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总体方案(2023—202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社会公众可在公告发布之日起5日内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州发展改革委。

联系地址:文山市新闻路34号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和合作科

附件:文山州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总体方案(2023—2025)(征求意见稿)

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2月22日

文山州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总体方案

(2023—202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编制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承载了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两次考察云南时均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要求云南“一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使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实施区域,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和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和主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云南省面向东南沿海的咽喉要道以及云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省份连接的重要节点地区。

盘龙河,属西南诸河区红河流域泸江水系,是一条中越国际河流,也是文山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盘龙河流域聚集着文山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对文山州具有重要意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山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山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流域内各县(市)“十四五”规划均将盘龙河流域纳入了重点规划范畴。

近年来,受益于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率日渐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壮大以及产业的转移,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承载体的盘龙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盘龙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分布面积大,各类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严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为盘龙河流域新的挑战。

1.2意义

1.2.1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盘龙河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发源于红河州蒙自市三道沟,流经文山州的砚山、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于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出境入越南,出境后交泸江汇红河,归宿于海南北部湾海域。我国境内径流面积6497km2,其中红河州82km2,文山州6415km2,境内河长247.1km,落差1803m,河道平均坡降7.30‰。由于地理气候独特、动植物区系复杂,境内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极为丰富,是第四纪冰期植物“避难所”,是中国古特有植物分布中心,是滇东南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和缩影,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和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和主体,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价值极为珍贵、生态功能极为特殊,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流域水质,提高流域供水能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和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是破解生态脆弱与流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盘龙河流域是“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实施区域,也是文山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低,土壤流失严重,生态自然恢复难度极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文山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欠发达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流域内现居住着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比较滞后。如何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中谋求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将当地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融入生态旅游产品得以传承和弘扬,不仅使盘龙河流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建设、民族和谐稳定也具有重大的示范价值。

1.2.3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略

盘龙河流域是文山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之一。文山市(州政府所在地),麻栗镇(麻栗坡县政府所在地)均位于流域内。随着文山州“工业强州”战略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挤占了流域内维持自然生态更新的空间,湖泊河流水环境被破坏,流域生态功能退化,污染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切实有效解决流域内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应通过盘龙河流域保护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新时代国家战略机遇,通过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叠加实施,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改变落后低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互进,保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第二章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通过实施丰水、清水、安水、靓水和富水五大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流域自身良性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流域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民富足的美好愿景。

2.2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基础性、长远性重要作用,规范生产生活行为、保护自然空间,立足于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统筹水资源分配利用,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推动适宜地区高效集约绿色发展。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推动生态+农林、生态+旅游等产业链延伸,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商贸物流、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经济,坚持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筹谋划,系统治理。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以水为脉,以盘龙河干流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防治、修复、管理多管齐下,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以复绿、清水、河畅、提质、兴业为目标,从盘龙河自身特点、现状出发,梳理河流管理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河施策,因地制宜设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综合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平和下游生态系统稳定性。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城镇规模、社会发展需求各不相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分类分区推进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从各地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合理规划布局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工程,始终站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找准区域定位,谋划特色路径,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调蓄手段,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带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河岸景观品位,彰显河湖人文历史,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编制范围

本方案范围为盘龙河流域文山州境内盘龙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的汇水区范围,流域面积6415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3o35.4′~104o51.9′,北纬22o51.0′~23o51.3′之间。范围涉及文山州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6县(市)的36个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情况见表2-1。

表2-1文山州盘龙河流域行政区划表

流域

县(市)

流域内乡镇

盘龙河流域

文山市

德厚镇、马塘镇、薄竹镇、小街镇、平坝镇、古木镇、红甸乡、秉烈乡、喜古乡、坝心乡、东山乡、新街乡、柳井乡、开化街道、卧龙街道、新平街道、追栗镇

砚山县

平远镇、稼依镇、阿舍乡、盘龙乡

西畴县

西洒镇、兴街镇、莲花塘乡、新马街乡、蚌谷乡

麻栗坡县

麻栗镇、大坪镇、天保镇、猛硐乡

马关县

大栗树乡、南捞乡、坡脚镇、八寨镇

丘北县

树皮乡、腻脚乡

2.4方案期限

方案编制基准年2022年,方案实施期2023—2025年,中远期展望至2035年。

2.5总体目标

到2025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的空间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文山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质量显著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0%(现状32.37%),干支流生态缓冲带基本形成,流域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基本得到治理,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提升,历史遗留矿山、尾矿库污染防治等生态修复基本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岸线保护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大保护格局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流域内城镇及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河道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重点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暮底河水库水质达到湖库Ⅱ类。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颜值不断提升。

——供水保障及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瓶颈,经济社会发展供需水矛盾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37%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提高到80%以上。河道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水库、闸坝、堤防等防洪减灾工程更加完善,岸线资源利用更加合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文山市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麻栗坡县城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乡(镇)河道堤防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一般农村河道达到10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

——民族文化影响力显著提高。流域景观得到显著提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弘扬。深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全面弘扬和发展“老山精神”及新时代“西畴精神”,打造具有文山辨识度的文化精品,聚力打造若干条贯穿流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乡镇节点支撑作用明显,集聚区功能增强,充分发挥“文砚”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形成辐射带动全州发展的核心经济区。区域公共品牌得到认可,建成旅游+、民族+、中药+等若干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产城、景城、文城”融合,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北回归线上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新文山”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形成绿色生态产业主导,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到2035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时代现代化强州战略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环境污染全面改善,水安全保障显著提升,文化发展大繁荣,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2.6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详见图2.1。

图2.1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流域现状

3.1自然概况

盘龙河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o35.4′~104o51.9′,北纬22o51.0′~23o51.3′之间。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6497km2,其中红河州82km2,文山州6415km2,境内河长247.1km,落差1803m,河道平均坡降7.30‰。

