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浦东“鱼博士”在西部如何养鱼?

几十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创新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一批人,科技成果从一条鱼扩展到一群鱼,在科技服务西部的过程中,他们毫无保留地把实用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达到了“攻克一串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脱贫一方民众、支撑一项产业”的目标。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王成辉教授为代表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成立于1982年,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和种苗工程研究,由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思发教授发起成立,现在“接力棒”传递给了他的学生王成辉。

李思发(前排中)团队培育的“新吉富罗非鱼”新品种是我国引进鱼类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育品种。资料图

几十年来,创新团队秉承着上海海洋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的办学传统,团队成员从一个人发展到一批人,科技成果从一条鱼扩展到一群鱼,他们毫无保留地把实用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达到了“攻克一串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脱贫一方民众、支撑一项产业”的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

创新团队常年扎根祖国西部,是如何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科技攻关的?他们的科技扶持给当地带来哪些变化?他们又是如何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近他们寻找答案。

为了一条鱼27次进藏

时下,正值亚东鲑鱼进入孵化的关键时节,格桑达娃和他的同事们又要开始一年中最忙碌的工作。他们做好了充分准备,要给繁育基地里的亚东鲑进行人工挤卵、人工孵化和鱼苗驯化。“这些技术以前没有,我们也不会,是王成辉带领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实现了亚东鲑鱼的人工繁育。”格桑达娃感叹:“是王博士手把手地传授技术,把我培养成了技术骨干,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与印度和不丹接壤,是我国的重要边境县。这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为0℃,属高寒干旱贫困地区。2015年,亚东县成为上海市重点对口支援地区。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开展科技合作,重点支持加快亚东鲑鱼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亚东鲑鱼是亚东县的特有冷水鱼种,经济价值很高,生活在海拔2700~3700米的水域,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其人工繁育与养殖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2015年4月26日,学校在创新团队基础上组建了王成辉领衔的“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前往亚东县现场考察。“当时,当地只是有发展亚东鲑鱼产业的想法,如何繁育、如何发展都是未知数!”王成辉用“一张白纸”形容当时的情况,“没有养殖池塘,没有孵化车间,也没有培育厂房。当地牧民家家养牦牛,对养鱼一窍不通。”

三天的考察,针对当地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缺技术没人才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建基础设施、培育技术人才的发展建议。紧锣密鼓中,他们选定了繁育基地的地址,确立了技术路线与初步发展计划。

每年12月至来年春季是亚东鲑鱼繁育的重要阶段。在2016年新年来临之前,王成辉带着三位研究生从上海出发,经成都转机前往日喀则,再换乘5个小时的汽车到达亚东县,开展当年的繁育工作。

除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晕车,他们还要克服零下20℃的高寒天气。到达亚东县的第二天,漫天大雪下了一天一夜。王成辉回忆,高原缺氧带来的头痛要持续4~5天,基地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大家只得围在一起靠烧锅炉取暖。

比自然环境恶劣更让科技服务团队揪心的是,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都是巨大的挑战。在高海拔、超低温的环境下,鱼卵的受精率低、成活率低,孵化鱼苗体质弱等问题都是在低海拔地区不曾遇到过的,这都是需要一个个攻克的难题。

亚东鲑鱼是19世纪由欧洲传教士从丹麦带到了印度,又逆流而上游到亚东,是三文鱼的一个姊妹种,其肉质鲜美,经济价值很高。其繁育期在冬季,室外零下20℃,实验室水温要控制在0.6℃~0.8℃。

在阴冷的操作间,由于鱼卵娇贵易破,科技服务团的技术人员只能戴着塑胶手套在装满冷水的孵化筐里操作,双手双脚被冻到没知觉。即便这样,大家没有丝毫抱怨和怠慢,王成辉带领团队成员不断试验和研究,探寻最佳配比的“受精液”配方,尝试如何用鸡毛棒搅拌生理液,摸索鱼卵发育的适宜温度……

