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及建议

现代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充分研究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路径对水产种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水产苗种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和现代水产种业的内涵,分析现代水产种业发展重点、现有基础、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管理差距,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路径。

1中国水产种苗产业的发展

以20世纪50年代“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为标志,我国水产苗种业正式起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苗种需求增长,苗种产业开始成长,大批野生水产品种和驯养种如对虾、河蟹、大黄鱼、海带、扇贝等苗种的人工繁育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相继突破,促进了淡水、海水养殖业的发展[8]。我国也开始引进国外优质苗种试养,同时开始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场,促进了水产苗种产能大幅提升。《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到1990年,我国淡水鱼苗产量约为1418.38亿尾(图1),是1957年的6.91倍,其中人工孵化鱼苗产量占比91%。虾、河蟹等的苗种产业也开始发展,1990年产量分别达到695.02亿尾和7904kg,贝类苗种产量1991年也达到200.9亿粒。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品种退化引发的养殖病害频发等问题凸显出来,水产种业引起重视。1991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中国逐步启动以原良种场为主体的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除虾以外的其苗种产业获快速发展。2000年淡水鱼苗产量达到6021.74亿尾,是1990年的4.25倍;河蟹苗种产量31.24万kg,是1990年的39.5倍;贝类苗种产量1753.27亿粒,是1991年的8.73倍。海水鱼苗产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产量达到38.82亿尾,是1996年的23.16倍。

2001年中国开始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2013年启动建设国家水产种业示范场,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逐步加强,传统育种技术逐步完善,新品种开发运用加快,苗种产业的产能和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淡水鱼苗和海水鱼苗的产量分别达到12517亿尾和114.40亿尾,分别是2000年的2.08倍和2.95倍。虾、贝类、河蟹等苗种产量增长更为迅速,分别达到18121亿尾、25221.97亿粒和93.66万kg,分别是2000年的31.05倍、14.39倍和3倍。从产值看,2019年水产苗种年产值达到658.49亿元,占当年渔业产值的5.09%。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是水产苗种生产大国,这为我国成为水产养殖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淡水养殖产量与淡水鱼苗产量之间有较强的正向变动关系,除少数异常年份,淡水鱼苗业的增长波动小、较稳定(图1)。

图1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与淡水鱼苗产量的动态变化

2国家种业发展战略与现代水产种业的发展重点

2.1国家种业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产业化、市场化到现代化的过程。2011年《国务院有关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的地位,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提高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监管。2016年实施的新《种子法》在简政放权、突出市场作用方面进行了制度改进,减少了行政许可,完善了植物新品种审定机制,简化了引种程序,实行了新品种保护制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首个聚焦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文件。2015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及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能力时,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种业问题,如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主体、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等等。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为落实文件精神,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从“一个重点”“三个统筹”“四个能力”和“六个方面”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同年还发布了《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测试评价、良种繁育以及其它种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行管理,基于“谁审批、谁监管”和“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规范,以提高其运行质量。

2.2现代水产种业的内涵

从发展的视角看,现代水产种业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其“现代性”应该与时俱进。曾经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思想等随着历史变迁可能过时落后。时代不同,可称为现代的实质内容也不同。因此,现代水产种业应该强调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科学知识、育种技术、设施装备、人员素质等投入要素的运用,还是管理思想、治理水平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始终都能够站在时代顶端,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2.3水产种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发展重点

基于对现代水产种业的看法,中国现代水产种业的发展应该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从与国家种业战略的一致性和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角度,我国现代水产种业的重点应该是围绕生物育种,全面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中国特色水产种业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应该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水产种业在品种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等4个方面的能力。

从资源保护看,水产种质资源是国家重要的遗传物质,也是未来育种的战略资源。为防止资源消失和退化,应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源库及管理制度建设等两个方面着力,首先基于国家和地方各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场所和基础,及时科学地开展资源调查、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并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从品种创新看,以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以及高产优质抗逆良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动能。相比于传统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更为精准,培育出的品种性能更稳定。中国现代水产种业在不断完善传统遗传育种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强化现代高科技生物育种能力,拥有突破性重大新品种,保证和实现优秀种源或品种的自主产权。