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上游到下游为浅至中深切割中山岩溶地貌,平均海拔1490m。盘龙河流域最高点位于流域西部的薄竹山,海拔2991m,最低点在盘龙河出境处,高程107m,相对高差达2884m。海拔高差大导致流域立体气候明显,生物群落、资源配置、农业布局各不相同。盘龙河流域地貌大体分三大类型:(1)构造侵蚀中山地主要分布于盘龙河右岸薄竹山、麻栗坡老君山、西畴香坪山等地,地形坡度多大于25°,表现为山峦起伏,切割强烈,山高水高的特征;(2)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较充分,限制了流域内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农耕面积少,生态脆弱,石多土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3)断陷堆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平远、德厚、文山及西畴的新、老街一带,海拔高程1400~1403m,1230~1260m,1090~1130m之间,其特点是被河流冲积层和第三系地层覆盖,耕地平整肥沃,热量较充分,水利条件较好,但河曲发育,历史以来洪灾严重。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人口经济

盘龙河(文山州段)流域涉及文山州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6县(市)的36个乡镇(街道)。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2020年6县(市)地区生产总值890.68亿元,占文山州地区生产总值的75.2%(1185.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0.97亿元、第二产业308.65亿元、第三产业421.06亿元。人均GDP38153元,高于全州水平(33798元)12.9%。

3.2.2土地利用现状

盘龙河流域文山州总面积6415km2,根据最新国土三调数据,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6.11%和33%。

3.2.3河流水系

盘龙河发源于红河州蒙自县三道沟,以西南-东北流向于砚山县阿舍乡进入文山州,平远街至稼依为西-东流向,过稼依后以东南流向流经文山市、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于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出境入越南。干流于文山市追栗街以南4.6km处成为文山市、西畴县界河,界河河段长6.8km;于马关县坡脚镇马额村附近起始成为马关县、西畴县界河,界河河段长28.4km。流域呈长条形,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干流两侧水系不对称。中上游的较大支流均在右岸,有德厚河、马过河、暮底河、布都河等支流。上游左岸近千平方公里的区域没有完整的地表水系,除了少数流程较短的断头河外,大部分为天坑、漏斗区。盘龙河自上而下主要支流有岔河(蚂蚁河)、秉烈河、德厚河、马过河、镰刀湾暗河、甲马石河、暮底河、布都河、九股水暗河、白石岩暗河、鱼塘暗河、田房河、海子河、南滚河、南捞河、达秧河、炭山河、畴阳河、猛硐河等。盘龙河流域也有天然湖塘数处,其中以老乌海和差黑海较大。

3.2.4气象水文

盘龙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北回归线横穿文山市的马塘和西畴县的西洒。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mm,雨量充沛,降水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下游两岸山区为降水量高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1800mm之间。中上游右岸(支流暮底河、马过河中上游及德厚河源头地带)也是降水量高值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mm。而盘龙河中上游左岸的大片区域水系稀少,无明显地表河流,降水量也相对较小,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下。总而言之,西南部多雨,东北和中西部少雨,右岸大于左岸;上游少雨,下游多雨;山地多雨,坝区少雨;局部性大雨、暴雨多。盘龙河流域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2%,尤以7、8月份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易产生洪涝灾害;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8%,易发生干旱。盘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2.0~23.1℃,≥10℃积温4500~7500℃。

盘龙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3亿,2020年水资源总量为20.3亿,产水模数32.1万/km2,河流总体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30MW,占全州蕴藏量3540MW的37.6%,下游干流段从文山迷洒至麻栗坡的天保口岸,河长89.1km,落差1133m,水能理论蕴藏量1120MW。

3.2.5生物多样性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盘龙河流域下游西畴、马关、麻栗坡范围均属于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属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6个一级优先区域之一。流域内分布有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麻栗坡马关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南西畴国家石漠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占比超过云南省的1/2、超过中国的1/4。在全球广受第四纪更新世冰盖侵袭时,区域植物区系并没有发生较大动荡,从而成为第四纪冰期植物“避难所”,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有珍稀种、特有种、濒危种、孑遗种,是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滇东南-桂西古特有中心”最为重要的部分。

盘龙河流域以热带分布的科属占优势,同时体现了东西南北相互交错的性质,从南到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显域植被)依次是: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另外,流域地理位置垂直海拔高差较大,最高海拔2991m,最低海拔107m,致使植被在垂直带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随着海拔的变化在植被垂直带上分布的植被类型有: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同时,由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分布的特殊性,沟谷地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类和物种组成与其他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局部地段表现出植被隐域特征的性质,在植被分类时作为同区域相同地带性植被类型归并。

盘龙河流域内生物资源丰富。包括华盖木、望天树、苏铁、伯乐树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及蜂猴、倭蜂猴、林麝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等。名贵药材三七,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3.2.6水土流失状况

3.3流域问题诊断

3.3.1主要生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盘龙河流域文山州林地总面积470.7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278.32万亩,竹林地0.42万亩,灌木林地165.24万亩,其他林地26.75万亩。盘龙河流域森林覆盖率32.37%,远低于全省65.04%的平均水平。盘龙河流域位于高原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文山岩溶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现存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和其他阔叶林。区域内森林分布不均,以盘龙河为轴,有林地多集中在盘龙河的西侧。盘龙河东侧岩溶地貌充分发育,岩石裸露。流域内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侵蚀退化,加之人为破坏,植被结构简单,稳定性不高,植被覆盖率低。

3.1盘龙河流域部分区域林草资源现状图

2.河道连通性差,部分河段水生态功能退化

盘龙河中、上段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河道坡降缓,坝子发达,属于人口相对集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较强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河段内水库工程、闸坝建设比较密集。下游地区谷深流急,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已建大量梯级电站。根据《文山州水资源保护规划》,盘龙河纵向连通性指数大于1.2,盘龙河纵向连通性较差。水库、闸坝、小水电的开发建设降低了盘龙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纵向连通性,部分电站下放生态流量不足,特别是枯水期,部分河段甚至会出现断流现象,河道断流导致水域面积缩小,湿地退化,生境条件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洄游通道受阻,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道水生态功能退化,对河道生态影响较大。

