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三角”的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昨天,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与会人员走进嘉兴市南湖区,实地考察“千万工程”实践成果。

曾经,南湖区和平湖市、海盐县接壤之地,是长三角地区生猪养殖最为密集的区域,被称为“猪三角”。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嘉兴各地一直在探索以生猪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径,2013年,在纵深推进过程中,嘉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势推进生猪减量提质行动。此后10多年间,“猪三角”由生态之变催发产业之变,激发群众观念之变,开启了一场深入肌理的涅槃之旅。

当年,在养猪成风的“猪三角”,竹林村、马厩村和青莲寺村是核心成员,它们分别隶属南湖区、平湖市和海盐县,各占一“角”,都是养猪大村。

如今,三个村“脱胎换骨”,有了新名号。竹林村是名副其实的“景区村”,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马厩村入选省幸福河湖“十佳滨水户外运动场所”优秀案例,每个月大小赛事不断;青莲寺村则入选了省级未来乡村,正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当“不养猪我们干什么”的争论逐渐远去,壮士断腕的剧烈阵痛也已消退。如今,村民们已经不太谈起当年那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猪三角”告别了与猪的羁绊,破茧成蝶。

走了25年的回乡路

昨天,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51岁的村民陈强早早起了床,洒扫庭除,换洗床铺,浇灌花草——这位民宿主人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冬日的晨光洒在院子里,不远处,残留的几处猪舍围墙“遗迹”,述说着这个“华东第一养猪村”的历史与变迁。

这几年,竹林村旅游业火爆,去年接待了近800个考察团,游客超80万人次。就在4年前,陈强回村开了这家名为“竹苑人家”的民宿,从此,左手上门生意,右手田园生活。

陈强从小在竹林村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村里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河蚌随处可见。”然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生猪养殖毁了他的“梦里水乡”。

最初,村民只在后院养猪,后来房前屋后搭建起猪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竹林三元猪”的品牌不胫而走,但散发的“臭气”也越飘越远。

“只要开窗,就能闻到一股令人窒息的猪粪味,夏天窗户上的苍蝇黑乎乎一片。”陈强记得有一年夏天,家里的井水抽上来都是臭的。

1995年,22岁的陈强离家创业,“那时候我就想,终于可以摆脱这股猪粪味了。”

此后,他在外一闯就是10多年,并成家生子。其间,他也萌生过回村生活的念头,但带着妻儿回村一看,河道里的猪粪堆了一米多高,顿时打了“退堂鼓”。

那些年,竹林村养猪规模逐年扩大,环境愈发恶劣。2013年,竹林村生猪养殖规模达到高峰,年存栏量达15.2万头,猪棚面积近40万平方米,平均算下来每一家要养30头猪。

“整个村就是个大猪圈,很多村民不堪忍受,搬到了镇上住。”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感叹,村民一边吐槽环境恶劣,一边死守着老行当,没有新的生计。

2013年3月,“黄浦江死猪事件”将嘉兴推上了风口浪尖,嘉兴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实施生猪减量提质行动,竹林村是重点整治区域。

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一个个违章猪棚被拆除,陈云华也拆除了自家1200多平方米的猪棚。

2015年初,陈强回到竹林村,发现曾经遍地的猪棚已消失无踪。此后几年,绿道美化、河道清淤、集镇翻新、村史馆建起……竹林村启动了一系列环境整治项目,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竹林村,彻底“脱胎换骨”。陈云华找到在外做生意多年的陈强说:“村里环境好了,人气也上来了,想请你带头开个民宿。”

其实,陈强也已萌生了这个念头,陈云华这把“火”点到了他的心坎上。

此后,陈强拆除了家中老屋,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新的宅院。上下3层楼,10个房间,现代化家电设备一应俱全,也配备了乡下土灶,为客人营造沉浸式的乡村住宿体验,民宿开业后节假日入住率超过九成。

最近这几年,竹林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村生活或创业,幼儿园学生人数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近3倍。采摘游、农家乐都发展起来,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万多元提升至如今的4万多元。

“村里热闹起来了,儿时的记忆又回来了。”从1995年逃离“猪圈”,到2020年回乡创业,陈强这条回乡路走了整整25年,“养猪村如今变成了这样,谁能想得到?”

