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1职业教育研究所,2园艺科技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业[1]。相对于常规农业,特色农业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发展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以生产特色农产品、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已有研究与实践表明,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在研究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具体思路与目标等[3,4],有效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沿海地区拥有耕地资源面积153.35万hm2,占河北省耕地面积的24.27%[11]。资源禀赋系数为0.6565,说明河北沿海地区与全省比较,发展特色农业存在耕地资源匮乏状况。其中,秦皇岛、唐山等2市拥有耕地面积分别为19.15万,56.43万hm2,分别占河北省耕地总面积的3.03%,8.93%,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0.6984,0.4055,说明2市发展特色农业均无耕地资源比较优势。沧州市拥有耕地资源面积77.77万hm2,占河北省耕地总面积的13.31%,资源禀赋系数为1.1608,说明该市在河北省内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耕地比较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确定了“一产抓特色”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河北省沿海地区在巩固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河北省沿海地区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27.4万hm2,优势油料作物发展到22.0万hm2。瓜菜种植产业在抢占京津市场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批出口基地。秦皇岛市抚宁县优质甜玉米、卢龙县马铃薯和甘薯、青龙县中药材等均形成较大种植规模,特色农业之乡达到6个。唐山市所辖各县区设施瓜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种植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沧州市“青青”牌蔬菜,无公害特色配菜畅销不衰,脱水菜和腌渍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花卉产业发展迅速,部分产品走向海外,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林果业发展较快。秦皇岛市大力发展樱桃、板栗、核桃、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树种、品种,2011年全市有88.06%的行政村栽培果树,果品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36%。“天宫”牌大樱桃、“龙富”牌苹果,“碣石”牌玫瑰香葡萄均成为河北省农业名牌产品;唐山市2012年果品总产量近260万t,果品产业总产值近130×104万元。其中,板栗、核桃、鲜桃和葡萄总面积分别达到8.5万,3.0万,1.8万,0.8万hm2,设施果品栽培面积达到1.53万hm2,樱桃、李、山楂、磨盘柿、香白杏、枣等特色小杂果栽培面积逐步扩大;沧州市2011年果树栽植总面积达到17.55万hm2,各类果品总产13.9×104万kg。其中红枣、梨和苹果、其他杂果面积分别达到12.50万,3.20万,2.17万hm2,产量分别达到5.75×104万,6.10×104万,2.05×104万kg[14]。
2.3.1特色水产养殖业河北省沿海地区拥有浅海湿地、滩涂湿地和池塘湿地面积分别为32.64万,9.47万,2.25万hm2,为发展特色水产业提供了优势资源。秦皇岛市昌黎县采用吊笼养殖方法,利用浅海湿地养殖扇贝,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达到6.90×103kg/hm2,2.35万元/hm2和1.30万元/hm2。唐山市曹妃甸区利用滩涂湿地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场,单位面积可生产牙鲆鱼26kg/m2,创产值1560元/m2,实现经济效益1053元/m2。沧州市中捷水产养殖场年产鳎目鱼达3.5万kg,市场售价高达150元/kg。海水池塘主要生产中国东方对虾、河豚、海蜇、海参及贝类等,淡水池塘主要生产各种鱼类、河蟹以及南美白对虾等[15]。
河北省沿海地区依托特色农产品兴起的加工业发展较快。目前,秦皇岛市拥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基本形成了以粮油、酿酒葡萄、畜禽、甘薯、水产品、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干鲜果、林木、奶品、甜玉米、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唐山市形成了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水产加工、林板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的7大主导农产品加工产业[16];沧州市拥有省级重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国家级重点企业4家,加工产品有梨汁、枣汁、枣酒、蜜枣、冬脆枣等10大类40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外。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秦皇岛市实施了“旅游立市”战略,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57家,乡村旅游经营农户3000余户,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人数已达4万余人,年营业收入可达7.6×104万元[17];唐山市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后,新建了“龙泽谷农业科技园区”、“白羊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等农业观光产业项目,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沧州市兴建了一批无公害特色蔬菜观光、采摘、品尝等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集特色养殖、种植及餐饮休闲服务为一体,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比较,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经验表明,区位优势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来,河北省沿海地区各市、县立足本地区位优势,相继制定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对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引领作用重视不够,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尚未建立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省级协调机构,沿海地区各市之间以及与内陆区域之间特色农业发展的分工不尽明确,仍处于依赖资源的自发状态,导致各市县之间产业雷同。农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缺乏更大区域范围的统筹,制约了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可使产业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状态,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营销环节[18]。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农业领域,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相比之下,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有限,基础产业(种、养)基地规模仍然较小,上游的技术研发、服务企业较少,支撑能力较差。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市场开拓能力尚需提升。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马铃薯、甘薯、食用菌、中药材、动物皮毛等生产均处于为市场提供初级产品状态,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具季节性特征,必须保持其鲜活性才能被消费者所认可。由于特色农产品专业营销组织较少,农户在与销售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多数特色农产品产地效应不够明显,或未能形成品牌,或品牌知名度较低,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此外,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尚待优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需健全,产地标识监督机制尚待强化。特别是部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给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如2011年中央电视台曝光秦皇岛市昌黎县部分不法企业生产假冒葡萄酒之后,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其他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声誉,波及并影响到该区域酿酒葡萄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由于综合产出效益较低,导致特色农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强。