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报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土保持学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形势下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可靠性带来了潜在地威胁,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需要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注重果树的栽植与培育,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水土治理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评估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的实际作用效果,应从多个方面分析其植物学机理,以便获得更多可靠的研究成果。

一、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植物学机理研究中的试验方案及实施

为了获得可靠的研究成果,理解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植物学机理,应建立必要的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可选择为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区域,且其中的土壤条件适宜果树生长。在选取好的试验基地中,应从不同的方面入手确定试验方案并实施。具体表现在:(1)了解基地内土壤特性,结合果树生长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栽植;(2)确定试验基地内既有的灌木及草本植被的分布区域,栽植一定数量的栗树,并在经过人工平整后的附近区域移栽种植果树、梨树等,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记录工作;(3)对试验基地内的果树、梨树及栗树生长过程进行分析,并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作为参考对象,在挖坑取根法的支持下确保乔木树种根系完整性,并分别用环刀法与双环法测定土壤容积密度与土壤渗透速率,了解树种根系生长环境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保持果树根系具有良好的吸水效果,应注重净水浸泡法的合理使用。这些举措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为试验方案的确定及不断完善提供保障,并通过试验方案的有效实施,为后续试验结果获取及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了解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的植物学机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

二、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植物学研究中试验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分析

1.果树根系固土保水分析

2.果树根系吸水及贮水能力分析

在试验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应考虑果树根系吸水及贮水能力,亩对其水土保持效能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树龄、植株量、占地面积、植株高度都会对果树根系的发育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吸水、贮水能力。人工移栽果树过程中应将其株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使相邻果树之间的根系发育过程中可以形成复合结构,并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促使果树根系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自身的吸水能力提高,为生长区域内水土保持效能的优化提供保障,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果树长期生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

在对果树根系吸水及贮水能力评估的过程中,应注重果树根系与其它植物根系在吸水率、保水效果方面的综合分析,从而为水土流水较为严重的区域选择栽植植物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提高水土流水问题处理效率。实践分析中可知果树根系蓄水量相比灌木、草本植物有着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水土流水效能。因此,实践生产中应结合果树根系吸水及贮水方面的良好性能,提高其利用效率,为我国水土流水问题的有效处理提供保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3.土体构造及改善土壤透水性能分析

4.土壤团聚体形成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的植物学机理,对于水土流失区域治理效果的增强至关重要,关系着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因此,未来果树根系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从多个角度对其在水土保持效能方面的植物学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果树栽培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正确看待果树根系的固土效能,结合植物学理论内容,提高果树根系利用效率,保持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aftermorethanacenturyofdevelopment,bringforththenewthroughtheoldgraduallyonthebasisofabsorbingtheecology,systematicsandtheimportantthoughtofhumanscience,,to80yearsofthiscentury,andgraduallyformedalandscapeecology.Ecologicallandscapedesigninenteringthefieldatthesametime,butalsofromthetwoaspectsoflandscapeandfunctiontoconsiderthecity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injectecologicalprinciple.Onthebaseoflandscapeecologyknowledge,revetmentdesignforapplicationinpracticeoflandscapeecologyincityinthewaterandsoilconservation.

Keywords:landscapeecology;soilandwaterconservation;revetment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二)对象和任务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在水蚀和风蚀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微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和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技术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本原理、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补灌农业和生态农业等。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特点、布局、技术设计和效益评价等,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该课程教学方法目前主要以教师授课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大部分的知识来自于课堂,而课堂上教师多讲述的是教材及措施设计的理论知识。尽管学生在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一定的课堂效果,专业认识实习也涉及部分课程内容,但形式多为参观,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在熟悉掌握了教材及措施设计理论知识后,却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往往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水土保持耕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涉及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三大防治措施之一,是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等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性,项目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完成,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独立思考与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水土保持耕作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水土保持耕作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

学生作为项目教学的主体,对教师给出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参考书本知识或向老师提出,边做边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项目完成后在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的基础上最后对项目做出总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项目准备

(二)项目执行过程

1.前期展示

在水土保持耕作教学前期,展示几个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耕作设计的项目,引导学生思考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设计依据、设计原则等。同时将准备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设计规范作为自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个人结合设计规范分析案例,了解项目中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否符合规范。通过让学生结合项目规范分析项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规范,并通过项目学习为后期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设计提供参考。

2.后期实践

在水土保持耕作教学后期,可以分小组安排项目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某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设计,设计提交的内容应包括设计文本和相应的标准图件。教师针对学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通过实践掌握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项目总结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要边教边做,边做边学,同时针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如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设计中,要注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的整体配合。在水土保持措施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按照《水利水土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的要求制作,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应用;管理;现阶段;必要性

1前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将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在对有效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失问题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首先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分析

