三个功能区。二是推介农村旅游精品路线。以“春观兴安百花、夏享登山纳凉、秋季丰收采摘、冬游北极冰雪”为主题,重点推介“漠河市最北万亩林海风情游”“塔河县十八站乡鄂伦春族民族风情游”“呼玛县乡村精品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21万元。三是借力文旅节庆活动。全区举办了《大兴安岭第二届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漠河第三十四届北极光节》《2024中国北极漠河极昼马拉松》《中国旅游日“最北醉美G331”旅游线路首发暨“文明漠河魅力北极”徒步活动》。截至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94个,营业收入达到5379.37万元。带动1600人就业,农户平均增收3.27万元。

(四)加速定制农业发展。突出“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以绿色有机果蔬、鲜食玉米、优质畜产品等为发展重点,突出高端和优质定制方向,积极探索发展“定制农业+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做精做细做出品牌效应,培育出“我在北极有块田”“岭纯豆制品”“我在呼玛有块田”“我在塔河有块田”“我在长虹有个棚”“我在加北有亩田”“双合油豆角”等定制农业优质品牌,签订保底收购订单,全区建立定制种植基地2处,定制畜牧养殖基地1处,定制菜园基地3处。

(五)开发小菜园做优庭院。印发了《关于推进2024年大兴安岭地区“小菜园”开发利用建设的通知》和《大兴安岭地区“小菜园”建设暨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建设乡村特色“小菜园”“小药园”示范基地,将乡村“小菜园”变为“特色园”“创意园”“艺术园”,实现“菜园”变“花园”,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全区“小菜园”面积共2627.66亩,其中,蔬菜及食用菌2082.55亩,瓜果类16.79亩,其他作物528.32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837.71吨,瓜果类产量33.2吨,鲜食玉米产量153.57万穗。

THE END
1.发展特色种养业赋能乡村振兴首重视,严部署。杨店村组织学习到户产业奖补项目政策文件,围绕项目扶持对象、项目扶持范围和项目实施标准进行详细解读,紧扣时间节点,细致摸底,严格落实奖补政策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广宣传,严申报。组织召开脱贫户人群到户产业奖补项目推进会和村民小组会,对实施的种植业、养殖业奖补https://www.changfeng.gov.cn/zxzx/xzdt/120272145.html
2.协同种养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以畜牧与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并与种植业的逐步分离,伴随着机器对畜力的替代、工商资本介入而建立起来的大中型养殖企业,促进了该产业的升级,使农户分散养殖的模式被逐渐替代,种植业、养殖业也随之在更高层次、以更有效方式相融合,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本身的逻辑。那么https://cdo.develpress.com/?p=13260
3.绿色产业:“变废为宝”的种养循环“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种养结合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绿色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措施。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就是要统筹兼顾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优化调整种植业、养殖业之间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发挥各要素生态功能,实现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30713/248ec759a2044272a8fc345b74aa8d61/c.html
4.大竹不断擦亮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色——种养循环模式串起乡村“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猪-沼-粮”三沼综合利用模式;以粪肥商品化处理能力为依托,偶联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业三方,形成以养产肥、以肥提质、种养结合的产业互动机制,形成粪污商品化利用模式;以粪肥能源化利用为依托,开展沼气发电、沼液还田、沼渣产肥的能源化利用模式,带动县域内粪污基本http://m.dzxw.net/cms/content/309112730
5.漳州全力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畜禽粪污处置、种植业过于依赖化肥等问题困扰着农民,也制约着畜牧业、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连接种植与养殖,关乎人畜健康和环境、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建设中,漳州建立健全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制,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漳州联南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http://www.zznews.cn/system/2024/09/20/031264359.shtml
6.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生产, 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项目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更需要借助农业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 符合原文。 B 项对应最后一句 “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更需要借助农业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 符合原文。 C项对应第https://m.ha.huatu.com/2021/1023/217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