“鲑鱼孵化需要24小时守着,王博士带着研究生和我们一起值夜班。”从上海培训回来以后,格桑达娃和其他几位参加过培训的工人一起参与到团队的试验和科研工作中。值夜班时,一人上半夜一人下半夜,还要不间断检查车间和鱼池里的流水供氧和排水,缺氧可能导致损失千万只受精卵,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科研进度和繁育成果。

经过3年多的努力,科技服务团队成功破解了高海拔超低温情况下亚东鲑鱼“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一整套亚东鲑鱼的规模化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的产业关键技术;同时,由科技服务团队设计,上海海洋大学筹建的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全部落成,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及配套设施也建设完成。亚东县建成了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繁育基地。

为了亚东鲑鱼的产业发展和当地藏族群众的脱贫增收,王成辉先后27次进藏,带领团队坚守在亚东县的生产第一线,开展了亚东鲑鱼人工规模化繁育和科技攻关与人员、技术培训。

发展起来的亚东鲑鱼产业,带动亚东县3个乡镇4个村849户共2343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442人,助力亚东县成为西藏第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鱼博士”们100多人次进疆

“今年上市的螃蟹个头大价格好,在塘口每公斤卖到70~80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0师188团7连养殖大户何志杰跟往年一样,国庆节前就把自家塘里的螃蟹卖完了。算算账,出售螃蟹和白斑狗鱼的收入加起来还算不菲。回想自己搞水产养殖20多年,何志杰最应该感谢的是王成辉和科技服务团队。

“2002年他第一次来新疆还是在读博士,我还是连队的普通职工。”何志杰第一次见到王成辉是在白斑狗鱼的技术指导课上,从那时起就亲切称呼他王博士,至今没有改口。

“王博士的技术指导很实用。”何志杰最初不懂水产养殖,就是在王成辉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承包鱼塘从10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成为团场的水产养殖大户。

2001年,兵团第10师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技术合作,由李思发教授牵头联合进行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斑狗鱼等特种鱼类资源调查、繁育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从上海出发,坐了70个小时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坐8小时汽车到阿勒泰……”那年,王成辉被李思发派来新疆开展科研工作,路途的遥远和一路的颠簸让他至今难忘。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成辉跑遍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主要养殖水体,与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克服繁育鱼类种类多、生态环境差别大等条件制约,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白斑狗鱼、河鲈、江鳕、高体雅罗鱼等鱼类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技术,并将这些冷水鱼类推广到上海、广东、河南、湖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完成额尔齐斯河流域特种鱼类资源调查、繁育及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之上,王成辉带领团队又起草了白斑狗鱼、河鲈和丁鱥等三种鱼类的种质标准,于2004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审定。

科技服务团队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们曾先后10余次深入南疆且末县,多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风把沙子吹起来把公路都埋住了,能见度不足50米!”这样的沙尘暴王成辉遇到过2次,至今心有余悸。

2009年,新疆有关单位在且末的一个芦苇塘里发现了珍稀的20多尾野生塔里木裂腹鱼,他们立即找到王成辉着手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国家二级野生水生动物塔里木裂腹鱼的工作,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设计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塔里木裂腹鱼繁育场。繁育场距离县城有200多公里,每周一次的进城洗澡,成了团队成员最大的快乐。

2019年,随着新疆养殖河蟹和小龙虾的面积逐年增多,王成辉和服务团队又在当地开展了河蟹和小龙虾的良种推广和养殖技术服务。

何志杰就是团场里最早养螃蟹的养殖户。他以前养殖过辽河蟹,虽然早上市但是个头不大,效益不理想。后来又受到“牛奶病”影响,产量下降收入减少。周边连队的养殖户也都跟何志杰一样,最担心螃蟹“牛奶病”。为此,师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每年螃蟹生长的关键期,都邀请科技服务团来进行技术指导。

“螃蟹蜕壳期要加强营养,同时要减少或停止换水,预防应激反应。”何志杰清楚记得,去年7月18日正值螃蟹蜕壳,王成辉顶着烈日在183团得仁水库边现场授课,当地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和远道而来的养殖户围在他的身边,聚精会神听他授课。

