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眼里,蟑螂是最肮脏、最可憎的存在。
然而,李延荣却并不这样认为。
为了养殖蟑螂,他在48岁那年不顾全家人反对,辞掉了公务员的职务,只为了开始自己的“养螂大业”。
那么,李延荣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意外爱上“螂”——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蟑螂一直被视为令人厌恶的存在,是家居环境卫生的一大"敌人"。然而,对于李延荣这位原本就职于国企的成功人士来说,这种昆虫反而成为了他开拓新事业的独特启发。
有一天,李延荣正在陪伴年幼的女儿,女儿无意中在观看动画片时了解到了蟑螂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独特用途。
受到女儿的启发,李延荣开始对蟑螂展开认真的调研和了解。
他发现,这种被普遍视为"害虫"的存在,其实在某些生物学特性方面颇具独特之处。
尤其是在生物降解能力上,蟑螂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
据了解,蟑螂消化系统中蕴藏着一些独特的细菌种群,这些细菌能够高效分解植物纤维和其他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蛋白质等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
换句话说,蟑螂具有天然的"消化"有机垃圾的能力。
对于李延荣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发现。
他思索再三,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够恰当利用蟑螂的这一独特优势,或许就能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城市垃圾污染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有了这个创业点子,李延荣开始着手实验。
他购置了一些活体蟑螂,将其投放到装有厨余垃圾的容器中,并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结果令人惊讶,这些令人厌恶的小生物竟然开始高效地"消化"垃圾,将其转化为肥沃的原料。
李延荣对实验现象深感兴趣,决心要进一步探究蟑螂的生物降解潜能。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李延荣逐渐总结出一些规律。
他发现,在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的环境下,并按时投喂营养物质,每吨蟑螂种群每天能够高效消化约60公斤的有机垃圾。
这种出人意料的高效生物降解能力,令李延荣对蟑螂刮目相看。
有了这个独特而有趣的发现,创业的想法在李延荣心中开始酝酿。
他设想,是否可以依托蟑螂的生物降解能力,开发出一套垃圾处理新方案
如果这个想法真的能够实现并推广开来,将有助于缓解城市的垃圾压力,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对于环境保护事业也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辞职去创业——
在经过反复的考虑,李延荣最终下定决心,毅然辞去了手中的公务员"铁饭碗"。
这个决定无疑让他的亲朋好友感到困惑和不解。一些人甚至直言不讳地反对和质疑他的选择。
毕竟,舍弃一份稳定的国家公职,去从事如此"低端"且被人鄙视的蟑螂养殖事业,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疯狂"的表现。
但是,李延荣心意已决。他深知,只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生命才不会就此停滞。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普通人对蟑螂的固有偏见,他在寻求资金支持时屡屡受阻。很多投资人对这个"疯狂"的项目都是不屑一顾。
就在李延荣一筹莫展之际,一线希望终于出现了。
一项针对小型创业企业的政府扶持计划为他带来了启动资金,让他在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中喘了口气。有了这笔宝贵的"真金白银",他得以将创业梦想付诸实践。
从此,李延荣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蟑螂养殖事业。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不得不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了解蟑螂的生存习性、喜好环境、最佳饲养方式等。失败和挫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的意志,但他从未放弃过内心的梦想和追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心钻研,李延荣终于掌握了蟑螂高效养殖和生物降解处理技术的诀窍。
他发现,在特定的温湿度和投喂模式下,蟑螂不仅能快速繁衍,而且具有惊人的生物降解能力,能将有机垃圾高效分解为肥料等有用物质。
就这样,李延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逐步打造出一套完整的蟑螂养殖和生物降解处理系统。
周围人对他曾经的质疑和反对,此刻也开始转变为惊叹和赞许。尽管前路仍然荆棘遍布,但李延荣对于自己事业的信心正在与日俱增。
然而,要想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创出自己的天地必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发展并不顺畅——
在李延荣辞去公务员工作,决心投身蟑螂养殖事业的那一刻起,他就踏上了一条充满曲折的创业之路。
最初,他将养殖场地选在了自家的一处房屋里,由于缺乏专业设计,房屋布局和通风设施远远无法满足蟑螂养殖的实际需求。
加之蟑螂本身就会散发一种独特的气味,难免给居住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和不适。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李延荣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然而,来自亲朋好友的劝阻却接连不断。很多人都劝他放弃这个"荒谬"的事业,安安分分地回到从前的公务员岗位上。
但李延荣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他深知创业之路注定是荆棘遍布,关键在于能否咬牙坚持走下去。
就这样,李延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实际困难,终于在一处100多平方米的房屋里建成了自己的小型养殖基地,开始了蟑螂养殖事业的正轨运作。
