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法要:「七支坐法」实修7步骤,得定或初见心空者,定现此感菩提妄念轻安

坐法:佛说戒定慧为三无漏学。即定言定,实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为全部佛法修证实验之基础,盖由定而使戒体庄严,慧发通明,八万四千方便法门,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摄。唯定并非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坐与行住卧等,各为四威仪之一,且坐有多种姿势,修定门中,约为七十二种。诸佛所说,以跏趺坐为最殊胜,跏趺坐中,既得定已,而后于行住卧中锻炼如一乃主应事接物,定力不失,方为坚固,以此证取菩提,如攀枝取果,无不得手应心。然知见不正不彻,修法易入歧路。今摄其理趣法要,略陈端绪。广探其奥,须遍习诸经论,尤于禅观寺经,详为会通。

七支坐法

今述七支坐法:

一、双足跏趺(俗名双盘)不能者或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脚上)或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脚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两大姆指相拄)

三、背脊直立如串铜钱。(身体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

四、肩平。(不可斜軃拖压)

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收压两大动脉)

六、舌抵上颚。(使舌轻接于上龈两门牙唾腺中)

七、两目半敛(即半开半闭状,或开而易定则开,但不可全开,稍带敛意,或闭而易定则闭,但不可昏睡)

*附注意事项

一、坐时裤带等束身之物,一并放松,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

二、气候凉冷时,必使两膝及颈后包裹暖和,否则风寒侵入,非药可治,须特别注意。

三、初习定者,空气光线,应须调节,不可使光线太强或太暗,因光强易散乱,光暗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务使对流。

四、过饱不可即坐,昏睡过什不可强坐,待睡足再坐,方易于静定。

五、无论初习或久习,臀部使尻骨突出,必须稍垫高二三寸,初习者两腿生硬,可垫高至四五寸,渐熟渐低(臀部不垫,身体重心必至后仰,气脉壅塞,劳而无功。)

六、下座时,将两手搓揉面部及两脚,使其气血活动,然后离座,且当作适度运动。

七.坐时面带微笑,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免使面部趋于峻冷。

初习禅坐时,务须极力注意姿势,如渐久成习,无法改正,影响生理心理,反易成病。此七支坐法,所以必须如此规定,甚中皆涵有深义,极合于生理心理之自然法则,不宜或违。

人之生命,首赖精神之充溢,故精神须加培养,培养之法,但使心空身宁,使生理机能,生生不已,生之不绝,耗之日少,自然充沛胜常。精神随色身气血之衰旺而见盈亏,气血以思虑劳疲而渐消失,故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古医者谓生机借于气化,气运流动,循脉以行,脉非血管,谓身体内部气机运行,必循此一规则之腺路,唯此事微妙,非粗浅所可知。

坐禅姿势,采取七支坐法,虽不明言专注气脉,而其功效,已涵蕴于中。两足跏趺,使气不浮,易沉丹田,气息安宁,心易静止。气不乱行,渐循诸脉流动,反归中脉,迨其脉解心开,妄念不生,心身两忘,斯入于大寂之境。如其气脉不宁,而云能得定,决无是事。例如常人身体健康正常,心感愉快,脑力思虑亦少,如有病态,则属相反。

又如得定或初见心空者,必感身体轻安愉快,神清气爽,无言可喻。足见心理生理二者,交互影响,元是一体也。人身神经脉络,由中枢神经左右发展,而相反交义,故两手结定印,两大拇指相拄,成一圆相,左右气血,起交流作用,体内腑脏,皆挂附于脊髓,若曲脊弯背,五脏不能自然舒畅,必易致病,故竖直脊梁,可使腑脏气舒,肋骨压垂,肺即收缩,故肩平胸张,可使肺量自由扩张。

后脑为记忆机枢,颈间两动脉之活动,运输血液至脑,増加脑神经活动,故后脑稍向后收,下颚略压二动脉,使气血运行和缓,减少思虑,易得宁静。两齿唾腺间,产生津液,可助胃肠消化,故舌接唾腺,以顺其自然。心目为起心动念之机括,见色而动,闻声逐象,皆目为之机,心乱则转动不止,傲向散者则上视,阴而沉思者则下视,邪险者常左右侧视,故敛视半闭,可凝止散乱之心。松解束缚,使身安适,常带笑容,使精神愉悦,皆为静定之要,故禅坐姿势,皆有关于气脉,身见历然,我执难去,反为正觉之碍矣。倘不调正姿势,随意而坐,曲背弯腰,久必成病,故修禅坐者,或致气壅,或致呕血,色身禅病,坐是丛生,可不慎哉。

依法修持得定或初见心空者,必有此感:

依法修持,身体本能活动发生作用,气机流行,机能活泼,大乐现前,光明流露,皆为禅定过程,乃心身动静交互磨荡所生现象,概不可着,执之即为魔境,致成向外驰求。若修定合法,心身必得利益,如头脑清凉,目明耳聪,呼吸深沉,四肢柔畅,甘粗粝若珍馐,宿病消除,精力充沛,至此须力戒消耗,若一着淫欲,则气塞脉闭,身心皆病矣。

初习禅坐“散乱”、“昏沉”2感对治:

坐法之初,不为散乱,即为昏沉,此二者交相往来,吾人竟日毕生,于此中讨生活而不自觉耳,今析此二法之象。

一、散乱感

粗名散乱,细名掉举,若心不能系止于一缘,妄想纷飞,思想、联想、回忆、攀缘等之形状,不能制心一处,此为粗散乱。若心似已系于一缘、而有若干轻微妄念,如游丝尘埃,犹在往来,虽不干扰,而终为纒眠,此如「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之概,此为掉举。用工夫者,住此境中至多,不识不知,自谓已得定矣。孰知其大谬不然!初用心人,坐则妄念不止,心乱气浮,不得安静,可先劳其身,若运动,若礼拜,使其身调气柔,再行上座,但不随妄念,祗住一缘,久久自熟。

换言之,视妄念乱心,如宾客往来,但专作一主,不迎不拒,渐渐可止。唯将止时,自心忽又觉此止境,即又起妄。再复去妄,妄去又止。如此周疑,终难止矣。须不作修止修定之想,止象现前,不必躭着,方可渐入。倘觉禅坐时,妄念反较平时为多,此乃进步之象,不必厌烦,喻如明矾投水,方见浊秽之质,又如日光过隙,方见飞尘之扬,不足为累。

如散乱力大,不可停止,对治之法,可作数息随息等法,或观想脐下或足心,有一黑色光点,又出声念佛,念至佛时,使此散后声音,拖长下沉,好像心身皆沉至无底处。此皆为对治散乱之有效方法也。

二、昏沉感

粗名睡眠,细名昏沉,睡眼乃身疲劳或心疲劳所致,有此情形,不可强定。先令睡足,方再上座,如借禅坐而睡,习惯一成,终无得定之矣。昏沉者心似寂寂,既不能系心一缘,亦不复起粗妄想,唯昏昏迷迷,乃至亦无心身感觉,此种现象初起时,或有幻境,如梦相似。

换言之,幻境之来,必在昏沉状态中者,因在此境界时,意识不能明了,独影意识,生起作用也。修定者最易落在昏沉状态,若自以为定,堕落可悲。古德云,若认此种昏沉为定,命终堕入畜生道,可不慎哉。对治之法,观想脐中有一红光明照,直冲上顶而散,或极力提全身力量,大呼一声「呸」,或捏闭两鼻,忍住气息,至无可忍时,极力用鼻射出,或用冷水沐浴,或作适度运动,如练习气功者,可能少有此种现象。又有认昏沉即是顽空,非也。顽空乃木然无思念,类似白痴者。

散乱昏沉,若得离已,忽于一念之间,心止一缘,不动不摇,必生轻安现象,轻安生起,亦有二途,若初自顶上有清凉感觉,如酥酪灌顶,遍贯全身,心止身轻,柔若无骨,身直如松,所缘境念,历历分明,了无动静昏散之相,自必喜悦无量,但或久或暂,独易消失,若初自足心发起,或暖或凉,渐渐至顶,如洞穿天宇,则较易为保持,儒家称静中觉物,皆有春意,如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即此境中体会将来。

轻安现象发后,最好独居静室,直道上进,精进不断,定力坚固,清明在躬,色身气脉,有种种变化,发暖发乐,微妙莫名,即得内触妙乐之趣,方可断除世间欲根。而初机发动,生机活泼,阳气周流,如忘系缘一境,必使欲念炽然,如履险道,可不慎乎。修习空法进阶指引,先从佛陀重视的安般念(观出入息)修法开始!

THE END
1.禅定修行步骤● 保持心稳定地集中于呼吸或其他禅修对象。此时,其他对象如声音或念头生起时,别转而检视它们,放下一切出现的事物,并回到呼吸上。反复如此做,直到心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并待在禅修对象上为止。 ● 最后,呼吸或其他选定的对象似乎消失,并被它记忆中的印象所取代。那个心理画面或感觉,被称为“似相”(nimittahttps://www.douban.com/note/818950744/
2.静坐入定方法..禅修的十个层次,你修到几层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7/09/28912734_5113667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