水土保持技术其实就是在对工程学原理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从而使得保持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展现出来的技术。随着水土保持技术在园林工程领域、山坡防护工程领域以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作为有效的治理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极为重要的技术之一,逐渐的演变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重要技术之一。最大限度的降低极为宝贵的水土资源的流失,预防山区、丘陵地区以及风沙地区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几率,改善和保护植被资源其实就是使用水土保持技术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水土保持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的应用逐渐的广泛起来,针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展开的监理工作的滞后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水土保持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仍然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

3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使用到的水土保持技术手段展开分析

之所以使用园林技术措施就是为了能够对盐碱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存在着的盐碱地的数量是比较多的,针对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种情况,是可以在对降低水位这种方法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实现“脱盐”这一个目的的,在“脱盐”之后展开科学合理的后期维护工作就能够使得反盐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在对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一项技术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能够使得我国范围之内的盐碱地的绿化程度大幅度的上升,此后增加土壤的肥力,并认真的选择耐盐碱性比较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在科学的培育的基础上能够使得植物的成活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做既能够使得盐碱地具有一定的园林观赏价值,也能够使得土壤的稳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降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几率,从而就能够逐渐的实现水土保持这一个长远目标。

4结语

参考文献

[1]丛佩娟,吴子峰,王海燕,夏积德.浅谈水土保持技术服务机构信用评价工作[J].水利发展研究,2016,(09):38-40.

[2]代富强.水土保持技术的适宜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8-12.

[3]许佩瑶,楚秀杰,翟雅,张凡,贾硕华.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3,(01):54-56.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成因;防治对策

一、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形成原因

在2002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中,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其中由于水力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占46%,由于风力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占54%。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1)地域广、面积大;(2)侵蚀后类型多样、复杂;(3)土壤流失量严重。不管是在发达地区还是贫瘠地区、农村还是城市、山区还是丘陵都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此外,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因此具有地域广、面积大的特点;水土流失常常受到各种侵蚀因素的影响(如水力、风力、滑坡、泥石流等),这些因素作用机理不同,因而土壤受到侵蚀后形态、类型都大不相同;经调查分析,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远远超过了国外各国的土壤流失总量。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面组成物质)等,若不能够协调发展,出现暴雨、土松、植被稀少等现象就会发生土壤侵蚀,进而加剧水土流失。当然,若调整好其中一个因素也有可能挽回这种局面,使水土朝健康方向发展。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包括坡耕地、荒山荒坡及沟壑三种,因此遇到这三种应格外注意。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没有掌握自然发展规律,而凭自身愿望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性开发,如乱砍滥伐等,在进行开矿、修路等活动时没有根据施工地的地形地貌来开展,打破了自然发展规律,从而产生或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开发利用活动。而任何一项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会促进某一项或几项自然因素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减轻或抑制水土流失。

二、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1还原生态系统

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减少或制止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因此从长远方向考虑,恢复生态系统是解决水土流失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坡耕地上较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了控制这种现象,可根据坡度情况,实施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合理措施。通过调查本地的土质情况,宜林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并做好引、排等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而加大土壤的吸水蓄水能力。此外,由于树木、草被都具有保水蓄水能力,因此还应鼓励人们种植树木及草被,提高整体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改良土壤,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

2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必须根据不同区域来制定治理目标,实施分类指导、管理、控制,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或减轻水土流失问题。从功能上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分为坡沟工程、坡面梯田化和水系工程、农田工程、植被建设工程四个部分,其治理目的各不相同,依次为以治水保水保土为主、以保土为主、以提高水分渗透、保墒节水为主、以林草建设为主。不管采取何种工程都应因地制宜,具体确定综合治理的重点措施与工程,以保证整个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如黄土高原由于其砂子粗而多,采用坡沟工程保水保土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基本农田的正常耕作,从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如今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必须给人们灌输水土保持意识,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来有效防治。通过大量深入生活的宣传,加强人民自身对法制观念的态度,动员全社会积极融入水土保持工作,并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水土资源造成的破坏,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要提高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培养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与执法效率,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提高战略高度,进而实现合理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

4水土流失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建立

水土流失生态补偿主要是为了生态系统功能的还原、保持及加强,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对于降低生态功能的资源开发及利用活动收取必要的税收或运用非经济手段的补偿。法律体系的建立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这促使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工作中约束自己的活动,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江、黄河流域的开发,是在上中游地区投入许多的资金及劳力,虽然在该地区没有享受到什么优待,甚至还付出了人力、物力,但却造福了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因此水土流失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是保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但若能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掌握自然发展规律,调整人类的自然开发活动,那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指日可待。当然作为国民,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通过身边、周围的环境改善活动,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先,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1]余坤勇,刘健,许章华.基于RS林地退化监测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60~63.

