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接受专访: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就麻烦

即使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即使即将迎来90岁高龄,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自从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他现在的身份是该中心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谦虚:英文致辞引发网友点赞袁老却称是“破碎英语”

不久前,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隆平:亲爱的非洲朋友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们来到长沙参加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我很荣幸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发展杂交水稻,去克服粮食短缺问题,也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达成目标。

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记者:您在网上用英文来致辞的那一段,很多人都竖大拇指。

袁隆平: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语,英文讲的就是破碎的英语。

记者:为什么您要用英文?其实中文也是可以的,在这样的研讨会的致辞上。

袁隆平:如果没有外宾就用中文,有很多外国人的时候做报告用英文好一点,免得他们去翻译。

点赞: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引来更多点赞的,是在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目前已经刷新到了10.8吨。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袁隆平:全球有1亿6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8千万公顷,按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有一个国家叫利比里亚,大米完全靠进口,国家不大,但是每年进口大米是2亿美元。

记者: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的负担。

袁隆平:那是很重的负担,不吃其他的,他们的主食是玉米和木薯。

记者:木薯?

袁隆平:他们吃大米是打牙祭。我们办培训班他们很高兴说:“我天天打牙祭,天天吃大米。”

逐梦:“高产”没有尽头上不封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开始,袁隆平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因为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对于这位和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来说,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记者:这两个梦想,您觉得您离哪个梦想更近一点?

袁隆平:两个梦想我们都在追逐,第一个禾下乘凉梦,我们超级稻不断向高产冲刺。

记者:现在达到多高产?

袁隆平:最高达到每公顷18吨。

记者:已经到1200公斤了?

袁隆平:已经到了。

记者:这其实已经实现您之前那个目标了?

袁隆平:目标越来越接近。

记者:您希望它能高产到什么份上?

袁隆平:到20吨。

记者:20吨,又提高了,这个高度好像是没有尽头的?

袁隆平:这个是没有尽头的。不封顶,不封顶。

纠正: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

袁隆平多次讲过,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他对饥饿的记忆。

袁隆平: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但是有缺粮的情况,不可能饿到那个程度。

记者:可是好多人都说咱们中国不缺粮食,粮食够吃了。

袁隆平:没有,中国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举个例子:大豆也是不够吃,我们中国人吃豆腐,每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

记者:您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

袁隆平: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

忧心:农业成了“妇老农业”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

因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关心农业,关心农民。但是,他发现,当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是让他感到忧心的一件事。

袁隆平:现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与粮价有关系,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但是粮价跌不得,一跌谷贱伤农,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又有问题,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政协的时候我提了一个提案,国家要保持粮食丰收又不让粮价上涨怎么办?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子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国家可以补助农民,让农民有积极性。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

记者:担忧什么呢?

袁隆平:用工。我们的农民现在青壮年很少去搞农业,都是老年人、妇女,叫作“妇老农业”,妇女和老年人,年轻人都不搞农业去了。

记者: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袁隆平:最需要的是好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政府现在是在提供惠农政策,中央的政策下面执不执行是个问题,有些不执行,是不是变成口号了。光有好种子没好政策不行,光有好政策没好种子也不行,对吧?

目标:用拓荒人的精神做海水稻在8年里推广1亿亩

从2012年开始,海水稻的研究成为袁隆平工作的重点。所谓“海水稻”,学术上称作“耐盐碱水稻”,上世纪三十年代,国际上已开始研究。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他把海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称为拓荒人精神。

记者:您为什么要用拓荒人的精神来做这个海水稻?

袁隆平:因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程。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少,现在的耕田只有18亿亩。但是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其中能够种水稻的、有水淹的盐碱地将近2亿亩。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给国家至少增加1亿亩耕地,按最低产量算亩产300公斤,1亿亩就是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多养活1亿人口。我们尽力地冲刺,我们今年有七八个点,每个点少则几亩地,多则百亩片,在做试点。去年点少一点,面积小一点。去年的面积是每个点几亩地,几亩地。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少?

袁隆平:没有种子。新品种出来之后,不可能有那么多,过去老品种抗盐碱的有,产量都不高。国外都在搞海水稻,他们为什么产量那么低?都是常规稻而且品种不行,我们一上去就是杂交稻,六百多公斤。

记者:您说八年您想推1亿亩,这个目标大不大?

