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数字化转型
石头坑村位于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乡,全村不足千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在中国联通的定点帮扶下,该村在全县率先脱贫。中国联通立足企业优势,在石头坑村建设精品网络,全面推进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数字化转型。在石头坑村,一幅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8月24日记者拍摄的石头坑村一角。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摄
养牛搭上互联网
8月24日,石头坑村村民周亚东的牛棚里,牛儿正在安静地吃草。牛棚的上方,安装着几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可是我养牛的好帮手。”周亚东说。
这几年,搭上互联网,周亚东养牛轻松多了。
在手机上,周亚东向记者展示了如何远程养牛——打开手机APP,牛棚里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想查看某一处的具体情况,点击放大,图像十分清晰,就跟在现场看到的一模一样。周亚东说,牛棚里装了高清摄像头,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既省心又安全。
借助互联网技术,周亚东还给牛装上了定位器,围起了电子围栏,无论牛走到哪里都能追踪到,再也不用担心牛被盗了。
过去,周亚东和妻子两个人养10多头牛,一天到晚累得够呛。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养牛,俩人就能轻松照顾50多头牛。
如今,周亚东又在村子附近的闪电湖景区承包了一个度假村,家里的牛主要由妻子照顾,周亚东则专心干起了旅游接待的营生。
8月24日,在石头坑村,村民刘强正在直播带货。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摄
藜麦种出“科技范儿”
过不了多久,藜麦就要成熟了。这些日子,张庆军几乎每天都在自家的藜麦育种试验田里,测量株高,观察株形和颗粒成熟度。
张庆军是石头坑村第一个种藜麦的人。2012年,他尝试着种了1亩藜麦,没想到收成还不错。第二年他便带动乡亲们种了80亩藜麦。此后,藜麦逐渐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如今,他自己种的藜麦就将近400亩。
黑脸膛,中等个儿,眼睛一笑就眯成一条缝。今年41岁的张庆军朴实中带着聪慧。他种地不走寻常路,别人种地围着地头转,他种地却爱在网上逛。
有了专家的助力,张庆军的知识、见识大大增加,种的藜麦品质越来越好。
互联网让张庆军开阔了眼界,也为他的藜麦打开了销路。在抖音上直播卖货,成为张庆军生活的一部分。打开张庆军的抖音号,一条条短视频记录着藜麦从播种到收获的不同阶段。张庆军说,让消费者亲眼看到藜麦的生长过程,这样他们购买会更放心。
善于接受新理念、尝试新事物的张庆军,将更多数字技术灵活运用到田间地头。他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化肥,用无人驾驶拖拉机耕田、播种,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数字赋能下,张庆军种藜麦“科技范儿”十足。
70岁“油老板儿”爱拍视频
“我的园子我做主,种点菜埋点儿土,数个一二三四五,有葱有蒜有西葫芦,大白菜、小瓜、绿瓜、小香菜……”
8月31日,石头坑村“油老板儿”赵存莲在她的抖音号上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瞬间获得几十个点赞。
赵存莲的数字生活始于2020年,那时村里已铺设了千兆光纤网络,并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那一年,赵存莲的女儿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教她上网聊天。
起初,赵存莲只是用手机进行语音、视频通话,后来开始看短视频,再到后来拍摄短视频,还开了自己的抖音号,专门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进入赵存莲的抖音号,田间地头的庄稼、菜园里的瓜果蔬菜、生活中的温馨瞬间、榨胡麻油的过程……小学文化水平的赵存莲将生活演绎得有声有色。
开抖音号充实了赵存莲的生活,也让她的胡麻油卖得更多、更远。
眼看就要到中秋节了,赵存莲给沽源县城里的一家月饼加工厂送去了1500多公斤胡麻油,对方就是通过她的抖音号找到她的。“我家的胡麻油品质好味道纯,很受消费者欢迎。”赵存莲说,要是没有网络,想都不敢想能一次销售这么多。
村民爱上数字乡村公众号
数字乡村是中国联通为提升石头坑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搭建的平台系统,分为数字大喇叭、视频监控、村务公开等模块,辅助乡村干部实现管理更科学、服务更透明。
“我们的数字乡村公众号每天的浏览人数有上百人。”石头坑村党支部书记赵艳彬说,数字乡村平台让村里实现了智能化治理。
公益岗位工资公示是一项重要的村务工作。以前,村里公益岗位的工资每个月都会制成表格在村委会公示栏里公示,有时赶上农忙季节,村民忙于农活顾不上看,有时因为天气原因村民不愿意出来看。如今,每个月的公益岗位工资表,在岗人员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哪一项收入高、哪一项收入低,一目了然,每个人的工资收入都清楚透明,避免了猜忌和纠纷。
村务上网,人人都能参与乡村治理。石头坑村对村民在数字乡村公众号上的浏览、发布信息等行为进行积分奖励,村里哪里电线断了,哪里卫生需要打扫了,有时村干部还没发现,就已经有村民发布到网上,使问题解决得更及时。
一头连着村委,一头连着群众,网络让乡村治理更加高效。(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记者手记
在这里,看到未来乡村的模样
8月24日,一场雨后,石头坑村的空气格外清新。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两旁是井然有序的民居和临街小花园。放眼远处,山峦、草原……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改变,从2015年中国联通到石头坑村驻村帮扶开始。
2015年7月,中国联通向该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帮助石头坑村发展藜麦产业,并建起光伏发电站。驻村工作队还借助中国联通技术优势,结合村情实况,持续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石头坑村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并实现村庄5G网络全覆盖、千兆光纤入户。
在中国联通的帮扶下,石头坑村实现整村高质量脱贫出列。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村庄发生了数字化蝶变。置身石头坑村,记者看到了未来乡村的模样。
这是充满智慧的乡村。
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田间地头播种、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喷洒农药、农产品被赋予电子身份证纳入商品溯源系统……数字化早已成为石头坑村的标签,并深刻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在这里,64岁的李文阁一部手机管理中药材大棚,70岁的赵存莲开抖音卖农产品。
这是有乡情乡愁的乡村。
走进石头坑村乡村记忆馆,石头围起的院墙内,老磨、老碾、压水井……这些由村民自发捐助的老物件,向人们诉说着石头坑村的历史。屋内,火红年代、知青岁月、石头坑光芒等八大板块记录着石头坑村村庄的变迁、生活的变化。在一些板块文字介绍中还有二维码,游客扫码可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这是有新生力量的乡村。
今年40岁的刘强是土生土长的石头坑村村民,中学一毕业就到外地打工。几年前,他回到村里种植藜麦,注册了“农粮谷”等商标,开通了抖音账号,用数字手段生产、销售藜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以前不愿意留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父母的生活。如今,村里变化很大,我心甘情愿回来,想着在家门口把地种好、把产品做好,通过网络把产品卖出去,卖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刘强说。(文/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