[2]黄承标,刘运华,秦武明等.13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59-63.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林种;优化;层次分析法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不同林种的选择和配置比例往往是区域水土保持林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同林种的优先顺序与比例的确定往往难以量化,给林业工作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在林业科研中一些定量化的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1-2]。由于在优先权排序中涉及众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而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因而该文尝试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不同林种的配置及优先顺序进行量化,从而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4]。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生态防护和立地条件的需要,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包含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地埂林、饲料林、经济林、薪炭林、庭院道路防护林几种类型。上述各种林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各不相同。在林分结构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依据其综合效益进行林分层次结构优化[5-6]。根据多年造林实践和多位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林种结构配置优化评价体系。

2判断矩阵的构建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就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了A-B、B-C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权重值Wi,如表1~4所示。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生态效益是所占权重最大(权重0.5396);其次为经济效益(权重0.2970),社会效益所占权重较小(0.1634),这也符合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的实际。在生态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值最高,表明其生态效益最好,其次为沟道防护林,也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其后依次为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经济林、道路庭院林。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经济林经济效益权重最大,其经济效益最好,其次为坡面水土保持林,其也有一定的林果经济收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林种经济效益都较差。在社会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最大,社会效益最好,这主要是由于坡面水土保持林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林草结合模式有利于发展林业产业和草畜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贡献;其次为经济林,也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其他林种的社会效益都较差。

计算7种主要水土保持林林种的复合权重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林种综合效益排序为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道路庭园林。因此,该区域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以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坡面水土保持林和沟道防护林在整个水土保持林体系中所占比重要大,分别为40.69%和16.50%,其他类型的水土保持林所占比重略小。

3结果与分析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各个林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所构建,不同林种的综合效益就决定其权重值。依据上述3个评价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的各个方面,也是水土保持林建设所要实现的的主要目的,依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各个林种的优先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依据3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显然生态效益权重值最大,占50%以上,其次是经济效益权重(29%),最后是社会效益,权重为16%。可见宁南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恢复、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评价中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值各不相同,由此确定林种的优先顺序才具有科学性。

由林种优化结果可以看出,在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坡面水土保持林在7个林种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沟道防护林,其他5个林种的权重值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各林种的功能不同所致,坡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其是山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最需优先考虑的树种。沟道防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但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因而处于次优先地位。其他林种生态效益均不及坡面水土保持林,所以排序靠后。因此,在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不同林种和树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次确定优选树种。在林种和树种优选中,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价方法。

4参考文献

[1]李苗裔,李渊.层次分析法在防护林林种结构优化评价中的应用――以官司河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00-5802,5845.

[2]邹建文,曾志新,廖菊阳,等.层次分析法在湘北地区林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37.

[3]黄家荣.用层次分析法调整三都县林种树种结构[J].四川林勘设计,1999(4):24-26,35.

[4]李卫忠,李玉明.AHP法在区域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8(4):18-23.

关键词经果林;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泥沙特征;水土保持功能;滇中山地

AbstractUsingstandardplotmethod,characteristicsofrunoffandsedimentofgrasslandandeconomicfruitforestincentralYunnanProvincewereresearchedinthispaper.Theresultsshowedthateconomicfruitforestachievedtheeffect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becausecomparedwithgrassland,itcouldinterceptsurfacerunoffmoreeffectively,reducetheamountofsoilandsediment.Therefore,theconservationfunctionofeconomicfruitforestwasbetterthangrassland.Asoneofmainforestsin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economicfruitforesthasthecharacteristicsofshortoperatingcycleandhigheconomicefficiency,italsohasgoodsoilandwaterconservationbenefits,soitwassuitabletoplant.

Keywordseconomicfruitforest;landusetype;runoffandsedimentcharacteristic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unction;mountainousareaofcentralYunnanProvince

我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了主要的环境问题。经调查表明: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出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特点[1]。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危害[2],一方面,水土流失会带走大量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土层变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导致土地严重退化,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最终失去农业利用价值[3];另一方面,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从而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4]。

近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加上人地矛盾突出,致使云南省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统计,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土地面积的37%,年流失土壤5.18亿t,主要发生在>8°的坡地上,占总面积的90%以上[5]。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显得尤为重要,水土流失的防治是发展经济、保护国土、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6]。

1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上游玉溪大河支流的红塔区二龙潭小流域,地处云南省玉溪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4°08′30″~24°32′18″,东经102°31′40″~102°37′12″,流域南发源于红塔区高仓镇龙树村,由南向北直接汇入东风水库,属东风水库三大径流区之一,是玉溪市重要供水水源地东风水库径流区。流域总面积18.629km2,主沟道长度为15.5km。

二龙潭小流域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地貌属波状起伏线切割中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09.1mm,最大年降雨量1413.7mm,最小年降雨量591.5mm,多年平均暴雨天数为15d/年,年均蒸发量为1624.9mm。

1.2试验设计

根据小流域地形条件,选择荒草地和经果林地2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小流域典型地段布设了水平投影面积为5m×20m的标准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在2个小区的附近布设了一个重庆水文仪器厂制造的JDZ1型数字自记雨量计测定每场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历时。径流小区基本特征见表1。

1.3指标测定

按《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419―2007)进行径流小区观测,观测内容包括降雨场次降雨日期、降雨量、降雨历时、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等。