3.2盘龙河流域下游段水电开发现状图

3.水土流失严重

盘龙河流域由于山高、坡陡,汛期雨量多、强度大,加之坡耕地多,垦殖率高,耕作方式落后、植被破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盘龙河流域是文山州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3300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约900万t,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呈日益加重的趋势。流域上游是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区域,其次是畴阳河流域和德厚河流域。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发生变化,调蓄洪水和抵御干旱能力减弱,加剧了干旱和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

3.3盘龙河流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4.基础设施薄弱,流域生态保护压力大

流域林(草)地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覆盖率低,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区、林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管护站点等建设滞后,边境和重点林区防火设施设备不足,防火压力较大。同时,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野生动物救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弱,与林业草原保护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滞后,森林、湿地、石漠、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监测、保护修复等难以做到精准保护和建设,流域生态保护压力大。

3.3.2主要水污染问题

1.城市建成区污水收集能力不足

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是造成盘龙河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盘龙河流域城市建成区主要为文山市及麻栗坡县城。目前文山市污水处理能力已为满负荷运营,现有处理设施仅能实现约57%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远低于《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关于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95%要求。对比2020年文山市城区供水水量及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文山市城区生活污水产生量约在9.7万/d,目前文山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5.5万/d,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存在4.2万/d的缺口。麻栗坡县2020年城区污水处理率为71.87%,每日约1330生活污水未收集进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

建成区雨污管道未全覆盖。文山市、麻栗坡建成区已建污水主干管、支管,但主干管覆盖范围有限,支管不完善,目前仍有部分区域城市污水无法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现有管网堵塞、腐蚀等缺陷现象频现。根据文山市目前已完成的雨污管网的排查工作,缺陷管段比为74.31%。

雨污分流不彻底。根据现场调查,文山市城区海路、七花北路、新闻路、安平东路等道路及麻栗坡县城区入河排污口及创业路等存在污水管网渗漏及雨污混流问题。城区生活污水经管道集中收集后浓度较高,渗漏后对水质有较大影响。雨污混流情况下污水经收集后并入雨水管网,最终未经处理进入河道。

图3.4盘龙河流域部分建成区雨污水管网问题现状图

2.流域范围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盘龙河流域(文山段)共涉及6个县(市)的36个乡镇(街道),目前文山市、麻栗坡县城麻栗镇、西畴县兴街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砚山县平远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其余乡镇生活污水还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处置。各乡镇现状排水体制均为雨污合流制,污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水或通过河流沟渠进入地表河流。

图3.5盘龙河流域部分集镇污水基础设施现状图

3.农村“两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文山州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主要靠自然净化。目前暮底河水库上游村庄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部分治理,其余饮用水源地周边及水功能区源头水保护区未实施村庄污水治理工作。截至2021年,盘龙河流域内有35个行政村建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13.06%,因缺乏专人管理,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已不能正常运行。

村落垃圾收集设施覆盖不全。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和难降解非溶解性有机物,不能及时清运的生活垃圾经雨水淋溶直接进入河道,或露天堆放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随地表径流进入土壤、河道,造成水体污染。群众保护河湖库渠的意识不够强,对河湖库渠治理后的管护不重视、不到位,河道内仍有丢弃生活垃圾现象。

图3.6盘龙河流域部分农村“两污”现状图

4.流域范围内农业面源问题相对突出

盘龙河流域范围内还存在散养畜禽粪便随意处置、随意堆放农膜和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流域的面源污染。

图3.7盘龙河流域部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图

5.流域工业循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盘龙河流域范围内有云南砚山产业园区马塘片区、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云南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省级开发区,工业相对集中,但“两污”治理设施还不完善,循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6.尾矿库管理治理不到位,存在一定污染隐患

图3.8盘龙河流域内部分尾矿库现状图

3.3.3主要水安全问题

1.部分河段防洪能力弱,威胁两岸安全

目前,盘龙河干流及其支流已完成部分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已整治段主要集中在城市、集镇建成区以及重要农业种植区。根据现场踏勘和水力学复核,城区段基本满足50年一遇洪水标准,乡镇及农村部分河道难以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部分河道及支流存在河道淤塞,断面狭窄情况,影响行洪安全。河流流经的县城、集镇所在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河道侵占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房屋、违章搭建、耕种农作物、倾倒垃圾、建筑废弃物等。流域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图3.9盘龙河流域内部分河道防洪能力现状图

2.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性缺水并存

盘龙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69.3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3亿,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处于全国前列。但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工业产业区的布局不匹配,多水地区耕地零星分布,少水坝区耕地集中、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盘龙河中上游段集中了文山市、平远大型灌区、平远、马塘工业园区,是盘龙河流域乃至文山州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但由于地处源头分水岭地区,水资源匮乏。2020年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73%(与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8.4%)情况相比),开发利用率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资源性缺水严重。盘龙河流域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德厚、马鹿塘大型水库和丰收、稼依、回龙坝、暮底河等中型水库为骨干,其他小型水库、引提水为补充的水资源供给系统。截至2020年,盘龙河流域内水库总库容9.28亿,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2.81%。流域人均综合用水量294.4,稍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33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2),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盘龙河流域水源地部分时段存在水质超标现象,水质性缺水问题并存。

3.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成隐患

流域内部分水库水闸等农田水利设施因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且缺乏维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1)水库运行管理水平低,特别是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水库淤积、闸阀受损问题普遍存在;(2)河道闸墩、边墙基础开挖不到位,受洪水冲刷后,出现吊脚现象,造成闸坝不稳;(3)取水口、泄水孔无闸门控制,依靠木方进行简易拦水下闸取水,遇有突发性暴涨洪水时无法撤除,部分水闸无排沙设施,造成上游严重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洪水易于上岸淹没两岸;(4)部分水库无消能建筑物,下游冲刷严重;(5)由于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功能下降,有效灌溉面积锐减。