在一切设备和环境都初具规模后,李延荣开始着手对蟑螂营养价值的测试和研究。经过一系列化验,他发现蟑螂确实蛋白质含量极高,如果作为动物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李延荣还亲自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实验:他用人工培育的蟑螂作为饲料,饲养了一批鸡。
结果令人振奋,这些鸡不仅长势喜人,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这无疑极大鼓舞了李延荣继续沿着这条路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但很快,李延荣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人工养殖效率实在太低,已经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蟑螂饲料需求。于是,他下定决心引进更先进的全自动化养殖设备,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和产能。
升级改造固然解决了人工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新的设备投入带来资金缺口使李延荣一度陷入两难困境。
好在章丘市环卫中心适时伸出了援手,它们将之前收集的大量有机垃圾免费输送至李延荣的养殖基地,为缓解蟑螂口粮不足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虽然工厂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很快李延荣就面临了新的问题:周围人对李延荣的选择十分不解,甚至非常抵抗。
——邻里的阻挠——
伴随着李延荣的蟑螂养殖事业逐步步入正轨,他很快就遇到了来自邻里的反对声浪。
作为一家特立独行的养殖场,它无疑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隐患,比如异味散发、蟑螂外逃等。
虽然李延荣已经在场地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充分准备,但这些努力似乎还远远不够。
面对日益高涨的外界压力,李延荣并没有胆怯退缩,而是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消除邻里的疑虑。
首先,他在养殖场周边打造了三道坚固的隔离围墙,有效阻挡了蟑螂外逃的可能。
其次,养殖场内部设立了严格的员工防疫通道及消毒区,只有完全清洁无虞后,才能进入核心养殖区。
除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李延荣还发挥创意,利用生物屏障为养殖场增添一道天然防线。他在养殖场周边挖掘了一条环形渠道,并人工投放了大量食蟑螂鱼类。
一旦有蟑螂外逃,它们就立即会成为这些天敌鱼类的食物。通过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生物措施,李延荣成功消除了外界最大的疑虑。
在这里,他利用场内产生的有机肥料,种植了各种有营养价值的蔬菜作物,既丰富了蔬菜种类,又提高了养殖场的综合效益。
凭借多管齐下的生物安全防护和综合种植,李延荣成功扭转了外界的疑虑和反对声浪,获得了邻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而位于养殖场内部的蟑螂们,也因为这些周全的安全防护措施,过上了无虞无惧的"阳光生活"。
——“蟑螂”首富——
2019年,李延荣的养殖基地内共存栋量达到了高达10亿只的惊人规模。
产能的不断提高带来了收益的暴增。
经过初步统计,仅2019年这一年,李延荣的蟑螂养殖产业就为他创造了高达3700万元的净利润,使其一跃成为身家过亿的富翁。
在取得2019年骄人业绩的基础上,李延荣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为自己事业的下一个目标树立了更加宏伟的蓝图。
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养殖场的总存栋量从现有的10亿只,扩大到规模惊人的20亿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拟在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另外两个大型养殖园区。
这两个新园区分别选址于济南市城乡结合部的闲置土地上,占地面积均在数千亩以上。这些地段虽然相对偏僻,但邻近城市的同时又足够幽静,非常适合规模化的蟑螂养殖。
除了新增养殖场地,李延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了更为先进和周全的规划。
所有新建园区内部均将实行货物和人员的完全物理隔离,各个功能区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严格的安全检查通道相连。同时,整个园区的外围也将按照最高生物安全标准,设立三至五层的重重隔离区,彻底杜绝蟑螂外逃的风险。
可以预见,一旦这两处新园区投入使用,加上现有的老基地,李延荣将迅速跃升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蟑螂养殖企业。
到那时,他们消化济南市1/3左右的厨余垃圾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城市垃圾,改善城市环境,更能为他的蟑螂养殖产业保驾护航,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原料。
在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下,李延荣原有的产品线也将面临升级改造。
另外,为了应对未来大幅增长的蟑螂存栋量,李延荣还安排专人前往国外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在国内园区内部重金打造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对繁衍、喂养、收获等关键环节进行自动化管理,以降低人力和误操作的风险。
毫无疑问,一旦这些宏伟计划付诸实施,李延荣的蟑螂产业帝国就将面临一个全新的飞跃。
身家更是预计将突破10亿大关,带给他加冕"蟑螂首富"的殊荣。
但李延荣并不张扬这些,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城市垃圾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赚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富经》:20200826惹人厌的虫子巧生财》央视网2020年8月26日发布
《山东职教故事|李延荣:养“害”成宝的训虫专家》海报新闻2023年12月9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