现有的融资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各级政府的支农投入虽实现了逐年增长,但就需求总量而言仍为杯水车薪。特色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行,还存在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各种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仍然存在,导致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难以依据市场规则实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尚待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亟待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运作机制不够健全,运作方式不够规范,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民合作社盈余较少,无法实施利润返还或按股分红,会员的付出与收益不对称,导致农民合作社吸引力和生命力弱化,直接影响到特色农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北省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地区,理应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应尽快建立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省级统筹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对区域资源开发及利用途径进行系统研究,按照生态适宜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等状况,制定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此解决区域内产业雷同及农产品同质现象,使各市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秦皇岛、唐山、沧州等3市也应制定区域性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清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目标;沿海各县区应以本县区域为单元,制定落实省、市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方案,最终形成省级整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规划和市、县、区域规划相衔接的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体系,促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图式和解决方案,也是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据调查,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有资源优势诱导型、产业链条延伸型、企业发展带动型、特色文化传承型、市场因素催生型等5种模式,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北省沿海地区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进一步优化现有发展模式,重点解决区域区位优势发挥不够、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按照河北省“一产抓特色”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用“市场观”引领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各类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用“大农业观”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扩大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用“大生态观”提升发展质量,推进特色农业实现循环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现阶段,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投资主体单一,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投资体系[19]。各级政府应全面落实中央有关规定,保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园区建设。各级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向与重点,确立支持范围,以此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构建特色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破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面向,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解决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竞争的矛盾,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新型经营组织。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促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用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组织,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经营规模。通过推行“连户联种”等措施,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以此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到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特色农业。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供应丰富,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虽初具规模,在华北地区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销售难”仍然是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之一。河北省沿海地区应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导广大消费者增强品牌忠诚度。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率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现代交易方式,发挥市场引领生产、规避风险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的物流实体,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和有效对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地区海陆空交通便利的优势,面向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2]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44-547.
[3]刘超,朱满德.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4-218.
[4]孙晓一,汤青,徐勇,等.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181-185.
[6]闫志利,林瑞敏.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规划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87-90,105.
[7]闫志利.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52-57,68.
[8]闫志利.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查与评价[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27(1):63-67,71.
[10]徐静.秦皇岛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36-39.
[11]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3]闫志利,林瑞敏.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36-42,71.
[14]王仁怀.沧州市果品产业发展迅猛[J].河北林业,2011(1):15.
[15]闫志利.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取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2):130-133.
[16]周颖,尹昌斌.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4-7.
[17]付晓杰.低碳经济下的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35-40.
[18]王海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垦,2012(7):34-35.
[19]崔凌凤.论构建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63-65.
[20]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省统计局联合课题组.陕西农民增收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25):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