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南京河西生态公园设计方:AECOM
建筑面积:21.7公顷
01.公园设计分析
公园设计背景:
为了迎接青奥会,保护历史老城区并为南京未来发展预留城市空间,决定大力发展河西新城成为未来南京市城市中心。因此,作为河西新城建设先驱项目的南京河西生态公园,不仅被定位为一个城市公园,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找到一处亲近自然的滨水空间,更通过特有的景观设计,被打造成河西新城的一座独特城市地标,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南京多降雨,且水量不均,尤其在雨季,当地暴雨多,容易内涝,因此出于防洪上的考虑,在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沿岸被建立起防洪大坝。这一举措虽然保护了城市的安全,但也切断了人们与水的联系,使市民失去了亲水的机会。
因此,在水文化传承和防洪排涝的需求的基础上,用一条水系连通位于基地端头的鱼嘴公园和位于基地中心的滨湖公园。这条水系将穿过高密度的城市商业空间并于滨湖公园引入一个大面积的水面。它可联通城市固有水网,并在暴雨时收集雨水防止内涝,更重要的它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滨水空间,成为南京水文化的标志地。
公园设计理念:
设计采用森林、湿地及湖面作为图底,将鱼群洄游所形成的轨迹印于此底图之上,形成公园主要景观亮点的布局,打造生态公园让人无法磨灭印象的地标名片。
景观桥如鱼跃之态,穿越林间、湖面、湿地,从北往南串联起零碳示范建筑、城市生态展示馆及湿地从湖面延伸至庆典广场。
公园空间策略:
森林
以大面积的森林绿地作为生态公园的底图,凸显生态主题的绿色空间。
湿地湖
湿地区为生态公园起到教育展示的示范作用。
桥梁广场生态建筑
公园在绿色基底的衬托下,重点打造景观桥、庆典广场等节点,塑造公园空间重心和视觉焦点。
园路系统及公园入口
顺应地形、公园功能分区及外部交通网络的园路网络,提供滨水游憩、骑行和森林漫步的良好体验,衔接城市开发空间和公园景观活动。
生态公园
以5.6公顷的湖面为核心,生态建筑、景观桥梁、道路系统等多元空间及活动设施依次展开,构建丰富而有序的游园体验。
全园鸟瞰图:
地形及高程分析图:
人行流线分析图:
总平面图:
生态流线分析图:
02.场地内水的处理
生态公园:
基地定位为生态公园,景观湖水质要求较高。雨水径流作为景观湖主要的水源之一,需确保水质以满足景观湖用水要求。因此,建议对场地地表雨水径流进行生态管理,确保地表径流入流水质,保护下游景观湖水质。
根据场地设计,基地用地类型主要分成两大类:绿地开放空间和广场。
由于用地类型、人类活动强度不同,雨水地表径流污染程度不同,建议因地制宜,合理布置雨水管理设施,分片进行雨水径流管理,保护下游景观湖水质。
结合景观空间布局,将基地分为三个分区:广场空间;高地绿色开放空间;沿湖绿色开放空间。
广场空间:
人类活动密集,建议雨水径流快速排走,同时雨水地表径流水质相对较差,建议利用管道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以确保场地排水安全,并保护下游景观湖水质。
沿湖绿地开放空间:
沿湖绿地空间主要为活动草坪直接入水,建议沿湖设置滨湖生态缓冲带(湿地带),截留并净化草坪径流,缓解径流污染直接入湖。
湿地缓冲带宽度根据上游汇水区面积及相应的汇水情况确定,建议湿地缓冲带平均宽度至少为3m;根据地形,主要汇流区域缓冲带建议适当加宽或增强净化植栽。
湿地缓冲带物种建议选择除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湿地物种,截留并净化绿地径流水质,同时提高景观湖自净能力。
高地绿地开放空间:
绿地径流水质相对较好,建议设置生态草沟等,收集净化径流水质。同时作为生态公园建设,建议对绿地进行生态管理,减少化肥、农药以及杀虫剂等癿使用,保护下游景观湖。
排水分区:根据场地地形和景观规划设计,遵循分散排水理念,将场地分成若干排水分区,对各分区雨水实施分散管理,分别排入下游景观湖。
03.图纸表现
平面布局及处理流程:
景观湖水体通过管道进入净化湿地,水质得以净化后再回到湖体,可进一步提升水质,并可使景观湖内水体进行循环,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水体流动性。
平面布局:
净化湿地由湿地植物塘,养鱼池以及景观游憩池组成。主要的净化目标污染物为氮和磷。
1.湿地植物塘
2.养鱼池
养殖滤食性鱼类、底质选择花岗岩碎石-粘土材质,以开阔水面为主,湿地种植比例约为30-40%,主要功能为除磷和浮游藻类。
3.景观游憩池
种植少量景观效果较佳的湿地植物,以开阔水面为主,湿地种植比例约为30-40%,具有水质稳定、观赏与亲水游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