图3.10盘龙河流域内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图

4.农村饮水安全仍存在隐患

通过“十三五”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流域内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了95%,自来水普及率94.6%,供水干管网连乡连镇、辐射农村的供水体系的基本形成,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目前,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管网老化严重、工程规模小、分布散、水源不稳定、季节性缺水等现象,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3.3.4主要文化景观问题

1.沿岸景观破碎化,景观体系尚未形成

根据现场调研,流域内城区段部分河道堤岸植被缺乏梳理;沿河部分节点有文化体现,但未成体系,未与景观相结合;周边地块以居住商业为主,缺少相应的活动场地、配套服务以及集中的滨水休闲区域。非城区段沿岸以自然及农耕风景为主,部分穿村及穿镇段河道未得到有效利用,在一些季节性河流河道里耕种的现象普遍,沿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依然存在,沿线景观环境差,缺少相应的活动场地、配套服务。

2.环保意识欠缺,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流域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除城区建筑住房及部分乡村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大部分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大部分村庄公共绿地空间缺乏,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不足。

3.文化挖掘保护力度不足、旅游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文化产品不成体系

目前,流域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对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提炼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欠账较多,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够。

3.3.5主要发展瓶颈

盘龙河流域是全州经济发展的中心,但是与全省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资源型、重化型特征较为明显,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够。既要推动重点产业在环境保护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以促进绿色发展,又要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并最终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流域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中低产田(地)比重大,高标准农田占比少,抗御旱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工业、旅游、中医药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基础薄弱、支撑力度小,内生能力不强。流域内产业发展面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

2.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流域以农业为主,但是现代农业建设起步较晚,农业基地化率、农业作业机械化水平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以基础原材料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过大,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增速缓慢,经济发展资源型、重化型特征较为明显,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够。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3.三产未形成有效融合

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仍较突出,以致一产不能有效接二连三,二产不能前延后伸,三产不能倒逼一二产业发展,工业、农业、中医药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度低,迫切需要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

3.4对策及措施

3.4.1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丰水工程)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统筹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4.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清水工程)

统筹文山州盘龙河干流及支流流域,以文山市城区(九股水暗河流域和布都河流域)、盘龙河上游和麻栗坡县为先导,近远期结合,由上游向下游、干流向支流、城市向农村逐级逐步推进流域系统治理。突出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源的系统治理。实施城乡“两污”处理补短板行动,着力推进城镇乡村生活污染、农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预防工业污染,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入河排污量。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流域水环境保护能力。到2035年,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提高至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3.4.3流域水安全保障工程(安水工程)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以盘龙河干支流河道为架构,以水库、湖泊、闸坝、堤防等为节点,以城区、集镇、工业园区、坝区为重点区配置水源工程,开展水库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灌溉工程、人饮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供水水源保障体系,构建安全可靠的骨干水源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的饮水安全体系。通过河道、山洪沟、小流域、小水电综合治理工程,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盘龙河岸线资源管控,构筑沿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3.4.4景观文化体系建设工程(靓水工程)

把盘龙河流域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时代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在推进盘龙河流域保护治理中,深入挖掘阐发盘龙河流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历史文化建筑景观保护、滨水休闲景观带、特色小镇、美丽村庄、自然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为依托,系统保护流域文化遗产,打造流域文化旅游长廊。

3.4.5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富水工程)

按照保护、盘活、合理利用绿水青山的思路,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产能。巩固绿色铝产业、中医药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化率,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旅游+、民族+、中药+等若干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产城、景城、文城”融合,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质量效益突出的绿色产业结构,实现流域保护与开发并举,走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

第四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丰水工程)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做好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中游石漠化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立滇东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先锋植物群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拓展野生物种生态廊道,加强物种栖息地恢复,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优先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脆弱生态环境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林业信息化建设等。确保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循序有效推进,以构筑盘龙河流域坚实的生态屏障。

4.1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根据盘龙河流域森林资源现状及林地资源分布情况,在盘龙河干流及支流流域,依托国家及地方正在大力开展的国家“双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城乡绿化工程及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方式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建立生态功能完善、季相变化丰富、具有观赏价值和乡土植物特色的森林生态体系。

强化天然林保护。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科学划定重点天然林区域。加强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管护网络。通过开展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持续开展人工造林。科学合理安排绿化用地,积极推进荒山荒坡造林和露天矿山植被恢复,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人工造林。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科学恢复林草植被,优先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坚持科学经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目标树培育模式,集约培育乡土树种,科学营造和发展速丰林、大径级用材林和珍稀树种用材林,培育多功能的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提高木材资源供给能力。

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引进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探索森林科学经营。通过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对现有未成林、疏残林和低质低效林加强补植造林和更新改造,促进植被恢复。对现有森林植被进行增美添彩、提档升级,精准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以《文山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为契机,着力推进城市内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城市间通道绿化、乡镇和村庄绿化,统筹城乡造林绿化,打造出一批“绿美城市”“绿美社区”“绿美乡镇”“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示范试点,在广场、公园、市政、道路、城边、沿江河、沿铁路、沿公路等区域种植植被花卉,打造千里绿道、万里花带,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面积,努力扩大城市和乡村绿色生态空间,提升森林的绿肺和休闲功能。打造彩色化、珍贵化、乡土化,层次更丰富、结构更稳定的流域生态景观,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

牵头单位:州林草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

4.2加快生态脆弱区环境修复

加强流域内重点水土流失、石漠化区域及陡坡地还林还草,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推动25度以上坡耕地及重要水源地周边15-25度的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历史矿山矿区治理力度,推动矿山复绿复垦。

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流域上中游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石漠化治理体系。优先保护好岩溶地区、高山陡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地区现有林草植被与现有治理成果,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育草提升植被质量,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在流域内继续总结推广“六子登科”治理模式,根据流域内石漠化不同退化类型(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育草、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植被质量。