为便于试验分析,将经果林径流小区和荒草地径流小区分别编号,其中经果林径流小区编为1#,荒草地径流小区编为2#。

2结果与分析

2.1降雨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单次降雨的降雨强度可以用平均雨强或时段雨强来描述。试验期间(2016年5―10月),二龙潭小流域共有23次降雨,其中小雨3次、中雨7次、大雨12次、暴雨1次,可见大雨和中雨是试验区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雨型。最大降雨出现在2016年7月7日,为82mm,最小降雨量出现在2016年6月7日;平均雨强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6月6日,为16mm/h,平均雨强最小值出现在2016年6月7日,为0.7mm/h。试验小区雨季单次降雨数据见表2。

2.2大雨条件下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2.3中雨条件下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2.4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产流特征对比分析

经果林与荒草地降雨、产沙特征因子对比分析见图1~4。可以看出,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深最大值出现在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1.8mm,荒草地为4.3mm。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0.181m3,荒草地为0.430m3。经果林与荒草地泥沙总量最大值亦出现在2016年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0.519kg,荒草地为1.75kg。经果林土壤流失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21日和5月24日,为0.07t/hm2,荒草地土壤流失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10日和8月11日,为0.3t/hm2。

总体来看,经果林径流小区的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小于荒草地的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

经分析,试验期间经果林径流小区累积径流量为0.717m3,累积泥沙总量为0.074kg,累积土壤流失量为0.35t/hm2。荒草地径流小区累积径流量为1.35m3,累积泥沙总量为4.86kg,累积土壤流失量为1.32t/hm2。综合经果林和荒草地径流产沙特征分析,经果林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总量、累积土壤流失量均小于荒草地。从减流减沙角度看,经果林地优于荒草地。

3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通过研究经果林径流小区与荒草地径流小区径流泥沙特征和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相比荒草地,经果林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泥沙量,达到蓄水保墒、保土的效果。出现该结果,一方面是荒草地因人畜践踏严重,使土壤板结,而经果林地土质疏松,能吸收大量水,减少了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导致水土流失状况也不同,植被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是由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决定的。林木的林冠对降雨有良好的阻隔作用,林冠截留降水,可降低雨滴动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量,最终导致经果林地产流产沙量较荒草地少。因此,经果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荒草地。

[1]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赖观路.龙南县水保和谐执法新篇[J].中国水土保持,2007(7):31-41.

[3]沙丽清,邱学忠,甘建民,等.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2):9-11.

[4]吕红.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12-314.

[5]米艳华,潘艳华,傻凌杰,等.云南红壤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7-21.

[6]袁爱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165-169.

[7]罗细芳.三峡库区坡耕地经果林经济复合模式生态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8]黄兵.两种经济林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9]刘斌,罗全华,常文哲,等.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68-73.

[10]李广,黄高宝.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85-89.

关键词:坡耕地;养分流失;优先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作者简介:刘海(1984―),女,山西榆社人,西南林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奇伯(1965―),男,甘肃通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流域管理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坡耕地作为山区落后生产条件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其养分随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及湖泊,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到20世纪70年代初坡耕地养分流失问题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湖泊的严重污染和肥料投入的增加都是养分迁移造成的,据统计,农业非点源污染已占中国全部污染的1/3,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1],研究发现造成水体污染的真正根源是土壤养分的流失[2]。前人对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对土壤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研究则较少,对优先流、壤中流等水分运动过程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全面认识水分运动对养分流失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防止面源污染。オ

2坡耕地养分流失特征、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

3土壤水分运动对坡耕地养分流失影响研究

3.1优先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优先流是近年来针对土壤水运动所提出的术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28,29],作为快速到达深层土壤甚至地下的非均匀流,极大地影响了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与养分流失过程,诱发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灾害事件形成,其所运移的溶质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质恶化[29]。优先流现象作为土壤水分一种特殊运动形式成为当今世界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30]。

3.2壤中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壤中流的形成源于土壤水在土壤内的流动,其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一起构成流域的径流过程[41],也坡地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径流产生与养分流失等都有重要影响[42]。对壤中流的研究,国外集中于壤中流模型的研究,国内侧重于紫壤、红壤这两类土质坡耕地壤中流的形成、影响因素、产流特征及养分输出特征。

