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2024年中国经济主基调和新趋势主基调宏观经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

原标题:【理响中国】2024年中国经济主基调和新趋势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明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新动向和新趋势,为2024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会议特别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这五个方面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新步伐。

2023年宏观经济成就

2023年宏观经济有效复苏。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前三季度已经实现5.2%的经济增速,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5.2%—5.3%之间。202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为5.4%。无论如何,完成全年目标是没问题的。物价方面,2023年两会设定的通胀目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实际同比上涨0.3%,距离安全线还有很远。就业方面,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前10个月已经完成1109万,全年目标可以超额实现。失业率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在5.5%左右,实际上前11个月的调查失业率均值在5.2%左右,预计全年失业率也将低于安全线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进出口略有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宏观经济目标基本都能实现。

2024年中国经济主基调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基调是“全面复苏”。2023年是疫情后恢复的第一年,2024年是经济继续恢复的一年,2024年将转向“全面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是“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在宏观经济指标中,最能说明经济依然偏弱的是物价指标。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仅同比上涨0.3%,接近于零。特别是11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是同比下降0.5%,意味着再度松弛。按照经济周期的基本阶段划分,物价上涨接近于零表明需求侧严重不足,经济周期性地处于下行阶段,这个情况会一直延续到2024年。按照近30年以来的经验,1998、1999年和2009年两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零时,中国都启动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以应对经济下行。为了推动经济全面复苏,我们已经处于新一轮刺激方案的边缘。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是适度扩张。正是基于经济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的判断,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2024年将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规模会继续扩大,赤字率将重新回归到3%上方,才能达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也意味着2024年将是2009年以来连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第16个年头。积极财政政策连续执行,已经严重压缩了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空间,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是提质增效,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而非大规模数量扩张。如何挖掘存量财政收支、存量债务的效率空间,又是一个新问题。

2024年中国经济新趋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和发展扩大。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是2023年的经济增长热点,代表了2024年和未来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中央财办的解释是,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为了培育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是代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未来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依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能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北交所在2023年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大盘。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和供给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和强调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并将其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新经济形态和首要经济目标。党的二十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概念,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时代特征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国内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创新为产业成长的第一动力,以现代服务业为增加值主体,以工业制造能力为价值载体,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支撑,还必须能够发挥中国的大国优势、注重实体经济导向,能够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优势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长是中国经济总体供给能力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

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后疫情阶段的消费增速下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弱项所在,也是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在。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循环的关键所在。消费不振,则国内投资无力,资本回报率持续下行,影响投资者积极性和长期增长前景。对此,《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性方向是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低碳消费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付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

THE END
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召开为扎实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4月9日上午,我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406会议室召开,校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学工书记、兼职任课教师代表参加集体备课会。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红就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作用,提升专兼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丰富形https://www.usx.edu.cn/info/1711/45233.htm
2.形势与政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图书产品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10-2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购买: 图书目录 前辅文 专题一 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专题二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 专题三 政策加力形成合力 经济运行总体回升——2023年经济形势展望及经济政策解http://www.hep.com.cn/book/show/29316c21-f410-40b2-b276-55f2bbc7178f
3.党委书记徐英辉主持召开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5月15日下午,党委书记徐英辉在综合楼805会议室主持召开《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部分二级学院(研究院)党政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徐英辉指出,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http://www.crgkxl.com/bxzxinfo/R6320.htm
4.形势与政策课程2023-2024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学习课程 2.1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2.2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3 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2.4 全面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 2.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6 当前就业形势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2.7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原则立场 2.8 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fd6cf91fdc0303f43aab4f
5.交通双碳主题汇总(20231225更新)建立韧性大湾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WWF 2024-5 建设自然城市——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佳实践案例报告 ICLEI 2024 少有人走的路:扩大积极出行以获取经济和气候效益(英) 世界银行 2023-11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环发合作委员会 2024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5366265/article/details/144780569
6.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4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宏观政策理论的缺陷,更适用于作为宏观政策评价的理论依据。本报告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操作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为2024年宏观政策提出建议。 一、宏观经济形势研判https://m.gmw.cn/2024-02/04/content_37131365.htm
7.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2、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等新兴市场同比分别增长7%和10.5%,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A、欧洲B、拉美C、非洲D、俄罗斯 3、近期,一些国家的政客又炮制“去风险”的政治说辞,试图以“去风险”之名打造升级版的()政策。 https://www.wjx.cn/xz/24221675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