赛艇划进了小村庄

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曹兑港水面笔直宽阔,一艘艘赛艇迅疾而过,流线感的艇身紧贴着粼粼水面,留下一条条长长的波纹。

每逢周末,马厩村大小赛事不断,吸引了来自长三角一带的赛艇爱好者。

“以前养猪的时候,猪粪排进河里,水都是黑臭水,如今算是扬眉吐气了。”说起马厩村的“逆袭”,村党委书记姚健充满自豪。

马厩村沿河有农户125户,当年家家户户都养猪。“1头猪每天的排泄量相当于6到7个成人的排泄量。猪粪堆满河道,表层被太阳晒干以后,人都能在上面走。”

“臭”名远扬,压得马厩村村民抬不起头。嘉兴开展生猪减量提质行动,马厩村自然也首当其冲。

可减量提质,哪有那么简单!

“养猪村”的帽子摘掉后,马厩村的未来在哪里?此后几年,这一直是困扰村两委班子的大问题。

后来,生猪退养伴随着风貌提升,河道沿岸建起了生态护岸、岸坡绿化、滨河绿道。就在这时,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为马厩村打开了“一扇窗”。

2020年,平湖人、亚运会赛艇冠军吴林来到马厩村,一眼相中了笔直宽阔、碧波荡漾的曹兑港。原来,他退役后一直希望回乡建赛艇基地,曹兑港河道正好符合赛艇航道标准。

“农村搞贵族运动,能玩得转吗?”面对村民的疑虑,村干部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和硬件基础,全面而深入地调研了一番——

马厩村靠近沈海高速与乍嘉苏高速交叉口,项目落地后,能够同时吸引嘉兴和上海的游客。航道,马厩有曹兑港;艇库,集镇粮仓可以改造使用;码头,旧时走水路运输,现成的就有。

“乡村旺起来需要特色IP。我们弄‘赛艇+乡村游’,以后只要人家一提到赛艇,就能想到我们马厩村。”村两委班子坚定信心后,接连召开党员大会、股东社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全村达成共识。

那一年,马厩村正式引入嘉兴市首个赛艇俱乐部项目,此后成功举办了首届长三角陆上赛艇挑战赛、浙沪学子友谊赛等,逐渐提升知名度,吸引周边众多赛艇爱好者前来试“水”。

同时,马厩村打造了亲水观景长廊,开发完善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赛艇商圈已初具规模,去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

赛艇小镇的打造,为村民创造了100多个工作岗位。村里还租用农房改造为旅游配套用房,村民一边挣着薪金一边收着租金,终于尝到了转型发展带来的甜头。

近两年,马厩村的赛艇运动逐渐成为嘉兴全市招才引智的标签,让一批批高端人才因为赛艇在此相会。嘉兴深壶制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郭建侃每周两次带队来马厩村集训,他的队伍中有10名海归博士、1名硕士,涉及药物研发、人工智能、新型农业、高分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姚健看来,赛艇运动拓宽了传统乡村的发展视野,让马厩村凭借一项现代运动,成为链接全球、对话世界的乡村会客厅。目前,马厩村正在谋划乡村整体运营,进一步深化赛艇产业的价值转化。

“猪司令”的转型人生

深冬时节,海盐县望海街道的青莲寺村百合美家庭农场内,“红美人”柑橘色泽金黄,缀满枝头。

青莲寺村曾经是海盐县最大的养猪村,最高年存栏量达到3.6万多头。如果放到10多年前,该村的泥土里升腾起来的不是果香,而是猪粪的臭味。

农场主名叫陆建明,曾是青莲寺村养猪第一大户。从种田到养猪,从开办农场到如今搞农旅融合,55岁的他经历了一次次人生转型。

20世纪90年代,陆建明靠5头母猪发家,到2012年,他家的母猪存栏量已经发展到400头,年均出栏生猪1万多头,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陆百万”。