3.2.1紫壤区坡耕地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壤中流的存在使得地表侵蚀状况发生变化,对养分输出特征产生影响。徐佩利用模拟降雨对紫色土坡耕地壤中产流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壤中流增大的主导因素在于土层较浅,耕作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入渗,以及缓坡条件,同时壤中流峰值流量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43]。丁文峰,贾海燕采用人工降雨法研究三峡库区紫壤坡耕地壤中流形成,表明壤中流活跃,且土质越松散壤中流越大。在重力侵蚀中活跃的壤中流起到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此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44~45],这与以往研究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郑侃应用坡面流-壤中流的耦合产流模型表明坡度对壤中流流量的影响也不明显[46],这与丁文峰等的研究有所不同。丁文峰采用4个不同坡度与5个不同雨强的组合实验来研究,表明虽总径流量中壤中流总量比例不高,但其携带养分含量却为地表径流养分含量的4.32~63倍[47],这与贾海燕研究结果不一致。壤中流携带而流失的养分还不成熟,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3.2.2红壤区坡耕地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尹忠东在红壤缓坡面以地表植被覆盖、死地被物敷盖、裸地三类坡面和雨强的交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表明裸地壤中流量远小于采取保水措施后的地块,敷盖地各层壤中流量及总量均大于覆盖;覆盖小区底层壤中流量小于表层,而其它两小区则相反[48,49]。王峰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点,结合不同的降雨类型表明红壤区壤中流的形成因降雨类型不同而异[50]。褚利平研究表明烤烟坡耕地不同坡位各层壤中流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坡位壤中流中总磷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呈波动递减规律,随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变小[51]。

前人对壤中流的形成对养分流失研究的范围较小,且涉及到具体的养分流失量时,大多都与地表径流相结合研究,对氮、磷养分的研究较多,但欠缺对钾的研究。因此,在实践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地表径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壤中流,从而能够控制养分流失。

3.3地下径流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地下径流是指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并以泉水或渗透水的形式泄入河道的那部分降水。国内对地下径流的研究集中在数字模拟法预报地下径流过程[52],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53],地表-地下径流耦合模型在流域中的应用[54],以及对地下径流退水过程规律[55]等方面,而对地下径流影响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则很少。李新虎采用大型土壤渗漏装置对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敷盖、3种生态措施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56],表明3种生态措施下敷盖养分流失量最大,其次为覆盖,最小;地下径流的养分主要来自上部土体养分的淋溶,淋溶作用越强则地下径流越大,养分流失也越多。目前对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的研究很少且还处于探索阶段,要掌握地下径流对土壤养分流失影响需对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体系研究不够完善,地表径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趋于成熟,而忽视了优先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对养分流失影响的过程研究。优先流影响土壤养分流失还未定量化;对壤中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较少,通常结合地表径流来研究,而缺乏与地下径流等其他过程的结合;对地下径流影响养分流失的研究甚少,还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研究中注重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机理,开展多重因素影响研究,能使目前定性的研究逐渐定量化,逐一解决尚未研究的方面,能有效掌握坡耕地养分流失的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控制面源污染,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发展。

[1]

郭鸿鹏,朱静雅,杨印生.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290~295.

[2]KuylenstiernaJL,BjorklundG,NajlisP.Sustainablewaterfuturewithglobalimplications:everyone'sresponsibility[J].NaturalResourcesForum,1997,21(3):181~190.

[3]许书军,魏世强,谢德林.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89~392.

[4]杨以翠.坡耕地养分流失研究进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30~31.

[5]李俊波,华珞,冯琰.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5,36(5):753~759.

[6]陈奇伯.花岗岩坡面降雨产流产沙相互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7(4):34~36.

[7]MclayCD,DragetenR,SparlingG,etal.Predictinggroundwaternitrateconcentrationsinaregionofmixesagriculturallanduse:acomparionofthreeapproach[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1(115):191~204.

[8]AlbertsEE,MoldenhauerWC.Nitrogenandphos~phortedbyerodedsoilaggregates[J].SoilSciSocAmJ,1981(45):391~395.

[9]罗春燕,涂仕华,庞良玉,等.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24~27.

[10]徐泰平,朱波,王涛,等.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J],水土保持研究,2006,6(13):139~141.

[11]彭浩,张兴昌,绍明安,等.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3):369~372.

[12]傅涛,倪九派,魏朝富,等.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71~74.

[13]马琨,王兆骞,陈欣,等.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3):16~19.

[14]贾洪文.降雨与土壤养分流失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0(1):21~23.

[15]康玲玲,朱小勇,王云璋,等.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4):536~543.

[16]周Z,何炳辉,刘立志,等.坡度与种植方式对紫色土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239~243.

[17]蔡强国.坡长对坡耕地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10(1):34~42.

[18]刘方,黄昌勇,何腾兵,等.不同类型黄壤早地的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37~40.

[19]王洪杰,李宪文,史学正,杨金玲.四川紫色土区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2,33(6):441~444.

[20]马琨,王兆骞,陈欣.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24(2):3~7.

[21]黄丽,丁树文,董舟,等.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8~14.

[22]佘雕,吴发启,刘丽莉.黄土养分流失规律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3):19~21.

[23]张丽娟,毕淑芹,袁丽金,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J].林业科学,2007,43(1):17~21.

[24]刘洋,张展羽,张国华,等.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02,20(12):14~16.

[25]杨红薇,张建强,唐家良,等.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615~619.

[26]林超文,庞良玉,罗春燕,等.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10):5552~5560.

[27]褚利平,王克勤,白文忠,等.水平阶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4):1~4.

[28]刘亚平.土壤非饱和带中的优先流.[J].水科学进展,1996,7(1):85~89.

