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供销合作社”风光无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往昔的“宠儿”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今,在永仁县,不少农民群众感叹“供销合作社又回来了”。
变化,源于一场专项行动。2022年初,永仁县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量提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0个以上、示范社50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达17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实现全覆盖、创建全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目标任务,全面开启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量提质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的帷幕。
农旅融合合作社发展拓新路
季夏时节,永仁县水果种苗专业合作社“满仁绿”水果采摘园里,绿油油的椪柑、棕褐色的猕猴桃挂满枝头,静待前来采摘的游客。
“猕猴桃预计到国庆节就可以采摘,椪柑要到11月份才会陆续成熟。”合作社理事长张满夫说,采摘园里一年四季都有应季水果,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采摘体验旺季,这期间每天有200多人前来采摘,可带来约10000元的经济收益。
张满夫告诉记者,2008年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示范品种、统一规范化栽培技术、统一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开展生产,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价格”进行销售,带领社员走精品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2021年,合作社生产鲜果2600吨,销售果苗5万株,实现产值1500万元,带动117户社员增收。
在县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张满夫以“农旅融合”的理念,发展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成功打造出“满仁绿”采摘园,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及昆明、丽江、攀枝花、成都的大批游客,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拓宽了农业增产增效新路子。
如何走好农旅融合这条新路?张满夫有自己的规划:“我们将加强新品种果苗繁育,丰富节令果品,同时加强与旅游公司合作,加大游客引流,让采摘园人气满满!”
“双绑”机制乡村振兴再添翼
八月,永仁县11万多亩早熟板栗进入收获期,钱静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厂房里,几十名工人忙着对板栗过磅、分拣、包装、装运,电商主播对着镜头直播带货,运输货车“隆隆”声不绝于耳,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们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的板栗,确保农户增收。”合作社理事长吴静告诉记者,在县供销社的指导下,合作社一头“绑定”农户,为农户提供产前种植技术培训、产中科技管理、产后包收购的“产销一条龙”服务,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激发农户种植板栗的积极性,形成了产业帮扶的良好循环;一头“绑定”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永仁栗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通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市场,辐射带动永仁板栗产业发展。
吴静的话在板栗种植大户罗金银处得到了见证。“我们的板栗都是卖给钱静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给我们保护价,不用担心卖不掉。平时合作社也会组织我们培训,从技术上指导我们种植板栗,还会补助一些化肥农药,降低我们的农资成本支出。”罗金银家有近100亩板栗,自从他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他卖给合作社的板栗每斤比散户的高1角钱,“这是合作社给种植大户的优待。”
同样的“双绑”模式还在永仁县荣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得到成功示范。2018年初,在永仁县供销合作社的牵头和指导下,整合当时已经成立的13家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了永仁县荣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联合社成立后,为群众组织采购桑苗和蚕需物资,加强栽桑养蚕技术指导,狠抓小蚕共育培育管理,并与龙头企业——永仁县赛丽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鼎力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蚕茧收购中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使全县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21年,永仁县桑园面积达2万余亩,养蚕2.3万张,生产蚕茧1025.9吨,公司支付农民茧款5681万元,带动1500户蚕农户均实现养蚕收入近4万元。
“发展好蚕桑产业,就得把农民那块地的账算好,充分保障他们的收益。我想带领合作社继续扩大桑园面积,让蚕桑产业成为永仁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看着蚕茧交售窗口蚕农手捧钞票、满脸笑容的场景,联合社理事长孔丽丽如此感叹。
以训促干提质增效有保障
8月9日下午,永仁县维的乡政府的大会议室里,一场专门围绕合作社“三会”制度建设、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合作社报税及年检、申报“两品”认证、信贷支持、抗风险促壮大、电子商务等七个方面的学习培训正在举行。
坐在台下的永仁县星火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春丽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学习内容。
“不得不承认,正如授课老师所讲的那样,我们很多合作社理事长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带领合作社规范、高效发展方面,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听课之余,袁春丽告诉记者,自己的合作社有244户社员,实现合作社规范高效发展、带动社员增收致富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和心愿,“今天的课程对我来说含金量十足,我一定争取学以致用。”
通过开展培训来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服务水平,是永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量提质三年专项行动重要内容之一。永仁县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李本武告诉记者,县级专门安排工作经费12.5万元,对全县合作社开展培训,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行。此外,为增强干部职工服务合作社的意识,还建立了合作社包保机制,即结合现行的乡村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挂点联系村制度,把村委会的合作社纳入挂点联系服务范围,明确挂包班子成员、工作人员,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政策服务、政策兑现进市场主体的“三进”活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助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永仁县拿出实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量提质三年专项行动为载体,让老供销焕发新动能,推动实现“农民致富的机会在哪里,合作社就办到哪里,农民就富裕到哪里”。(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美玉通讯员李峻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