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广,周小云,莫波飞,李宝光,王志强
(1.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545006;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3.融水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545300;4.来宾市畜牧水产养殖服务中心,广西来宾546100)
人工养殖的螺蛳通常指的是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梨形环棱螺等。随着螺蛳野生资源的枯竭和国家政策保护力度的加大,螺蛳市场价格逐年升高,加上柳州螺蛳粉这一美食的走红,带动了螺蛳养殖业的发展,螺蛳养殖在柳州市及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笔者在多个螺蛳养殖场发现一种怪病,养殖的田螺、环棱螺等螺类外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轻度症状表现为壳皮部分脱落使钙质层裸露,而严重时整个螺壳表面凹凸不平且螺壳变薄易碎,腐蚀区呈蓝绿色,笔者称之为螺壳腐蚀症。螺壳腐蚀症极大地影响螺蛳的外观和活体运输,且患病螺蛳生长缓慢,当年难以达到上市规格,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初步认为该病可能跟养殖户施放未腐熟或腐熟不完全的农家肥有关。根据这一推测,通过采取停止使用未腐熟农家肥以及定期施放生石灰等应对措施,使该病症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现将螺壳腐蚀症的初步成因分析与生产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图1螺壳腐蚀症的主要症状
表1螺壳腐蚀症发生情况
螺蛳属于腹足类动物,外套膜会分泌形成钙质螺旋形外壳,螺壳具有“外骨骼”类似功能,起到防御和身体结构支撑作用。螺蛳发生螺壳腐蚀症,很可能跟其生长环境中的酸性因子如有机酸、二氧化碳等有关。结合病害发生情况特点,笔者发现该病症的发生跟养殖生产投放未腐熟或腐熟不完全的农家肥有关。农家肥腐熟程度和水体钙离子越高的地区,病害发生率及螺壳腐蚀程度越低,停止施放农家肥以及定期、定量施放生石灰后,螺壳腐蚀症逐步消失。柳城县东泉镇北岸新村螺蛳养殖区发生的腐蚀症可能跟鸡粪随雨水流入试验田有关(该试验田周边放养大量鸡)。农家肥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可供螺蛳生长,但未经充分腐熟大量投入到养殖水体中,在缓慢地微生物有氧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二氧化碳等酸性因子,笔者推测这些酸性因子可能是造成螺壳腐蚀症的主要原因。
发生螺壳腐蚀症后,螺蛳壳皮脱落,通过停止投放农家肥和定期、定量投放生石灰的办法,螺壳腐蚀症逐步得到缓解,但由于缓解过程长,通常需要半年以上,另外已腐蚀的螺蛳无法修复而影响外观,价格偏低。因此笔者建议螺蛳采收上市后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通过翻耕的办法将原有的农家肥耙入底泥层中,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和水稻等共生植物吸收分解来避免该病的再次发生。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螺壳腐蚀症发生跟水体pH偏低、钙离子浓度低有关,因此通过合理施放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水质,能够缓解该病的进一步发生。
螺蛳喜食腐殖质,投放腐熟充分的农家肥或商品专用有机肥,对于降低养殖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螺蛳摄食缓慢的特点,在保障螺蛳正常生长的同时,合理的投肥频率和投肥量可避免农家肥诱发螺壳腐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