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期,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变化,因此时效性相对较短,容易发生变化。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税收政策也各不相同。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和地区、行业差异性,使企业把握税收政策带来了难度,导致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税收法律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层次较多,内容复杂,企业难以对不同层级税收政策充分理解和把握,导致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形成税务风险。同时,我国税务征收机关又分为国税和地税,税种还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税种,每个税种都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征收率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经办涉税事宜的人员素质不高
(四)外部环境和复杂交易均可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可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例如与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可以适用或者参考的税收政策未对纳税人公开、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政策法规宣传不够,新出台的税收政策未及时传达,甚至由于政策本身的不明确,企业难以准确执行,导致税务风险。税收秩序混乱也可能导致税收风险,如在交易环节中其他企业的代开虚开发票等现象,可能为企业带来意外的税收风险。另外,当企业进行重组、并购等复杂交易时,由于对于交易事项未充分认识税收复杂性等情况,均可能导致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一)树立税务风险意识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税收内部控制体系
(三)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素质
(四)实施税务风险动态管理
(五)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
社会中介组织如税务师事务所不受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影响,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专业性强,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从业准则和资格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重大交易事项时,可以聘请专业能力强、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和消除税务风险。另外,也可聘请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就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规避日常经营中各个环节的税务风险。
2水产品生加工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管理
对于水产品加工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欧美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使用HACCP(HazardAnalyzeCriticalControlPoint)原理进行风险控制。在我国,HACCP理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包括水产行加工业在内的食品加工领域。HACCP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控制生加工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时,关键是要考虑将原料验收环节作为CCP(CriticalControlPoint),并执行好包括SSOP(Sanitation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在内的其他控制措施。
2.1原料受污染的风险管理
2.1.1养殖场的选择
2.1.2原料进厂验收
在原料验收环节,生产企业应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首先要仔细检查原料鱼的供货证明,确保原料鱼来自经评估过的合格备案养殖场;其次,原料验收时,要及时将所有的病鱼和死鱼剔除,以防由于少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鱼混入进厂原料中;再次,以养殖场为单位,原料鱼进厂前须抽样检测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一旦发现有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就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要拒收该养殖场的整批原料;最后,在企业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针对原料受沙门氏菌污染这一显著危害,考虑将原料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CCP)来控制。
2.2加工过程受污染的风险管理
2.2.1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接触面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为避免加工过程中与产品接触面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水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每日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与产品接触面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处理。实验证明,科学地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水产品加工的接触面,对致病菌的污染能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在加工厂进行正常生产情况下,实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员工手部、工作台面和工器具的SSOP。对工器具和工作台面,使用150mg/kg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至少1min的接触处理,员工手部与50mg/kg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接触至少30s,能有效预防加工过程与产品接触面对产品的沙门氏菌污染。加工厂品管人员应当在每天卫生监控中,保持一定频率的微生物涂抹取样,包括与产品接触面的工作台面、刀具、篮筐、围裙、员工手部等地方,以及时对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做全面的了解。
2.2.2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缩小沙门氏菌污染范围
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对沙门氏菌的交叉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也可能将受污染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2014年笔者进行了使用不同剖杀工艺对加工水产品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率的影响实验。实验设计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在流动水冲洗和无流动水冲洗下连续剖杀15条鱼。实验结果显示:不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平均达80%,而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平均为30%。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流动水的工艺进行鱼体剖杀、去内脏,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污染率;同时,在操作设备上,每位员工的操作台前最好配备专用水管,操作台面在设计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冲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时排入排水设施,可以进一步缩小污染产品范围,降低污染率。
2.2.3建立良好的员工健康体检和每日检查制度
由于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携带沙门氏菌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水产品加工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规,每年对工厂生产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外,每日员工进车间前,严格实施员工的健康检查登记制度,凡是发现有员工患有感冒、伤寒等症状,应当调岗或不允许进入车间与产品接触。
2.2.4加强虫害的管理控制
生产车间环境要注意密闭,同时对于原料验收时剔除的死鱼以及加工过程中的鱼体下脚料,要用专门的容器加盖存放,并及时清理出车间和厂区,以防吸引苍蝇叮咬,从而进一步污染到产品。
2.2.5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半成品
半成品在进入单体速冻(IQF)(IndividualQuickFreezing)之前,经过前面多道工序的清洗,带菌总数已经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级别;此时如果用100mg/kg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s以上,会对还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起到进一步降低产品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但是如果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就不建议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产品,因为欧盟有明确法规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产品。
2.2.6成品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对成品进行沙门氏菌污染检验。制备的样品按照《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沙门氏菌污染风险情况的内、外部交流
3.1内部信息交流
税务风险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样化的。在税收票务方面的管理尤甚,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一般情况相对来说正式发票是比较难取得的,所以在此过程中便会有些不合规的发票出现。通常情况下国家是通过票务来对税收进行管理与控制。如此情况某种税务风险就会在这时出现。总的来说,税务风险对外企来说,是普遍存在于其发展过程中的,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分析与应对是十分重要的。外资企业应加强实现全面、系统以及持续的收集内部和外部有效信息,之后,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以此,充分挖掘出外资企业存在的一系列税务风险;其次是评估风险。评估风险是应对风险的可靠前提,评估风险是指企业通过运用现代定量分析的方式进行估算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度。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其企业应定期的进行税务风险评估;最后是
税务风险内控体系的建立及运行
对税务风险的预防对外企来讲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则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国外有关税务的要求与规定做出全方位了解
在他国发展的企业面对的是不同于本国的税收方面的政策,所以要进行了解所在国基本的税收方面的政策,来避免因不了解制度而导致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国外有关税务的要求与规定做出全方位了解,并且企业可以专门的设置一个这方面的税务管理小组,来进行处理有关国际税务方面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外企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在税务风险方面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便于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的管理与应对。
(二)企业制定总体战略时筹备相应的税务计划
在外企发展过程中,应该在制定战略时筹备相应的税务计划。企业进行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也就需要认真的考虑进行相应税务计划的制定,同时进行税务方面的了解,并且积极的与国家税务部门合作,进一步的来规避与应对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三)建立并且完善内部税务风险的汇报机制
在外企发展过程中,建立并且完善内部税务风险的汇报机制的意义十分重要,并且能够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通常来讲,对内部税务风险汇报制度进行建立,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做汇报标准与制度方面的建设,做好了这两个方面,外企在进行规避各种税务风险时便更有针对性了,也会使内部汇报更有科学性。当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当中还应该同企业的实际进行结合,做出比较有针对性分析,通常来说,在汇报事项中必须包括税收的检查、税收的筹划、有关重大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比较重大的涉税合同等内容。同时也要对内部风险在进行上报时的流程做出不断完善,以实现更加深入的了解风险,应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的做出相应调整。
(四)建立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有效的评估体系
(一)合理选择投资产业
对于投资农、林、牧、渔项目而言,新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着产业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免征、减征优惠政策。因此,外资企业在选择投资产业时,需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尽可能选取具有较大优惠的产业进行投资,以此,不仅有助于投资企业与当地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且还有助于实现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