[29]牛健植,余新晓.优先流问题研究及其科学意义[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110~116.

[30]程金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1]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优先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06,26(1):231~243.

[32]盛丰,王康,张仁铎,等.土壤优先流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2):433~439.

[33]EdwardsWM,ShipitaloMJ,OwensLB,DickWA.Factorsaffectingpreferentialflowofwaterandatrazinethroughearthwormburrowsundercontinuousno~tillcorn[J].JEnvironQual,1993,22:453~457.

[34]EssingtonME,TylerDD,WitsonGV.Fluometuronbehaviorinlong2termtillageplots[J].SoilSci,1995,160(6):405~414.

[35]GishTJ,CoffmanCB.Solutetransportunderno~tillfieldcorn[J].Trans.ASAE,1987,30(5):1358~1363.

[36]区自清,贾良清,金海燕,等.大孔隙和优先流及其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9,36(3):341~347.

[37]秦耀东,任理,王济.土壤中大孔隙流研究进展与现状[J].水科学进展,2000,11(2):203~207.

[38]何凡,张洪江,程金华,等.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区林地优先流与地表径流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9~12.

[39]牛健植,余新晓,赵玉涛.贡嘎山暗针叶林土壤优先流形成因素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32~742.

[40]王伟,张洪江,程金华,等.四面山阔叶林土壤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5):1217~1223.

[41]裴铁[,李金中.壤中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1998,9(5):543~548.

[42]徐勤学,王天巍,李朝霞,等.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0,21(2):229~233.

[43]徐佩,王玉宽,傅斌,等.紫色土坡耕地壤中产流特征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14~18.

[44]丁文峰,张平仓,王一峰.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3):14~17.

[45]贾海燕,叶闽,雷俊山.紫色土地区壤中流磷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J].人民长江,2009,40(21):59~61.[46]郑侃,金昌杰,王安志.森林流域坡面流与壤中流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936~941.

[47]丁文峰,张平仓.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养分输出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15~19.

[48]尹忠东.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47~49.

[49]尹忠东,左长清,高国雄,等.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5):1~6.

[50]王峰,沈阿林,陈洪松,等.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5~17.

[51]褚利平,王克勤,宋泽芬,等.烤烟坡耕地壤中流氮、磷浓度的动态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7):1346~1354.

[52]白学云,张贵军,李强,等.数学模型法预报地下水径流过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2):40~43.

[53]刘玉洪,张一平,马友鑫,等.西双版纳橡胶人工林地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75~77.

[54]李丽娇,张奇.一个地表~地下径流耦合模型在西苕溪流域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56~61.

[55]李建柱,冯平,王勇.地下径流退水过程规律[J].天津大学学报,2010,43(5):83~86.

[56]李新虎,张展羽,杨洁,等.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措施地下径流养分流失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2):400~405.

ReviewoftheImpactsonNutrientLossofSlopedFarmlandduetoSoilwatermovement

LiuHai1,ChenQibo1,ZhouLing2,TangZuoxin1

(1.TheFacultyofEnviron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Kunming650224,China;2.KunmingEngineering&ReasearchInstltuteofNonferrous

MetallurgyCo.Ltd,Kunming650051,China)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效果评估

前言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为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目前,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如何持续可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同时,水土保持是一个国家生态建设的基础。所以要想了解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后的效果,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评价。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效果,才能让我们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及时修改不足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重点调查对象

1.1江河

水土保持是综合治理江河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能够很好地减缓江河问题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所以,必须要对本省的重点江河要进行调查。

1.2山区

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善山区的种植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的经济繁荣。在进行水土保持效果调查时必须对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小水流域等进行走访调查。

1.3工程建设项目

2.方法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效果总是要从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也为了更好的让调查具有真实性和意义。本次调查,笔者不仅采用实地考察运用先进的设备对水土保持效果评估,而且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最直观的调查。

同时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本文都是采用对调点区域的居民直接上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都是事先经过专家的筛选和指导的,确保调查内容既能真实的反应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真实效果又具有可操作性,易于理解。

二、调查效果评价原则

笔者在进行调查与评价时遵守了以下几条原则。首先,要遵守客观性原则。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让调查和评估结果信服。其次,要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评价方法等科学的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还要考虑水土保持方案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联系,综合的评价水土保持效果。最后,必须要遵守调查内容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只有在调查与评价过程中认真遵守和执行这些原则,才能让调查效果能真实反映我省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后水土保持效果。

三、调查效果评价

我省在政府在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我省的植被面积增加,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减少,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环境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部分地区水土保持效果显著,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自实施生态文化建设以来,我省的流域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在不断地减少。特别是小流域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个别城市的江河水质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很多地方的水土保持做的并不是很放到位,导致我省的整体效果不太理想。环境整体的流失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效果评估分析

尽管我省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水土保持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水土保持效果评估效果中发现水土保持效果不是很好的原因:

