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在全市各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含脱贫户)”方式,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的优势特色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不断扩大“稻(莲)渔共作”规模,不断提高稻渔产量和品质,不断挖掘稻渔品牌价值和内需,做活做大做强稻渔产业。我市推广效果较好的主要是吉水县和泰和县,水产品平均亩产量100-150kg、水稻平均亩产量400-550kg。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为了实现水稻及渔业的双丰收,在水稻种植工作中可以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来转变传统单纯的水稻种植模式,通过水稻及水产经济动物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达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能减少肥料的施用,这对控制水稻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生动物的排泄物都可以成为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能在稻田内构建出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这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极为有利的。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域内,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为常规模式的30%-40%,在此基础上,水稻平均每亩增产量为50kg.水产品产量也能达到15-150kg/亩,这给农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技术获奖情况
《农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田间工程建设
(1)加高加宽田埂(田基)。田埂加高至0.5米,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埂层层夯实。有条件的可在田埂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确保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稻田开设鱼沟,宽0.8-1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而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一亩以下的水田,开挖成日十字形。鱼水一般建在田中央或田对角,鱼水占总面积的5%-10%,深1-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施。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拦鱼材料可用竹、木、尼龙网、铁丝网制作,安装时呈弧形,以增大流水面,凸面朝向田内,上沿略高于田埂,安装牢固,有条件的可用混凝土预制板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如果是养河蟹或者小龙虾,四周也要设置防逃网。
2.水稻栽培与放养品种
在鱼沟、鱼困以外的水稻种植区进行人工栽秧,密度为每亩6600-10000株。适合稻田养殖的品种有鲤、鲫、草鱼、鲢、泥鳅、黄鳝、河虾、小龙虾、河蟹、鳖、蛙、螺等。养鱼稻田施足基肥,栽秧后7天左右放鱼。每亩稻田可放养优质鲤鱼、鲫鱼等200-300尾。
3.饲养管理
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田水可加深至15厘米;稻穗收割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日常注意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鲤鱼、鲫鱼都是杂食性鱼类,平常以稻田中的小动物、水田青草、杂草为食,当稻田养鱼较多时,可人工投喂一些常见的饲料。
三、适宜区域
全市水稻种植区域,尤其是丘陵山地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
四、注意事项
稻渔共作区域的田间种养管理及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和药物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