加强矿山综合整治。对流域内废弃矿山矿区开展调查评估,以盘龙河河流迎水面及城市面山为重点,依法依规推进矿业权退出,减少矿山污染压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和遗留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措施,分类施策、科学施工,开展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加强矿区边坡整固,采取混交树种、覆土植被和直接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修复,推进土地复垦利用,逐步修复矿区生态环境。2025年前完成重点区域废弃矿山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2035年前实施流域内其他区域已退出和废弃矿山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鼓励矿山公园建设,提高人居环境安全性。

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流域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重点对盘龙河流域径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盘龙河上游流域、德厚河流域、布都河流域和畴阳河流域,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鼓励和引导有条件地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重点推进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和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牵头单位:州林草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水务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

4.3严格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以流域内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麻栗坡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南麻栗坡马关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南西畴国家石漠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完成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及保护工程建设,完善管护、巡护、保护和保育、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设施设备,完成保护地勘界定标。加强保护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科学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活动,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新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基地,打造青少年自然科普及全民生态文明学习的天然阵地。

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与管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保护湿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优化湿地保护体系空间布局,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完整或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域保护,稳步提高湿地保护率,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分级管理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湿地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湿地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整合优化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设湿地公园,加大湿地保护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推进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摸清保存现状,完善资料档案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和周边生境修复工作,抢救一批濒危古树名木,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挖、运输、移植等损害古树名木违法行为。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文化,构建古树名木网络公众平台和古树名木二维码系统,将一级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周边具有历史、景观价值的古树名木信息接入网络公众平台系统,完善古树名木资讯,充分发挥古树名木自然科普、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

强化有害生物防治。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红火蚁等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对流域松林分布区实行分区分级管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松材线虫病监测常态化,网络化管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控”。对松小蠹、松墨天牛等蛀干性有害生物和文山松毛虫、松扁叶蜂、褐顶毒蛾等食叶性有害生物持续做好防控。对核桃、油茶、八角、花椒等主要经济林有害生物实施无公害防治,加大无人机等先进防治技术的运用。全面建成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立边境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体系,严防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培养社会化防治专业队伍,健全林草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动州(市)、县(区)域协同防控工作。加强跨境有害生物防控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东南亚国家林草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双边和多边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合作,降低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推进林草产品进出口的边境检疫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切断林草产品国际贸易环节中可能发生的有害生物转移,确保边境地区生物安全。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重点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掌握物种种群数量动态和栖息地(生境)质量状况,实施重点物种抢救性保护,加强栖息地巡护管理,开展生境恢复,建设生态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改善栖息地碎片化、孤岛化、种群交流通道阻断的状况。重点实施蜂猴、猕猴及黑颈长尾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地保护,持续开展特有物种极小种群保护工作,建立保护名录清单,加大木兰科植物保护力度。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重要栖息地纳入森林资源“一张图”,评估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加强迁徙候鸟巡护保护,开展沿线宣传警示教育。

4.4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

增强森林草原防火能力。进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全州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完善瞭望塔配套设施和设备,推广无人机应用,提高瞭望监测的覆盖范围、监测精度及智能辅助。完成森林草原防火基础通信指挥网络的升级改造,重点区域火场通信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重点区域的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隔离带建设,与自然阻隔带形成均衡的网络化林火阻隔系统。加大森林草原防火装备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灭火效率;加强基层专业队营房、物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建设,对县、乡两级的物资储备库进行改扩建。健全森林专业扑火队、半专业扑火队和群众义务扑火队相结合的三级扑火队伍体系,基本满足“打早、打小、打了”需要。

强化林草种苗保障。科学开展珍稀濒危特有野生植物、乡土树种、观赏苗木和观赏草种质资源收集,依托林场、树木园等,新建和扩建一批设施完备的种质资源圃或种源繁育基地。开展主要造林树种、特有乡土树种、珍稀濒危树种和草类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加快林木良种苗木的繁育和推广,提高国土绿化和林草产业苗木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的苗木培育基地,积极推进保障性苗圃建设,围绕提高种苗质量和数量的目的,采用优良种子,利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加强生产作业和田间管理,努力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苗圃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保障性苗圃,切实提升苗木保障能力。

第五章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清水工程)

5.1强化流域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现状调查排查工作,找准短板不足,一地一策,分类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全面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在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的同时,流域内完成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消除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区。对管网未能全部覆盖的区域新建雨污水管网,对于管网已覆盖区域,梳理管网走向、淤泥、堵塞、管裂等一系列问题,在现状调查排查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接口改造、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到2025年基本实现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稳步推进农村“两污”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流域干支流沿线重点村落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机制。以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及盘龙河直排村为重点推动农村污水收集与处理建设。优先开展盘龙河流域干流及德厚水库、暮底河水库径流区等重要水源地农村“两污”治理工作,逐步拓展到流域内其他村庄,到2035年实现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按照点面结合、统筹考虑的原则,结合公厕建设以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因地制宜采用氧化塘、稳定塘、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低成本易养护处理方案。农村地区推动因地制宜、分散治理和规模处理相结合,积极支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还田综合利用。

完善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统筹规划流域内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收集率和收运效率。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市)处置”的一体化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模式。加快改造或取缔现有的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的收集场所、设施;整治不达标的垃圾焚烧、填埋等处理设施,实现规范化达标管理。按照改造与新建结合,优先完善流域内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在人员活动频繁或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突出的沿河临湖村(组)河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垃圾收储设施。强化环卫队伍建设,实施密闭化收运,鼓励垃圾分类收运,合理控制垃圾转运距离和成本。2025年实现流域内乡镇、盘龙河干流、德厚水库及暮底河水库径流区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35年实现流域垃圾分类全收集和全处理。

牵头单位: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水务局

5.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流域畜禽养殖禁限养区管理,按照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方案,合理规划和布局畜禽养殖业,在适养区内推行清洁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方式。全面推行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圈养和规范养殖。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粪污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到2025年,流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耕地土壤酸化预防与治理,完善田间排灌工程,采用增施有机肥、改善耕作制度等措施,增强土壤抗酸化能力,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开展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以镉污染耕地为重点对象,切断重金属污染源头,推进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为目的的修复试点工作。