“去年,王博士团队向我们赠送了200亩养殖面积的‘江海21’蟹苗,很受养殖户欢迎。”第10师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刘晓辰说,经过多年的跟踪积累,王博士团队把10师辖区内26个河蟹养殖湖泊的养殖环境特征分析和养成河蟹的品质评价,编写成技术手册,指导团场养殖户高效养殖。

连续25年到阿勒泰地区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团队足迹遍布7个县8个团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王成辉团队成员为“鱼博士”。20多年间,王成辉先后60余次入疆,团队100余人次入疆,行程超80万公里。

如今,由“鱼博士”们做科技支撑的水产渔业成为当地又一特色产业新名片。

从云贵高原到黄土高坡

家住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的孟岩回是个精瘦的傣族汉子,也是当地傣族群众中第一个养殖河蟹的人。说起养河蟹,他有吐不完的苦水。

2006年从江苏打工返乡创业,孟岩回搞起河蟹养殖。文化水平不高、没参加过系统培训、技术关键不掌握,他养殖的河蟹不是个头太小就是高温期死亡率高。“最惨的一年,投下上万元苗种,只摸回6只小蟹。再亏下去老婆都不要我了!”他自嘲。

2018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组建了以马旭洲博士为队长的德宏帮扶小队,针对性开展虾蟹养殖科技服务和技术扶贫,孟岩回成为德宏小队的重点帮扶对象。

德宏小队第一次到访时,孟岩回还以为是来推销种苗和药品的,带有抵触情绪。

“马博士的技术指导不收费、不搞推销。”孟岩回逐渐放下戒心,认可了帮扶小队。他从技术指导中知道了河蟹的饵料必须是大小合适的颗粒状或块状,河蟹蜕壳时会沉进水里寻找隐蔽物,池塘要种植沉水植物给蜕壳螃蟹当庇护所……

德宏当地有稻花鱼养殖传统,帮扶小队根据德宏的气候、稻田种植季节、养殖区水资源和市民消费特点,提出了试点开展“水稻—罗氏沼虾综合养殖模式”的实验。

帮助联系采购虾苗、开展标粗技术培训、指导稻田改造、敌害生物防控……德宏帮扶小队针对“稻田罗氏沼虾养殖模式”全程指导,试点结果出来皆大欢喜,罗氏沼虾平均亩产39公斤,平均规格17克。随之,稻田养蟹也实现亩产90公斤。当地养殖户总结“马博士把稻田养殖盘活了”。

在科技服务团的技术加持下,上海的大闸蟹还爬上了黄土高坡,而且“一鸣惊人”。

2016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河蟹大赛中,黄龙县参赛的大闸蟹一举拿下“金蟹奖”。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黄龙县,为什么能获此大奖成了大赛最大新闻。

来年3月,成永旭团队带着蟹苗来到黄龙县开展试点养殖并取得成功,这坚定了黄龙县发展大闸蟹养殖业的信心。2015年开始,成永旭领衔的大闸蟹生态科技服务团在黄龙县开展全方位指导和服务,服务内容涉及从蟹种选育到水草种植、水质调控、科学投饵等方面。

三年间,黄龙县养螃蟹从无到有,大闸蟹成为黄龙农产品新名片。在科技服务团队指导下,黄龙县大闸蟹养殖规模逐年增加,2021年,还被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授予全国唯一的县域“全国中华河蟹示范基地”称号。

2005年以来,上海海洋大学连续20多年向全国派出科技服务团,培育6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并向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其中瓯江彩鲤“龙申1号”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苗种扩繁基地,近2年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苗种约100万尾。中华绒螯蟹“江海21”已推广到云南、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等17个省(区、市)养殖,年创产值15亿元以上。

帮扶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人才

从李思发教授20世纪90年代在新疆额尔齐斯河人工繁育白斑狗鱼,到王成辉在南疆保护繁育塔里木裂腹鱼,再到西藏亚东县建立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基地……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云贵高原再到黄土高坡,都留下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科技服务的足迹。他们在科技服务中完成了科技传播、人才培养和精神传承。

