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竟然成了“户不像”!自甘堕落,毫无特色,前途堪忧
无论是哪个排行榜,武汉户部巷已经无法上榜了!想当年,户部巷也是响当当的小吃名街,我上大学那会,同学们都喜欢去户部巷。
然而,现在的户部巷,只在游客心中留下了一个符号,根本没有当年那么热乎,那么传奇。这不仅仅是没落,而是自甘堕落。这不仅仅是自甘堕落,而是无可救药!
3月18日,楚天交通广播发了一篇名叫《户部巷何以成了户“不像”?》的报道,指出: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户部巷对游客仍有强大的号召力,但产品力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的户部巷,徐嫂糊汤粉、谢氏面窝等汉味小吃已经被铁板鱿鱼、脆皮五花肉取代。
楚天交通广播认为,传统小吃街口味质量的下滑的直接原因就是持续上涨的租金。很多美食小店应承担不起高涨的租金,从户部巷搬了出来。比如,在户部巷开业近30年的“江明馄饨”,前些年就搬离了户部巷正街。现在的户部巷,早已不是当年的户部巷,正街上只剩下一些“挣快钱”的门店。
户部巷是汉味小吃的聚集地,与北京的南锣鼓巷和成都的宽窄巷子齐名。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我都去过,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小吃,还有各种文化产品。比如,北京南锣鼓巷有一种特色鼻烟壶,是艺术家手工内画的,我买了两个,感觉非常好,至今都收藏着。从事鼻烟壶内画的魏东方老师,还跟我交上了朋友。而成都宽窄巷子不仅有小吃,还有戏园子,可以一边喝茶一般看川剧变脸,文化价值非常高。天津的五大道也是如此,不仅有大量晚清到民国的优秀历史建筑,还可以休闲娱乐看节目,跟户部巷完全不同。
现在的户部巷,除了过去几十年留下的名头,还有什么呢?我在武汉那么多年,如果不是为了陪朋友,从来不去户部巷。2021年,我陪外地的朋友去了一趟。朋友说,这地方又脏,管理很混乱,东西又贵,还很难吃,简直就是自己作死。
从文化上来讲,户部巷远不如南锣鼓巷、宽窄巷子,更不如五大道和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的文化气息比武汉任何一条步行街都强得多。当然,这来自于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底蕴,不是武汉能比的。
从体验感方面来讲,户部巷更比不上这些热点步行街。因为以前的辉煌仍在,所以户部巷还能吸引到一些外地游客。但是,这是实打实的一锤子买卖,这一锤子下去就没有第二次了。而且,互联网是可以传染人的,一个人印象不好,可以传染至少10个人,甚至100个人,1000个人。如果不趁着还有一点点热气下大力气进行整改,要不了几年,户部巷就会彻底沦落。
那么,户部巷该如何自救呢?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不惜一切代价提升商户的准入门槛!有个网友留言说,应该让武汉所有的小吃店都来竞标,哪个更有特色,哪个味道更好,就让哪个入驻。而且,同一类产品只许一家入驻,绝不允许有第二家。再者,一定要注重本土特色,其他城市买得到的东西,就一定不要出现在户部巷的正街。如果都是一些臭豆腐、梅花糕、脆皮猪肉、铁板鱿鱼之类的,那么游客大老远地跑过来有什么意义呢?是味道更好还是体验感更强?如果追求味道,何不去长沙吃最正宗的臭豆腐呢?
此外,户部巷不能停留在小吃层面,还要向文化方面迈进。158米的户部巷已经没有太大的改造空间,可以保持原状,以吃为主。周边的几条街,比如民主路和自由路,能不能增加一些创意文化店面呢?比如具有老武昌特色的店铺,比如提供汉剧、汉派清口、汉派小品的小剧场,这样不好吗?游客们来了,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已,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由此可见,户部巷的定位太低端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武汉历来不太重视文旅,户部巷只是武汉的一个缩影。老汉口有不少优秀历史建筑,被开发出来的不多,中山大道、黎黄陂路和江汉路算是比较成功的典范。江汉路现在也比较尴尬,一万年不变的店面,一千年不变的商品,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不过,在一个步行街排行榜上,江汉路排在第九名,也算是不错了。在这个排行榜上,光谷步行街高居第二位,楚河汉街排在第17位,武汉一共有3条街上榜,数量全国第一,我甚至怀疑这个排行榜是武汉人炮制出来的。
早几年,昙华林也是破破烂烂,前年进行了改造,现在好看多了。但也有本地人说,昙华林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文化气息了。这个地方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不好评价。
武汉东湖曾经是全国第一大城中湖,风景非常秀丽,而且还可以进行水上运动。论风景,这个地方比杭州西湖强太多了,但名气远远不如杭州西湖。有人来东湖看了之后就非常感慨:武汉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就是不知道宣传!
我觉得也是,如果长沙有这么大一个城中湖,早就将其包装得比橘子洲和岳麓山还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