废弃农资回收利用。积极引进废弃农资加工回收企业,对农药、兽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及农膜,推行“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原则,形成“户拾拣-村收集-镇回收-县处置”的回收处置营运模式,建立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回收处理体系。充分利用辖区现有企业资源优势,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一体化服务体系,引导群众采用秸秆还田、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生态环境局

5.3严格工业污染治理

尾矿库污染治理。对流域内尾矿库开展环境调查评估并开展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检查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渗滤液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废水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等,确保尾矿库环境安全。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到2025年全面完成盘龙河流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整治。

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要求督促流域内现有工业园区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保障污水能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积极推行“智慧管网”,推进工业园区“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的建设改造,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积极推动中水回用,推进尾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支持企业开展废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流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对流域内重点工业园区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鼓励企业实施电能替代,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完成企业资源绿色低碳化改造,实施产业发展低碳化生产,推动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及固体废弃物、余热、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实施设施配套绿色低碳化改造(既有厂房建筑光伏一体化改造等);建立能耗、环境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建成低碳化营运管理体系。

牵头单位:州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商务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

5.4重视水源地环境治理

加强水源地保护。根据《文山州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题报告《文山州县级以上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和《文山州农村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盘龙河流域现有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2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以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为重点,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置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推进水源地及上游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加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手段的联合运用,维持并进一步提升饮用水源地水质;提高、强化监管能力,防止发生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配合单位:州水务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

5.5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完善盘龙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以盘龙河流域河流水质监测为重点,优化监测点位,提高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速度,进一步完善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网络。强化养殖场、屠宰场、煤矿开采加工等点源污染监测,对德厚水库、暮底河水库、稼依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定期开展水源地常规监测。新增水源点要同步建设监测和保护设施。根据水质考核要求,在现有监测断面基础上,有计划地增设水质监测断面,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和自动监测信息平台。

牵头单位:州水文水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州水务局

第六章流域水安全保障工程(安水工程)

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和水网工程,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调控能力,逐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综合调控能力,基本解决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生活、生态、生产供水安全。以水库、湖泊、闸坝、堤防为调控节点,以城区、山洪灾害防治区为重点防护区,加快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促进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1加快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着力构建多源互补的骨干水源工程网。抢抓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区、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开放区等重点经济区,突出重点经济区和产业区的水利支撑。实施暮底河、布都河水库改扩建,新建锁龙桥水库、汤坝水库、月亮湾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构建以大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的骨干水源工程体系。为流域内城镇、农村、牲畜和耕地提供可靠的供水水源,提高流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综合调控能力,扭转流域工程性缺水的局面,保障供水安全。

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及其与经济、生态布局的不匹配性以及盘龙河流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实际,规划各区域之间、干支流之间、流域之间关键性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供水效益和效率,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供水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

构建区域互济的农业灌溉供水网。根据骨干水源工程布局情况,因地制宜,以大、中、小型灌区为主,建设灌排有序的农业灌溉供水保障网。以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等为重点,采取提、引、输等方式,通过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发挥各类水源调节互补的抗旱作用,统筹解决周边城乡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有效应对供需水矛盾。

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建设。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加快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和沿边行政村农村供水保障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统筹解决流域小水窖等分散供水工程保证率低、水质难以保证的问题。对工程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的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小型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到2025年,解决流域单一依靠小水窖饮水90%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提高到80%以上。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农业农村局

6.2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依托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以提升文山中心城市以及麻栗坡县城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城市防洪提升工程。统筹城市面山雨洪出路空间,以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升为主,结合城区滞、蓄、截、排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排涝体系,确保重点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城区水系贯通工程、积水点改造工程、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工程等,全力建设无内涝城市。统筹城市防洪与排涝,不断优化城市雨洪蓄排泄空间,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城市防洪安全体系。

实施河道防洪及综合治理工程。优先解决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近年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以流域为单元,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兼顾防洪减灾要求和生态环境要求。提升盘龙河流域重要河道治理率、堤防达标率,建立系统、封闭的防洪体系,不断增强盘龙河干支流河道防洪能力。

提升现有水利设施防洪能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完善雨水情测报、安全监测设施,恢复病险水利设施供水、防洪等功能效益。对建设年限较长、淤积较严重的水库实施水库清淤工程,恢复水库的供水量及供水效益,解除水库下游威胁。

健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坚持以防为主,以山洪灾害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重点山洪沟治理标准采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对于遭受洪灾损失大、影响严重的山区河道和位于关键防护部位的抗冲设施可适当提高治理标准和工程等级。建立以监测预警为主的防灾非工程措施体系,基本形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牵头单位: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水务局

第七章景观文化体系建设工程(靓水工程)

7.1加强沿岸县(市)城区段综合治理

加快城区街道风貌整治。全面推进盘龙河干支流沿岸美丽县城建设,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修复提升城市环境风貌,不断增强集镇发展能力。

牵头单位: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配合单位: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文化和旅游局

7.2推进沿岸重点乡镇、村段综合治理

开展美丽村庄建设。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文化条件,开展流域内美丽村庄建设。保护有地方特色和价值的乡土建筑形式、村落布局、村落空间结构及其存在并依赖的自然环境。明确村庄风貌全、风貌带、风貌核,以突出村庄的风貌特色为原则,利用村庄风貌提升的四大核心控制要素:田水、林草、筑路、点园,对乡村风貌进行控制,形成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风貌系统。积极培育农村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农村民俗文化资源。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村庄规划,积极开展“两污”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解决脏乱差和私搭乱建,加快形成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打造一批以生活富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民族团结为代表的州级、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盘龙河流域富美乡村建设,打造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富美乡村。

配合单位: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文化和旅游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7.3开展沿岸景观文化建设

加大历史文化建筑、景观保护。加强革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实施重大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和提升项目,对濒危损毁革命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革命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防止不恰当和过度商业化开发。高标准保护修缮楚图南故居,建设文山市博物馆、平坝古镇等一批重点文化纪念设施,健全文化展示设施体系。