从种业企业的竞争力看,重点是培育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创造出具有技术集约化、生产标准化、产权垄断化和经营规模化等特点的大型国际种业企业。推动水产种业体系转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各环节各主体深度融合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推动新品种研发商业化和生物育种产业化。

从供种保障看,应加强育种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国内自有种质资源和国际引进种质资源两种资源的价值,开展品种创新和苗种繁育;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国内生产用种需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创制,保证当前和未来潜在用种需求。从治理能力看,目的应该是创造出一个能够促进尖端品种研发,吸引优秀人才、企业、资金和技术进入的竞争、开放、有序的水产苗种生产和市场环境。这需要一系列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能力。

3中国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产种业已经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与运用、种业技术、苗种产业和种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涵盖保、育、测、繁、推和进出口各环节的水产种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为建设现代水产种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3.1水产种质资源丰富

水产种质资源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拥有量和研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4]。我国是世界上水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淡水鱼类4000种以上,虾类、蟹类、贝类、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生物数量众多[15]。如长江拥有鱼类370种,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中华绒鳌蟹和鲥鱼繁殖产卵场,品质在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种质特性具有其水系或人工培育等的不可替代性[16]。

3.2建立了以保护区和原良种场为核心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原良种生产体系

3.3基础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基础研究领域,水产养殖物种的基因解析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虽然开展较晚,但是借助于二、三代测序技术,数十种水产生物,如半滑舌鳎[20]、鲤[21]、草鱼[22]、牙鲆[23]、海马[24]、海带[25]、扇贝[26]等全基因组图谱,以及诸如黄颡鱼[27]、花鲈[28]、团头鲂[29]、乌鲤[30]、菊黄东方鲀[31]、海参[32]等精细图谱被绘制出来,为从基因组层面探索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信息平台和深入研究的基础。陈松林等[33]认为,2008-2013年间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全面跟跑状态,但是,随着我国水产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Genetics,Nature上相继发表了大量养殖鱼类的基因组精细图谱,2014-2018年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状态。

3.4育种技术有了较大提升

3.5品种改良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3.6初步形成水产种业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

4水产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较弱

此外,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登记和保存等工作也均处于起步阶段。硬件条件依然存在保种设施弱、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

4.2先进技术集成与运用不足,新品种研发层次低

第三,一些优良品种依赖进口。我国部分养殖品种的苗种对外依赖严重。已形成规模化产业的南美白对虾、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大菱鲆和大西洋鲑等均为引进种,种源程度不同地依赖进口。引进种源隔几年会退化,必须再引种,引进亲本价格也在逐年提升,进口质量不稳定,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中[10]。如果被卡,产业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4.3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二是企业育种投资少。王书等[45]调查了29家水产种业企业2014年左右的情况,发现其累积育种研发投入1.1亿元,平均研发投入仅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09%。该指标不仅低于农作物种业,更低于发达国家种业。2014年中国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4%,2019年已经提高到7.4%[46]。发达国家种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的8%~12%,如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科研投入高达10亿美元[47]。

三是企业规模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目前水产种业企业“多、小、散”特征明显,如海南对虾苗种场就有600多家[48]。我国现有水产苗种繁育生产企业近1.5万家,近5年水产种苗平均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种业龙头企业有17家,平均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种业企业也仅有30家,这些企业2017年种苗销售收入占全部水产种苗产值的1.12%[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国内农业种业企业相比也有差距。在经历一系列并购重组后,2018年农业种业企业还有5808家,资产规模1亿元以上的有373家[49]。而中国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2019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5%[46]。

4.4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不足,市场管理不严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支持政策不够。

从生产环境看,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在实践中执行不严,水产种苗无证生产和跨省跨区不经过检疫和评价任意流通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公平的竞争市场,而且由于无证苗种在品质上的先天弱势,影响了水产行业的苗种质量和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5水产种业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5.1种质资源管理机构少,职能相对单一

