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黄海之滨,海域面积约6000km2,拥有226km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经济生物种类有200多种,海水养殖的面积达10万hm2。日照市作为山东省重点渔业产区和水产品集散地之一和我国四大水产品苗种繁育中心之一,形成了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1日照市海洋牧场发展情况
1.1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日照市渔业养殖海域规划中,用于海水养殖区面积为2324.71km2,共确权发证约730宗,其中开放式养殖用海约670宗,人工鱼礁约60宗。截至2021年,日照市已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建设项目17处,各个海洋牧场运行良好。现已投放各类人工鱼礁318.9万m3;已建成海洋牧场综合管控平台7处,在建6处;建成海洋牧场海底观测网、陆基“4个1”,基本实现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已建成我国首艘3000t养殖工船并投入使用。2018年,在黄海冷水团投入使用的“深蓝一号”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开创了中纬度自然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例。
近年来,日照市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工程,营造海洋牧场环境。同时,日照市渔业休闲产业迅猛发展,共创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处、国家级海钓基地1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2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1处、省级内陆休闲垂钓基地1处。
1.2不断探索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由于捕捞过量和近海环境遭受一定程度污染,日照市近海渔业资源不断减少,多数渔业生物生存的天然庇护场所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近海捕捞业萎缩,捕捞从业人员被迫转产转业。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捕捞的替代产业,虽然在日照市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大规模海水养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水产品的丰收和经济收益,还有海洋环境问题。同时,受城市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日照市的海岸逐渐由经济型向生态型、生活型转变。因此,日照市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
日照市海洋发展局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民收入,引导养殖户改变模式,通过在海洋牧场中进行人工鱼礁投放、贝藻间养、深水抗风浪网箱建设等方式,逐渐从贝类单一养殖向鱼、虾、贝、藻、参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模式过渡。通过大力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实现了海洋牧场高附加值鱼类规模化养殖,为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此外,日照市共争取国家油价补贴专项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亿元,用于扶持建造网箱近1000个。特别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为规范网箱养殖发展,主动成立了网箱养殖协会,整合水产育苗、养殖管护、装备制造、销售加工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了政府引导、协会牵头、资源共享、规范发展的网箱养殖新模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0年共投放黑头鱼苗260万尾、鲈鱼苗70万尾,现在已陆续上市,预计年收入近1.2亿元。
1.3加快推进海洋牧场试点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的重要指示精神,日照市扎实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建设。根据《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鲁农渔字〔2020〕65号)文件精神,日照市出台了相应政策,以推动海洋牧场试点建设的进程。一是健全完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将海洋牧场纳入保险范围。对海洋牧场装备设施及海产品养殖遭受浪高、海温等灾害影响进行保险,保障渔民财产免遭重大损失,保障受灾企业迅速恢复再生产能力。全市海洋牧场预计保费在600余万元,市财政局配套按50%给予补贴,安排300余万元资金支持海洋牧场保险。二是加快解决海洋牧场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问题。市海洋发展局会同市财政局,积极协调省农担日照分公司,给新开展网箱养殖的海洋牧场建设单位提供财政贴息贷款补助项目,预计提供贴息贷款3000万元以上。
2存在的问题
2.1海洋牧场规模偏小,同质化严重
2.2深海网箱养殖规模不成熟
自2005年山东省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以来,日照市开始引入深水网箱养殖。这是一种运用了多门类综合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具有性能好、抗风浪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渔业养殖模式,深水网箱养殖仍然具有一系列问题,如种质相对落后、养殖密度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生态养殖意识不强、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因此日照市深海网箱养殖尚未得到大规模发展。
2.3智能装备及陆地配套设施不完善
海洋牧场可以分为传统型海洋牧场和装备型海洋牧场。前者包括游钓型海洋牧场、投礁型海洋牧场、底播型海洋牧场、田园型海洋牧场;后者是指由海洋养殖休闲平台、养殖工船和深水智能大型网箱组成的近远海渔业养殖体系。在海洋牧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类配套装备设施的支撑,特别是装备型海洋牧场对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现代海洋装备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针对不同海域环境特征、水动力变化、水质参数变化和不同适养品种等,海洋牧场智能平台和大型智能网箱构成的现代近海养殖体系能够对养殖模式进行合理调整。在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基地数量迅猛增多的趋势下,各海洋牧场智能装备的普及仍不够全面,离“智慧牧场”仍有很大一段距离。以大型深水网箱的智能化发展为例,在硬件方面应配备网箱投饵机、网箱清洗机、网箱起网设备、鱼类规格分选装置、鱼类起捕设备等;在软件方面,要求面对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制定不同的养殖模式、技术工艺及养殖参数等。此外,对于传统型海洋牧场,日照市目前的陆地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备,例如无投放人工鱼礁的装卸专用码头,渔港无法满足大型船舶进出港停靠及作业的条件,极大增加了人工鱼礁投放成本,导致投放效率缓慢。
2.4风险防控管理水平不高
日照市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前景广阔,但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一是缺乏科学论证和总体建设布局规划,存在私投乱建现象,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测,给海洋综合利用和管理埋下隐患。二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灾害频发,生态风险的信息化预警与精准预报支撑能力不足,高精度实时监测系统与设备研发针对性不强。三是海洋牧场高端养殖产品被盗取现象时有发生。海洋牧场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可测、可报警,管理模式和机制亟待创新和完善。
2.5海洋牧场生态效能未充分发挥
生态效益是海洋牧场优于传统养殖方式的最显著特征,具有明显生态增益的海洋牧场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照市海洋牧场建设在增殖海洋渔业资源和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从建设前期监测来看,部分礁区礁体附着生物量显著,已有部分鱼类滞留,渔获物种中优质鱼类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但就目前来说,日照市各个海洋牧场建设离生态效能最大化还有所差距。一是不同类型的人工鱼礁发展比例不均衡,经济型人工鱼礁占比过大,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个别用海单位为享受海洋牧场项目补贴,盲目申请大面积用海,实际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造成了海域资源的闲置浪费。
■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
3.1加大海洋牧场投入力度,解决制约海洋牧场发展的难题
海洋牧场具有公益性,特别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养护型海洋牧场回报周期长、投入大。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海洋牧场的资金投入,落实相应政策,加强资金引导,解决制约海洋牧场发展的难题,使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充分、持续增长,发挥好海洋牧场的实际效果。加强海洋牧场科学技术支撑,加强专业人才投入,发挥创新平台、涉海高校等资源优势,深入礁区布局、礁体材料、礁型设计、礁区监测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为日照市海洋牧场发展创造新能量、新动力、新高度。
3.2加快产业联动,提升产业融合深度与广度
注重打造延伸产业链,将海洋牧场产业涉及的生态养殖一产,融合海产品精深加工二产和休闲渔业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推动“渔家乐”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深入挖掘日照特色海洋文化,培育提升以两城遗址等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和以渔村风俗、节日庆典为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加快打造海洋牧场与邮轮游艇、直升机等相融合的海上旅游新空间,提升“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海洋牧场与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项目深度融合,发展“渔旅钓”休闲渔业新业态。
3.3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加强海陆地配套设施建设
3.4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海洋牧场高水平发展
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广“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海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与统筹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保障体系。创新陆海统筹综合管理模式,统筹推进集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于一体的现代海洋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配合,提高各级海洋管理工作的联动性。坚持生态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规划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和制度保障,健全完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3.5追求生态效益,强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推动陆海关联产业互动发展、基础设施互动建设、生态环境互动保护与治理。强调海洋牧场的生态修复定位,把修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在保护中发展海洋牧场,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升,避免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