补齐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短板。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凤凰山公园、文山壮族文化园、蒡蔸朗苗族文化生态园、大王岩公园、健康绿道、休闲栈道等一批反映文山历史文化、边疆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三七文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自然教育、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文化传承产业研学基地、自然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和红色驿站。

加强滨水休闲景观带建设。构建以文山市建成区及麻栗坡县城段为重点,盘龙河流域为主轴,以水库、干流、支流为支撑的沿江生态景观。强化河谷及两岸主要生态功能区开发提升,开发沿河景观带,构筑独具魅力的生态景观,塑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牵头单位: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文化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水务局、州林草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

第八章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富水工程)

坚持“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方向,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文品出山”区域公用品牌的目标,围绕文山州“着力打造四大千亿级重点产业”目标和“一核两带三圈”的生产力布局,开展流域绿色产业建设。充分发挥流域的“文砚”核心作用和西部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以绿色铝为支撑的矿电产业、以康养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质量效益突出的绿色产业结构。

8.1做强以绿色铝为支撑的矿电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牌”的要求,围绕文山州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和绿色铝产业基地目标,发挥流域水电资源和铝土矿资源集中交汇区资源优势,依托流域内以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塘片区)为核心的文山州“绿色铝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产业聚焦优势,承接国内铝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绿色铝精深加工重点企业壮大铝材精深加工。通过“强链”“延链”等方式厚植产业根基,构建“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铝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终端铝产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绿色铝高端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商务局

8.2做优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立足流域内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

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一县一业”“六个百万”基地建设。聚焦粮食、中药材、蔬菜(含人工食用菌)、辣椒、水果、烟草、蔗糖、茶叶、花卉、油茶、特色林、牛羊、生猪、家禽、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不断改善产业发展堵点、难点,推动流域重点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将盘龙河流域建设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贯彻《文山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1661”产业空间布局,抓住文砚丘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示范核心区,西西高速、文天高速、文马高速经济带建设战略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支撑。高标准建设以砚山、丘北为重点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西畴、麻栗坡、马关为重点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文山、砚山为重点的马铃薯商品薯基地。

8.3做美以康养为特色的旅游产业

紧扣《文山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一心、一网、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布局。依托文山市作为州府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文砚同城化发展的先发优势,文山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产业载体和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完善的城市公共配套优势,在流域中上游重点布局健康养生旅游,形成生物医药、健康服务和康养旅游产业集群,打造盘龙河中上游的三七健康养生旅游片区。以“老山精神”、新时代“西畴精神”为亮点,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在流域中下游重点布局情怀情感旅游产业。丰富创新英雄老山圣地文化旅游区和西畴国家石漠公园文化精神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和主题公园,深挖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彩宝资源,推出一批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交融的文化体验产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州文化和旅游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商务局、州卫生健康委

8.4做特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

发挥文山“三七之乡”名片优势,依托盘龙河流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气候优势,围绕《文山州打造世界“三七之都”规划(2021—2025年)》“一核两翼”的中医药产业整体空间布局,依托流域内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塘片区)等产业载体,重点布局中药产品生产加工核心区和大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区;做强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文山三七综合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布局中药产品商贸流通中心,利用天保口岸优势布局中药材跨境贸易;围绕三七、滇重楼、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布局文山市、马关县、西畴县、麻栗坡县为道地中药材种植绿色种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成长性和地方示范带头作用的种植企业、合作社;发挥文山市生态资源、交通和环境优势,布局康养旅游、养生养老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全面提升中药材生态化、绿色化、品质化水平,促进流域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牵头单位: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

8.5发展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产业

充分挖掘盘龙河流域山区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坚持保护优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以草果、砂仁、苦参、黄精等道地中药材,林菌、林菜等林下仿野生种植,提高林地利用率。利用文山独特的林区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立体效应,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改进养殖方式,控制生产规模,保护林地,发展养蜂、养畜(禽)等林下养殖产业,以野生菌、野生药材、野生花卉、野生林果、野生蔬菜等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挖掘和培养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山区资源综合开发,积极探索实现流域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8.6完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围绕流域内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物流需求等条件,积极推进一批重要节点物流园区和县城及较大乡镇综合或专业物流园区、集散中心、分拨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快捷高效、绿色降本,铁路、公路、水运、空运有效衔接的物流通道网络,更好地服务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及商贸流通和城乡居民生活。

牵头单位:州交通运输局

8.7推动绿色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绿色能源建设。充分发挥文山绿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适度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补齐能源自给短板。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时空布局、品种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全省绿色能源主要消纳地,实现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保产业。以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效节能、环保服务、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建设。

牵头单位:州能源局

8.8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推动开发区、园区优化提升和改革创新。

推进灌区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用水保障能力。加强中低产田(地)的土地整理及配套产业道路、农田灌溉、防洪排涝和节水农业等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山区“宜机化”农田改造力度,全面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

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不同区域耕地及基本农田存在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主要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按照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要求,完成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设施的建设,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坝区及低丘缓坡区集中连片耕地为重点,结合流域内中低产田(地)改造与农业、水利、烟草等多部门合作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采取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等,整体提升农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针对盘龙河流域坡耕地型、瘠薄型、干旱缺水型、盐碱土型、土壤污染型等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地),本着集中连片改造的原则,结合工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农艺等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牵头单位: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商务局、州住建局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1投资估算

经估算,文山州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总体方案(2023-2025)共需投资2096.00亿元。详见表9-1。

表9-1文山州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总体方案投资汇总表

序号

项目类型

计划投资(万元)

分期投资(万元)

2023-2025

2026-2035(储备)

合计

20960022.32

15973835.61

4986186.70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丰水工程)

1791701.06

1190022.11

601678.94

1

国土绿化工程

207442.96

96536.59

110906.37

2

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827188.07

450188.07

377000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736524.69

625914.69

110610

4

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工程

20545.34

17382.77

3162.57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清水工程)