然而,养猪致富也“致污”,猪粪直排入河堵塞了河道,赚钱的“猪宝”给青莲寺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如果说拆除猪棚像“断腕”,那么如何转型更具考验。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经过反复考量,村里最后决定引导生猪养殖户向精品水果、订单蔬菜等方向转产。

“猪没了,土地还能赚钱。”在村干部的鼓励下,陆建明先后流转了500亩土地,种起了葡萄、毛豆等果蔬,并注册成立了百合美家庭农场,从“猪司令”向“农场主”转型,“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收益跟养猪那会儿差不多,但村里的环境实打实变好了。”

有了陆建明“打样”,村里不少退养农户纷纷转产,种起蔬菜、水果等,年龄较大的退养农户就到农场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

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质到底怎么提?另一位出自青莲寺村的“猪司令”许明曙给出了答案。

与其他养殖户不同,从生猪养殖到贸易屠宰,再到智慧化养殖,许明曙养猪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如今,他创办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着全国13个智慧牧场、9个生鲜工厂,生猪养殖规模超百万头。

在转型之路上,许明曙非常果断。他曾投入公司所有的利润和个人存款,成立研究院、生物公司,和阿里云合作做大数据……青莲食品依托数字化改造,实现了猪场无人值守、精准饲喂、智能环控、智能养殖一舱管控,养1万头猪仅需3名员工。

悄然间,青莲寺村大变样了。

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加持之下,陆建明的农庄开始了新一轮转型。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受此启发,在这一年的水稻收割季,陆建明在农场展示稻草编扎等老底子手艺,吸引了一大批城里游客。

此后,陆建明前往省内及江苏等地“取经”。回来后,他将农场葡萄种植区中的80亩地规划为文旅区,引进了火龙果、草莓、小番茄、樱桃等10多种特色水果,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果可采,还专门开辟了野炊区。

随着农场经营版图不断扩张,2019年初,陆建明的女儿陆金婷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接手了农场农旅板块的经营。此后,农场里增设了龙虾垂钓、动物喂养、农业知识科普等体验活动,还举办了旗袍秀稻草人节、春节寻年味、露营烧烤季等休闲观光活动。

去年,青莲寺村入选省级未来乡村。村党总支书记王陆军越干越有劲了,他说,如今村里既有百合美家庭农场这样的农旅主体,又有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THE END
1.生猪养殖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动物健康方面,生猪养殖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保障食品供应链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生猪养殖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波动、疾病防控、环保要求以及消费者需求等多个方面。 https://www.tqddswnp.cn/yang-zhi-zi-xun/349291.html
2.生猪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精选9篇)如何提高生猪养殖场养猪的数量与质量,发展养猪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整合重组与农民富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虽然养猪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品种质量显着提高,但也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猪场选址不科学,场内布局建设不合理,养殖条件落后,饲养管理不规范,兽药滥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z7szod.html
3.李鹏程: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脉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为应对生猪生产的大幅波动,中国政府先后密集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等诸多文件,将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作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产品充足供给的重要政策抓手,首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进行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11028/333093.html
4.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大型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pdf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大型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pdf,1 概述 1.1项目由来 中共十九大以后,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农村发展问题更加受到各 级政府的关注。畜牧业,尤其是生猪养殖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经过多年的 发展积累,也从家庭副业中逐步成长为农业的支柱产业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227/7142164134006044.shtm
5.楼房养猪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019 年12 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建设多层建筑用于养殖生产,且对楼房高度不加限制。自此,“楼房养猪”获得了官方正式认可,也让更多生猪养殖从业人员认识到楼房养猪可能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http://hebxmw.com/view.asp?nid=3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