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肚皮上的衣服,拔开盖子,细小的针头插进皮下脂肪,管内的降糖液体缓缓推入体内,细小的针坑在皮肤上隐约可见。
这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动作,目的是降糖维持正常生命体征。不过,一款皮下注射的降糖药物在社交平台上摇身一变成了“减肥神器”。
对减肥人士来说,把降糖药当减肥药使靠谱吗?
“减肥神器”风靡社交网络
“减肥针”和“司美”指向同一款降糖药物,即国外药企诺和诺德开发的新型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泰)。在社交平台上,司美热度高涨主要源于能够抑制食欲,从而降低体重。
其风靡原因,一方面,在于其减肥效果。上述药代表示,效果因人而异,对于大基数减肥更有效,使用周期3-6个月,之后不会反弹,前期瘦的是皮下脂肪,后期是内脏脂肪。
虽然药代说得保守,但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打针,月瘦十斤已“不是梦想”:“身边有朋友在打减肥针,效果还不错。两个月瘦了18斤”“75天瘦了15斤”“司美减肥的第一个月,瘦了7斤”……类似的帖子比比皆是。
同时,药代介绍,司美使用几乎“无门槛”,除了有胰腺炎家族史、妊娠期、哺乳和备孕期不能使用,甲状腺结节慎用外,所有人都适用,并能完全实现“无痛减肥”。“没有任何忌口,可以喝酒奶茶等任何你想吃的东西,使用司美格鲁肽以后,就算你想吃,也只是吃一两口就会饱,所以不用忌口。”药代说道。
司美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根据公开资料,虽然司美实际使用是以mg为单位,但其规格为ml,1ml注射液中含有1.34mg司美格鲁。2021年12月3日,司美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一支1.5ml的司美格鲁肽价格为478.8元,一支3ml的司美格鲁肽价格为813.96元。
在实际购买上,不同平台有所差异。以某电商平台为例,1.5ml价格在575元到680元左右。药代提供的价格更低:“小笔1.5ml490元,可以打一个月,大笔3ml820元,可以打两个月。全部顺丰包邮送针头,正规渠道,可开发票。”
以平均使用周期三到六个月的周期计算,花费最多不超过三千元,有人直呼“太便宜了”。“如果你当成降糖药,是不便宜,但是用来减肥,那就太便宜了!”
副作用暂不明确
司美被用于减肥非“空穴来风”。
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司美于2021年4月获得准入,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但根据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司美已获批减肥适应症。2020年12月4日,诺和诺德向FDA提交了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皮下注射1次用于减肥的上市申请,后于2021年6月4日正式批准,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的慢性体重管理。
据美国FDA官网,司美的认证信息显示,本产品作为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药物以帮助需要长期管理体重的成年患者。
根据一项临床实验结果,在1961例肥胖或超重成人中比较每周1次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2.4mg与安慰剂的68周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结果显示,意向性治疗患者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68周后,体重下降16.9%。
如果以身高1.65米计算,其符合用药标准体重应当为170斤,属于一类肥胖。这也就意味着,称为“减肥神器”的司美属于超适应症用药或不规范用药。
根据司美格鲁肽说明书,其有多样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癌的风险、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疾病、急性肾损伤及严重过敏反应等。
药代也表示,使用司美或许会出现头晕、口渴、腹泻、恶心、打嗝、困、呕吐等症状,属于正常反应。
“如果单纯肥胖的人盲目使用这些药物,严重一些的会脱水,因为本身药物有副作用,反应过重会出现恶心呕吐或是腹泻,也有可能会造成胰腺炎、肾脏的损伤,甚至有可能对甲状腺也有一定的影响。”魏晓慧说道。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原内分泌科主任袁群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超适应症用药,对于医生和患者群体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司美格鲁肽作为降糖药物,和作为减肥药物的剂量等是不一样的,不同个体的使用情况也不一致,盲目用药极易产生风险。
处方从何来?
中新经纬发现,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司美主要分为三个渠道,第一,从医疗机构或者药店通过医生开药,需要在医院由医生开具处方证明,并根据医生制定剂量注射;第二,在京东、美团等第三方平台上传处方购买;第三,通过代购购买。
该客服称,“药品都是有溯源码的,一盒一码,每盒的码都是和药监局联网的。您收到货后就可以扫溯源码,所有的厂家出产的批号、生产日期您都能扫得到。”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先卖药品再开方或者直接乱开处方,是违反医疗操作规程的行为,由此产生的后果,应由医生负责。即使没有产生不良后果,医生违反操作规程行医,也可以被暂停或取消其处方权,甚至吊销其医师资格证。此外,平台不看处方就卖处方药,既可以看作非法销售药品,也可以当成非法行医来看待。而非法行医所得到的处罚,要比非法销售药品重得多,在民事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也大得多。”邓勇对中新经纬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