1722996.45

1567006.45

155990

城乡“两污”治理工程

684412.21

682312.21

2100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457580.6

436290.6

21290

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81105.95

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

495897.69

365297.69

130600

5

环境监测体系

4000

2000

水安全保障工程(安水工程)

2860207.65

597369.89

2262837.76

供水保障工程

2494734.99

461841.23

2032893.76

防洪安全工程

365472.66

135528.66

229944

景观文化体系建设工程(靓水工程)

3254080

2599975

654105

沿岸县(市)城区段景观文化工程

618000

250000

368000

沿岸重点乡镇、村段景观文化工程

1042657

972657

70000

沿岸旅游文化景观建设工程

1593423

1377318

216105

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富水工程)

11331037.16

10019462.16

1311575

绿色铝产业

696000

现代农业

1226900

1004175

222725

旅游康养产业

3181525

2768525

413000

中医药产业

1670367.51

1610367.51

60000

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产业

70188.32

62338.32

7850

6

仓储物流

2145816.33

1782816.33

363000

7

绿色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

646506

644006

2500

8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693734

1451234

242500

9.2资金筹措方案

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工程可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中,是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同时,紧密结合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投放,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拓展多元筹资渠道,整合各类资金。建设资金筹措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通过推动项目进规入盘,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等上级资金支持

(1)正值“十四五”规划的谋篇之年,盘龙河流域地理区位在云南省乃至国家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综合保护治理涵盖了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基础设施等内容。通过认真谋划流域范围内的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做好各项前期工作,跟进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省、州“十四五”规划,进入项目储备库。

(2)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战略发展规划和投资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谋划和编报项目,推动方案涉及的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规划盘子,使项目更适应市场发展和上级投资方向。本方案的重点建设项目可以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等盘子。

2.拓展多元筹资渠道,整合各类资金,带动部分社会资本参与盘龙河流域保护治理

通过合理评价项目风险,适当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盘龙河保护治理,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发挥社会参与方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提高建设质量与运营维护水平。但要科学决策好政府参与项目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围与程度,依法依规限定地方投入及收费,严防地方债务风险。考虑到盘龙河保护治理的公益性特点,初期建设中采用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的融资结构。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逐步拓展融资模式,调整融资结构,加大社会资本参与盘龙河保护治理的建设。

第十章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实。

10.1加强组织领导

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抓好统筹协调,负责对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的统筹和调度,州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本职,对总体方案确定的涉及本部门的重点任务,在推进实施、政策制定、要素保障等方面密切配合,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信息沟通长效联系机制。全州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逐层压实、担起责任,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决做好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10.2完善推进机制

10.3夯实资金保障

州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对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在争取中央和省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信贷业务,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扩大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基金、捐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等多种投入形式,积极争取国际资金的融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规范化、精细化开展资金预算、拨付、使用管理,做好绩效评价,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确保实现投资效益。

10.4强化政策协同

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具有跨行政区域、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特点,投资规模巨大、治理任务重,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才能有效推进治理进程。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推进流域综合性管理及协调机构、法律法规建设,使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有责任主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然资源、林草、城建、农牧、水利、交通等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任务目标,避免项目建设与其他部门建设相冲突。

10.5严格监督考核

10.6扩大宣传动员

要扩大社会参与,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各种宣传活动等,提高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特别是决策者和保护地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支持、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大力宣传流域治理进展和成效,曝光违法行为,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治理前后生产生活环境变化,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树立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生态、爱护生态和保护生态的比学赶超的良好社会氛围。

THE END
1.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动态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1、智慧农业现状 2、互联网智慧农业 3、未来发展前景 二、亚太互联网+农业行业市场概况 三、欧盟互联网+农业行业市场概况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一、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二、农业机械化的规划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208076.html
2.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状况(通用8篇)2四、云南花卉物流链的现状分析。。。 2五、建议。。。 4一、引言 花卉产业是云南省 的重要产业之一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云南成为我国最大的花卉 生产基地 但据“云南省花卉产业联 台会”产业发展 处报 告,由于“云花 品种 陈旧、物流粗放,难以打开高端市 场,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物流系统的落后是造 成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62wirr6.html
3.2023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职教高考航空服务(空栗空安检航空一、航空服务专业概况 二、航空服务专业发展现状 三、航空服务专业招生情况 四、航空服务专业的就业前景 五、航空服务专业的考试建议 2023年,云南省曲靖农业学校职教高考将开设航空服务专业,该专业涵盖了空栗、空、安检、航空旅游、民航酒店、国际邮轮等方面的教学。本文旨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的介绍和建议。 https://www.gaozhidazhuan.com/article/33686.html
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怎么样建院30多年来,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信息为全网搜索整合加工而来,可能并不精确,仅供参考。 信息有误?认领后修改 招聘概况/发展现状 管理 暂无 增长速度 历年招聘:2020年与2019持平 2019年1个2020年1个 * 2020-2022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量普遍偏低https://www.jobui.com/company/7565894/
5.云南省产业结构分析12篇(全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发工业人才资源,推动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打造“工业强省”的战略特制定《云南省工业人才队伍开发行动计划(2010— 2020年)》,要立足全省工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各类工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大批适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1dsgrg.html
6.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沿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研究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科学。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分别于1996年获“植物营养学”、2003年获“土壤学”、2013年获“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http://zhxy.ynau.edu.cn/info/1162/2736.htm
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机构知识库[4]标准化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杨谨,杨娜. 2007 [5]标准化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谨,杨娜. 2007 [6]国内外花卉产品质量监测与标准化体系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瞿素萍,王继华,王丽花,杨秀梅,苏艳. 2011 [7]云南水生花卉资源及其产业现状. 田敏,黎霞,苏群,瞿素萍,李绅崇,赵培飞. 2019https://www.agriir.cn/resources/detail/1/6872A4AC-C9C7-4C6F-97F2-123D36B7CC48.html?projectId=405d92be-2997-11e7-b5f5-3440b5b1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