“我的老师是李思发。”1997年读硕士研究生时,王成辉第一个课题就是李思发老师派他去崇明岛做河蟹资源调查。那年春节他一个人守在基地,李思发老师专程去看他,还带他回家吃年夜饭。王成辉至今难忘。

“李老师指导我们做鱼苗选育,跟我们一样都穿上防水服下水捞鱼。”2006年读李思发老师研究生的赵岩,曾参加新疆罗非鱼盐碱地选育工作。“最难忘的是往西北发鱼苗,打包、装箱、放冰块、装车都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李老师的夫人蔡完其教授就来给大家做饭,把抓上来的鱼煎几条炖汤。”赵岩回忆,“蔡老师的厨艺很好,鱼汤炖得奶白奶白的,味道特别鲜!”

“李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方案也一起做实验,穿上白大褂可以进实验室,穿上防水服也能下池塘。”王成辉把遗传育种工作比喻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池塘”。在李思发的带领下,他们将新疆冷水鱼和罗非鱼广泛推广,改善了西部地区群众的餐桌饮食结构。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王成辉不忘播撒科学的种子。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为师之道传承下去,跟学生工作上是伙伴、生活上是朋友、学业上是师生,不仅在学业上进行传授,更在为人做事上予以指导。

“王老师进藏前多次提醒我们加强体能锻炼,到了亚东县让我们先休息适应高原环境,自己却闲不住。”2019年的元旦前,研究生在读的侯鑫和其他几位同学回忆起第一次去亚东县参加服务团的情况。

王成辉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抓鱼、如何取卵、如何取精液,还自己动手操作。掌握了技巧的研究生再指导当地群众开展亚东鲑人工授精。

冬去春来,经过4~5年的操作培训,科技服务团队为当地培养了7名技术骨干和50名鲑鱼养殖合作社成员。王成辉手把手指导的格桑达娃,如今已经成长为亚东鲑鱼养殖企业的技术总监,成为服务一方群众的技术带头人。

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和生态渔业推广工作十余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在养殖初期,组织当地乡镇干部、技术人员、养殖户到上海崇明河蟹养殖基地考察学习。规模拓展后,就着力培养乡土技术员。

在黄龙县推广养殖大闸蟹初期,成永旭带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进村入户,坚持每天与乡镇养殖技术员观察蟹苗生长情况,根据观察情况,主动向养殖户讲解饲料如何投放、水位是否需要调整、池塘是否需要消毒等技术要点。面对养殖户的各种问题热心回答,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养殖户。

在青海海西州,科技服务团根据鸭湖天然湖泊的资源条件进行大闸蟹资源增殖和养殖并特邀当地技术人员到长三角地区进行集体观摩和培训,每年不定期派驻研究生;在贵州剑河县,挂牌成立“上海海洋大学贵州剑河科技小院”,长期派驻4名科技人员坚守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分别负责稻蟹、稻虾和稻鱼的技术模式研发;在贵州铜仁与水产技术指导站合作,推广河蟹养殖面积6825亩,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9人,技术农民86人。

从上海海洋大学所在的滴水湖畔派驻到雪域、边陲、大山里的科技服务团,始终坚持授人以“渔”。他们在进行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群众听得懂、学得会、接地气的技术话语;他们脚踏实地,深入一线,放下身段与养殖户交朋友,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信赖;他们手把手传授技术,引导当地群众跟着学、试着干。

水产既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科技团队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所在。近10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每年为西部地区培养上千名渔业技术人才,开展50余项科技服务。无数人因“一条鱼”“一只蟹”而改变命运,无数人的幸福也由此而成就。(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冯建伟)