5.2种质资源保护立法和管理滞后

其次,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立法与管理较为单薄和滞后。种质资源保护包括普查、收集、鉴定、登记和审定等多个环节,农作物种业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对每个环节从程序到技术方法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制度规范,水产种业没有这样的专门管理办法。2019年出台的《水产种质资源描述通用要求》(SC/T94332019),在提高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的共享效率以及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上向前进了一步,但是资源保护整体上的依据和标准欠缺,与规范化有较大距离。

第三,现有法律法规对水产种质资源的遗传价值和未来品种优化的潜力重视不足,重硬件设施建设,轻保种管理体系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侧重从渔具、渔法、禁渔期、禁渔区和水生种质资源生存的水域生态环境、生态功能保护等方面规范渔业资源保护,对资源调查和收集等方面的规定较弱,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性状鉴定和登记等管理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存在“有种质库、无数据库”的问题。

5.3新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有待完善

在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农作物种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植物新品种的内容和归属、授予品种权的条件、以及品种权从申请到批准的程序、期限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法对植物新品种培育及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作用。水产新品种的产权保护没有专项的法律规定,不利于维护育种单位、研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科技创新。这些欠缺与水产种业起步较晚有关,基础设施、技术和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很多,水产品种类过多、生长环境特殊,对立法也有影响。

5.4育种联合攻关和新品种商业化机制有待深化

育种技术集成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育种产业链条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各个层次的科技活动关联性不强。这导致育种科研机构各自为战,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研究与实验研究间缺乏基于共同目标的分工协作机制。其次,当前种业科研单位种业体系平台还不健全,诸如设备、育种场和试验场等的客观条件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一些高端育种需求。

由于新品种主要依靠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研发,商业化动力先天不足。只有企业才会完全基于商业目的开展新产品研发,但是由于发展历史太短,环境也还不理想,当前企业还不够强大。依靠既有科研单位是当前的现实出路。问题在于,企业与科研单位如何协调公益性和商业化的矛盾、建立起有助于双方发展壮大的稳定的商业化育种机制。

5.5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标准与规范有待加强

同时,新《种子法》对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设立了诸如生产经营档案制度以保证可追溯,销售种子的分级、加工、包装、标签和使用说明制度等,并规定了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方面的要求,提出可自愿成立种子行业协会、种子质量认证和认证标识等,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较大提升,水产苗种管理没有这么严格细致。

6现代水产种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我国水产种业目前在种质资源保护、先进育种技术集成与运用、新品种研发和产权保护等领域存在不足,育种联合攻关和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商业化机制还未建立,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市场经营的规范化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要实现中国水产种业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坚持需求牵引与问题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规范化建设,推动苗种育繁体系向标准化、程序化、规模化、“保育繁推”一体化和品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创新主体逐渐从以科研单位为主向以大型企业为主过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协同发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THE END
1.2024年水产养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四、水产养殖良种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水产养殖种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水产养殖良种开发亟待加强 三、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第五章 中国水产品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水产品市场发展概况 一、我国的水产养殖品种演变简述 二、我国优势区域水产品发展分https://www.cir.cn/R_JiaDianJiaJu/65/ShuiChanYangZhi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2.水产发展论文(精选12篇)一、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一是有资源优势。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9万亩,其中:水产养殖场两个,面积3.9万亩;水库8座,面积0.55万亩;池塘面积4.55万亩;而精养养殖户仅拥有水面2.2万亩,占总养殖水面的24%。还有6.8万亩待深度开发。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pb912z3.html
3.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工厂化养殖优势品牌!在厘清山东省养殖水域滩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范围,科学规划布局养殖生产,规范养殖秩序,设定发展底线,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在规划期内实现:规划海水禁止养殖区面积7824平方千米,淡水禁止养殖区面积4433平方千米,海水限制养殖区面积13969平方千米,淡水限制养殖区https://www.nfncb.cn/index.php/ncbdscb/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