1.民众参与性不高

笔者在进行问卷待查过程中发现,民众对于能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认可度比较高。如若该具体措施并不能为他们带来最直接的利益,他们多数自身不愿意参与到水土保持方案具体措施的实行中。

2.监管制度不全和力度不够

3.未得到足够重视

五、结语

要重视对水土流失措施效果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目前实施的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及时改进,才能让水土流失得到根治。

[1]姚文波,刘文兆,赵安成等.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1):112-117

[2]水利部水土保持司.GB/T15774-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3]阮冬爽.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策与实效[J].科技信息杂志,2011(3)

[4]世锋,徐关玉,朱春波.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问题及对策浅析[J].浙江水利科技学报,2007(3)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域特征;防治对策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0

StudyontheCategoriesofSoilErosionofChishuiRiverBasinandCorrespondingMeasures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ZHAOJing1,TANGJian-bo2,HUANGShang-shu3,DUANJian4,GUOXiao-min1,NIUDe-kui1

(1.CollegeofLandscapeandArt,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

2.YichangHydro&PowerDesignInsitute,Yichang443005,Hubei,China;3.JiangxiInsituteofRedSoil,Nanchang331717,China;

4.JiangxiInsi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hesoilerosionofChishuiriverbasin,thesoilerosiontypeofCishuiriverbasinwasdividedintothreedifferentcategoriesbytheprincipleofsimilarityanddifference.Andthosecategorieswereupstreammiddleandlowmountainsmoderatesoilerosionregion,midstreamlowmountainsandhillsmildtomoderatesoilerosionregion,anddownstreamhillsandlowmountainsmildsoilerosionregion.Thecorrespondingmeasures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erealsoputforwar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soilerosionregion.

Keywords:Chishuiriverbasin;soilerosiontype;regionalcharacteristics;correspondingmeasures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北部镇雄县鱼洞乡大洞,流经云南省昭通市的威信县、镇雄县,贵州省毕节市的毕节县、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市的遵义县、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等15个县(市)行政区,至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汇合后注入长江[1],干流全长436.5km,流域面积达20440km2[2],是长江干流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被称为长江上游的天然屏障。赤水河是长江流域惟一一条尚未开发利用的河流,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降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已严重地影响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鉴于此,对赤水河流域科学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域,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与对策,全面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维护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4]。

1研究区概况

赤水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为乌蒙山脉,东接大娄山脉,北靠四川盆地[5]。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多年有效积温360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主要河流有赤水河、桐梓河、古蔺河、大同河、二道河、习水河等,输沙量804万t,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487t/km2。土壤以山地黄壤、紫色土、水稻土、旱作土及红黄壤土为主。赤水河流域的土地利用以林地、灌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5606.7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3%;林地面积12429.5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81%;灌草地面积1855.9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8%,三者土地面积之和为19892.2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7.32%。

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

2.1水土流失现状

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9520.4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58%,其中轻度流失4400.3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6.22%;中度流失3710.06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97%;强烈流失1277.5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42%;极强烈流失130.5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7%;剧烈流失3.4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04%。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约为0.21亿t,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300t/km2(表1),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2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扰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基础和潜在条件,而人为因素干扰则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驱动因子和主导因素。

2.2.1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基础赤水河流域处于杨子准地台―上杨子台褶带的赤水褶皱束,流域内出露的岩石为紫色砂页岩、石灰岩、泥岩,这些岩石软弱易碎,极易受到侵蚀。

流域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据研究,地面坡度大于15°的土地面积达13650.35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66.78%,其中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为5330.74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26.08%;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为4576.4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22.39%;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为3643.21km2,占流域地面总面积的17.82%。大面积的陡坡地形是引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流域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水稻土、潮土等。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和风化花岗岩地区发育的粗骨土透水性虽较好,但土层较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较大的情况下,亦易发生强烈侵蚀[6]。

2.2.2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加剧水土流失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们以开垦陡坡地、广种薄收来满足粮食的需要。据典型调查,山区每增加1人,相应增加坡耕地0.13~0.17hm2[6]。人口增长过快的结果导致垦殖率越来越高,垦殖坡度越来越陡,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

近年来,流域城镇、道路、工矿建设及移民迁建工程在开采、作业过程中大量扰动、占压地表植被,改变原地貌,往往忽视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弃置土石、矿渣和尾砂,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其新增水土流失量往往是正常流失量的5~10倍。

3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3.1划分原则

1)同一类型区的地貌形态基本相似。

2)同一类型区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特点等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3)同一类型区的生产发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治理措施布局大体一致,人口密度及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不大。

4)划分类型区时考虑行政(乡镇)界线的完整性。

3.2水土流失类型区

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赤水河流域属西南岩溶区的川黔山地丘陵区。为了更好制定防治措施体系,在地形地貌、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发展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类型,将赤水河水土流失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上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下游丘陵低山轻度水土流失类型区3个水土流失类型区[7](表2)。