THE END
1.农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冷水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30%农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冷水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30% 拍摄/制作:何娴珺; 总监:马小雁;https://www.qhlingwang.com/qinghai/yaowen/2024-12/26/content_500165505.html
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2024年,全省设置渔业水域监测点170个,监测频次2次,监测水质项目17项。同时,开展生物环境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及部分地区鱼类监测,监测区域包括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沿黄冷水鱼养殖区。 目前,青海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监测网络体系,重点渔业水域监测趋于常态https://www.agri.cn/zx/xxlb/qh/202412/t20241230_8702409.htm
3.青海三文鱼产量达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33%新京报讯 12月27日,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官网消息,“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其品牌形象融合青海地域特色与三文鱼元素。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青海三文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优势。依托丰富的水质资源,青海省三文鱼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青海省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大水面网箱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27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5350657168619.html
4.餐桌上的鱼,您知道它们都来自哪里吗?黄海鱼种海区淡水鱼淡水鱼类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从寒冷的东北三省,到温暖潮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再到内陆的西北、西南等地,各处都有特色经济鱼种。海洋鱼类中,以南海的鱼种蕞多,有1000多种,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700 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DUHQI805326H88.html
5.你一定想不到!中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在青藏高原提到三文鱼大家都会立即想到挪威、加拿大这些海洋国家。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开始养殖三文鱼。尽管在包括进口在内的全国三文鱼市场占有率不大,但在高原上建成中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已经足以让人惊叹。 科技颠覆想象高原产出三文鱼 据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5月22日报道,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水库是黄http://www.chinaeel.cn/index.php?a=show&c=content&id=33714
6.万万没想到!中国最大三文鱼养殖彻在青藏高原青海大学副教授 马睿:去年这个养殖的结果,发现这个鱼耐受脂肪含量特别高,也就是说我们喂这个30脂肪的时候,三文鱼生长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它的饲料系数达到了1以下,就是0.8几,所以今年我就想把这个饲料配方再进一步去研究。 饲料是高原三文鱼的品质当中最关键的因素,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关系着三文鱼的长势,肉质和健康http://m.look.360.cn/transcoding?url=9bbf17ac3c6d8b386&sign=360_e39369d1
7.淡水鱼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左江鯆鱼――赤魟 江里生,海里长的大麻哈鱼 冷水性名贵鱼类――细鳞鲑 最长寿的鱼――狗鱼 海里生,淡水长的鳗鲡 世界最早养殖的鱼类 鲤鱼的经济价值 http://www.kepu.net.cn/gb/lives/fish/import/index.html
8.水产学院优秀校友骆明飞:怀揣着高原渔业梦,授人以渔授人以鱼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当地水产养殖技术人才管理渔场的能力,将高原渔业的技术代代传承。 怀揣着高原渔业梦来到林芝的骆明飞,授人以梦的同时,他自己的梦想是希望能够通过渔业的发展带动和改善农牧民的膳食结构,让每一个西藏人都能吃上便宜的鱼和虾。 骆明飞对养殖虾类进行检查https://www.gdou.edu.cn/info/1092/67172.htm
9.国内十大三文鱼养殖基地中国有名的10大三文鱼产区→MAIGOO生活榜中国最大的三文鱼淡水养殖基地产量占全国的50% 三文鱼中国产地是哪里?来自青藏高原的龙羊峡三文鱼是有名的国货三文鱼,产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水域面积为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温12摄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自然条件优渥,是三文鱼生长的绝佳环境。龙羊峡湖内盛产虹鳟鱼、金鳟鱼、高白鲑、小https://www.maigoo.com/top/440275.html
10.渔业资源调查(精选十篇)目前, 只有少数土著经济鱼类被开发, 如黄河鲤鱼、厚唇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兰州鲶、似鲶高原鳅、甘肃金鳟等。⑴土著经济鱼类的研究和繁育。近年来, 我站已经开展了对刘家峡水库的甘肃金鳟、兰州鲶、黄河鲤鱼、厚唇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似鲶高原鳅等多种土著经济鱼的人工驯化、养殖、繁育工作, 并深入地研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qzrqluf.html
11.利用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西藏冷水鱼产业西藏具有丰富的宜渔水资源,适合冷水鱼增殖和养殖,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西藏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部署,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以下简称“我会”)今年开展了推动特色渔业区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为进一步推动西藏冷水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会组织冷水鱼(虹鳟、亚东http://www.cappma.org.cn/view.php?id=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