袁隆平:八年累计可以达到1亿亩,这个数字估计估高了一点,我们想在八年之内每年能够推广一千万亩,好多年之后累计面积达到1亿亩就不错了。

心愿: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是为了两个梦想

袁隆平:我觉得我最近一段身体不行了,我原来很少感冒的,现在搞得不好就感冒,感冒。怎么搞的?免疫力下降了。原来讲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现在50岁的身体恐怕不行了,没有原来那么好了。

记者:所以得服老。

袁隆平:现在不行了,一下就感冒,一下就感冒。不行了,我是感到有点悲观的了。

记者:好像您比较忌讳说自己是老年人?

袁隆平:人家看到我的时候看不出来我有八十多岁。

记者:您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袁隆平: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是这个要求: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覆盖全球梦”,杂交稻。就这个要求,两个梦想。

THE END
1.在田蔬菜面积8300多万亩!“菜篮子”拎稳有保障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古一平)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达8300多万亩,同比增加80多万亩,2024年12月中旬蔬菜产量2170万吨。随着北方设施蔬菜产量稳步增加,南方露地蔬菜大量上市,加之冬储蔬菜数量充足,预计全国蔬菜生产将持续保持好势头,能够有效保障春节等重要节点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50103/03dce2b551e545929d84fe4b5bb011ab/c.html
2.一亩地6万!看似不小的钱,如果你是农民:你会卖掉自家的地吗从直接的经济收益角度看,一亩地六万,对于许多辛苦耕种多年、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说,确实极具吸引力。以有一垧半地(约合 22.5 亩)的家庭为例,能一次性获得 135 万的收入,这在农村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在当下,这笔钱可以用来改善居住条件、购置车辆,或者满足一些长期以来因为经济原因未能实现的愿望。然而,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645693999601857&wfr=spider&for=pc
3.种植什么一亩六七十万种植什么一亩六七十万故乡的原风景 精选回答 1、黄精主要生长在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有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字——黄精。在我们老家也有人叫它老虎姜,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种植十亩地可以赚到六七十万。 2、黄精可以直接食用,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多重功效。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https://edu.iask.sina.com.cn/jy/3oCdro1kHdP.html
4.科学网—袁隆平: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明年种50万亩袁隆平:新品种的推广,首先要通过省里品种联会审定才可以推广,“Y两优2号”现在已经通过湖南省级的审定,下一步是通过国家的审定,之后就可以向全国推广。我估计,今年生产种子,明年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万亩。 南方日报: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推广情况如何? 袁隆平:去年我们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耕种数已经有5000多万亩了,今年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3305.shtm
5.土豆的种植时间与方法(10)篇2018土豆种植的效益分析 种植一亩马铃薯的成本在2500块钱左右,其中药、肥、水等农资方面的投入在一千多一点,农机具的油费、折旧、维修、人工大概也在一千块钱左右,地租三四百。所以成本在2500左右。马铃薯的产量按三吨保守估计,也就是6000斤,只要一斤不低于4毛(2400元),基本就不会赔钱。如果6毛一斤刚刚好,一斤赚https://www.nygq.net/sites/post/xRYvzMOYXa
6.陕西省文史资料数据库南郑县一九二二年间,据说经过县公署查实过的种植面积,是二万四千亩。薛紫丰回忆:广盛老此年代收南郑大西区、南区两地烟款,是十万余元,而到一九二五年陡增至五十万元之谱,增加的数额在五倍左右。其他各县数字虽不能以此类推,但二、三倍的增加是可信的。人们至今还常说:那时鸦片之多,多的没法说,出了汉中城https://www.sxlib.org.cn/dfzy/wszl/sxswszlsxg/zzl_5157/qt_5170/201701/t20170122_608924.html
7.我们父母的荣光——来自民间的声音7. 孔庆东:我跟父亲蹲的“牛棚”是另一个样子 8. 今年寒假期间与母亲关于毛时代的对话 9. 一个高二学生对毛时代的调查 10. 我所经历的合作医疗,下放岁月 11. 姜万富:我就是一名普通医生 12. 上山下乡 青春无悔! 四:文化大革命 1. 美国新经济学家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 2. 云门禅人:关于毛泽东和文革的浅http://chinaps.cass.cn/bxpsh/201506/t20150618_2361392.shtml
8.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xxx公司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内容:茶叶的分类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7708837.html
9.新华每日电讯微报纸“现在不一样了。”白坊子村农民白普青说,“我家种了‘小偃60’小麦,今年一亩地能产550公斤左右。” 近年来,依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遍布全国的分子育种联合中心和育种基地的科研网络体系,南皮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品种6个。其中,冬小麦品种“小偃60”和“小偃155”在河北、天津、山东http://mrdx.cn/h5/mrdx/content/20230602/PageArticleIndexL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