3.3分区特征与防治对策

3.3.1上游中低山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该区包括茅台镇以上的区域,涉及镇雄县、威信县、毕节县、大方县、金沙县全部及仁怀市、古蔺县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7939.58km2,人口199.26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5hm2。该区为赤水河上游,地貌类型主要以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面坡度大,人均基本农田少,坡耕地比重大且是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474.00km2,是3个水土流失类型区中流失最为严重的,尤以毕节县的石漠化地区最为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600t/km2。

该区水土保持治理重点是开展坡耕地治理,对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工程,建设高标准石坎梯田和部分土坎梯田;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适宜区域对坡耕地进行综合整地后发展特色经果产业。对25°以上的坡耕地及荒草地全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人口集中村舍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试点工程。

3.3.2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该区包括从茅台镇以下至赤水市以上的区域,涉及习水县、桐梓县、遵义县全部及古蔺县、叙永县、仁怀市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9759.43km2,人口210.57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7hm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层相对较厚,水土流失面积3840.45km2[8],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200t/km2。

该区重点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在5~20°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种植等高植物篱等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对20~25°的坡耕地和坡度较缓的荒草地,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和高效牧草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产出[9];在人口集中村舍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试点工程,包括垃圾处理、改水改厕、污水处理等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3.3.3下游丘陵低山轻度水土流失类型区该区包括赤水市以下的区域,涉及赤水市、合江县、泸州市江阳区和纳溪区及叙永县部分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为2741.00km2,人口55万人,人均基本农田0.07hm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低山为主。该区坡度较平缓,水土流失相对较轻。该区水土流失面积1206.04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000t/km2。

该区以保护现有植被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林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工业原料林进行科学管理,防止间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对20°以上的坡耕地及荒草地全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20°以下的坡耕地,根据人口规模因地制宜适度进行坡改梯工程,发展特色经果产业[10]。

4结论

赤水河是长江流域惟一一条尚未开发的河流,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针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需因地制宜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全面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保护河流原始性的同时,以保护现有植被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林地的管理,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适度进行坡改梯工程,发展特色经果产业。

[1]罗进.论赤水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利弊及其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22-27.

[2]邹翔,薛小红,赵健.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与分区防治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8):12-15.

[3]马建华.赤水河治理开发与保护思考[N].人民长江报,2014-01-04(5).

[4]郭宏忠,冯明汉,赵健,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5-27.

[5]翟红娟,邱凉.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8):38-40.

[6]王晖.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李月臣,刘春霞,赵纯勇,等.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类型区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3-17.

[8]杨荣芳,赵先进,曾得峰.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水利水电快报,2012,33(1):35-38.

THE END
1.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动态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1、智慧农业现状 2、互联网智慧农业 3、未来发展前景 二、亚太互联网+农业行业市场概况 三、欧盟互联网+农业行业市场概况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一、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二、农业机械化的规划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208076.html
2.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状况(通用8篇)2四、云南花卉物流链的现状分析。。。 2五、建议。。。 4一、引言 花卉产业是云南省 的重要产业之一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云南成为我国最大的花卉 生产基地 但据“云南省花卉产业联 台会”产业发展 处报 告,由于“云花 品种 陈旧、物流粗放,难以打开高端市 场,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物流系统的落后是造 成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62wirr6.html
3.2023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职教高考航空服务(空栗空安检航空一、航空服务专业概况 二、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现状 三、航空服务专业招生情况 四、航空服务专业的就业前景 五、航空服务专业的考试建议 2023年,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职教高考将开设航空服务专业,该专业涵盖了空栗、空、安检、航空旅游、民航酒店、国际邮轮等方面的教学。本文旨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的介绍和建议。 https://www.gaozhidazhuan.com/article/33686.html
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怎么样建院30多年来,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信息为全网搜索整合加工而来,可能并不精确,仅供参考。 信息有误?认领后修改 招聘概况/发展现状 管理 暂无 增长速度 历年招聘:2020年与2019持平 2019年1个2020年1个 * 2020-2022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量普遍偏低https://www.jobui.com/company/7565894/
5.云南省产业结构分析12篇(全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发工业人才资源,推动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特制定《云南省工业人才队伍开发行动计划(2010— 2020年)》,要立足全省工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各类工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大批适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1dsgrg.html
6.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沿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研究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科学。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分别于1996年获“植物营养学”、2003年获“土壤学”、2013年获“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http://zhxy.ynau.edu.cn/info/1162/2736.htm
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机构知识库[4]标准化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杨谨,杨娜. 2007 [5]标准化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谨,杨娜. 2007 [6]国内外花卉产品质量监测与标准化体系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瞿素萍,王继华,王丽花,杨秀梅,苏艳. 2011 [7]云南水生花卉资源及其产业现状. 田敏,黎霞,苏群,瞿素萍,李绅崇,赵培飞. 2019https://www.agriir.cn/resources/detail/1/6872A4AC-C9C7-4C6F-97F2-123D36B7CC48.html?projectId=405d92be-2997-11e7-b5f5-3440b5b1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