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二是着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要注重三个结合:第一,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把工业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贯彻一项方针,就是要把握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深入研究扩大消费能力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渔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提高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构筑一个体系,就是要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立足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突出发展船舶修造业;二要努力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重点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海岛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临港工业,打造船舶修造基地。一是要做大船舶修造业。在适度、适宜、适可原则上,全力推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船舶项目建设进度,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转产投资船舶行业,实现量的扩张。二是要做强船舶修造业。积极鼓励和引导船舶生产企业采用现代造船模式,引进和培育船舶修造技术、管理队伍,尽快扭转全县船舶行业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出现的人才真空状况,向打大船,打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船舶方向发展;引导和鼓励县内船舶企业组建船舶生产联合体,实行兼并、合作,朝资源集约化、生产协作化、经营集团化方向发展,做强行业规模,实现质的提升,着力建设全省著名的船舶修造基地。三是要拉长船舶修造产业链。作为船舶修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加快船配项目的引进建设,更要提升船配的档次,努力提高船配本地化率。
二是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港口物流业,打造海上物流基地。当前,要着眼于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主动对接洋山深水港,高起点规划好岱山港口的开发和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良港优用”原则,着眼长远,加紧做好港口开发前期准备,加快引进和建设港口物流项目,实行多元化的投入、开发和建设,努力形成以大港口引大项目、以大项目建大港口的联动开发模式,推进我县“以港兴岛”步伐。
【关键词】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钦州学院
21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这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1]。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就必须准确定位,确定目标,构建平台,打好基础,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几个方面,本文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热爱海洋事业,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高艳,潘鲁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2,(5):7-10.
[2]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内江科技,2011,32(2):1-2.
[3]冯士笮,李凤岐,顾玉翘.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中国地质教育,2001,(2):6-11.
[4]刘卫国.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5):1-5.
[5]周达军.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45-47.
[6]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6):1-8.
[7]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4-7.
在优化海域使用管理方面:要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规划海域使用,实施海域权属管理,规范海域有偿使用管理,规范围填海活动,强化渔业用海管理,加强海岛管理,推进海域勘界和海岸修测工作。
在强化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方面:要编制海洋环境及重点海域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简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开展重要港湾污染物治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在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方面:要制定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渔业安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赤潮灾害预警服务。
在提高科技兴海能力方面:要加强重点海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加快“863"、“908'’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闽台海洋合作与交流,实施渔业科技项目。
在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捕捞管理,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构建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在提升依法管海水平方面:要完善海洋法规和配套制度,理顺海洋执法体制,提升海洋执法水平,加大海洋执法力度。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关键词: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是浙江省海洋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能”等海洋资源。全市海岸线长227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86个,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港区,临海市将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节点。”(梅跃森,2011)[1]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临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临海市把海洋经济提升到浙江省发展战略之后,我国许多学者从战略角度对浙江省临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规划和管理海洋经济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实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逐渐拓展,如何通过海陆资源开发来更好地发展临海市的海洋经济、如何通过发展“海陆并进”来提升临海市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将是临海市区域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临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临海拥有陆地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20平方公里。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临海市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临海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临海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浙江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临海市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
(一)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临海市蓝色经济发展上升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临海市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始打造以“港口引领,陆海联动”的“L”型海洋产业带[2]。一批适宜沿海发展的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一批具备陆海联动发展特质的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港口海运业与临港工业双轮驱动,实现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机结合[3]。
(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三)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培育滞后
2000年以前,临海市海洋产业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2004年后临海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新生产业发展将是带动整个海洋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点。然而,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渔、涂、港、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兴产业培育滞后,海洋产业链偏短。
(四)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研发平台缺乏,产业化水平低
这是临海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制约。海洋产业的研发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目前临海市尚缺乏联结多领域多学科的研发平台,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二、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模型设定
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思想,构建基于数列曲线的平均相对变化态势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形状越接近意味着序列间关联度越大,形状差别越大则关联度越小,从而据此判断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其计算公式为:
(二)数据的选取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2)可以对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度进行测度,由计算结果可知:
1.临海市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95,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0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17。即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1所示。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海陆资源之间的复杂产业体系见图1。
2.临海市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3,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3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23。即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3.临海市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79,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5,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55。即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2所示。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临海市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高,而且辐射面宽,既有规模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因此,增强海洋经济对内陆的辐射力,从而加快临海市陆域经济的发展,为临海市带来强劲的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经济的增长。
目前,浙江省临海市正处于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阶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可以推进陆域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市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临海市海陆资源系统的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当前临海市发展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思想意识
首先,要坚持陆海统筹,临海市海洋经济优势思想意识,将思想从传统的片面追求陆域经济效益思想向多层次、海陆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转变,建立海陆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形成有临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二)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现代陆海产业体系
要按临海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化海洋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共建力度,坚持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充分发挥涉海的区位优势、广阔的滩涂资源优势和门头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产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当前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从而辐射和带动临海市陆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江临海市传统的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向新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着力培育陆海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建设
陆地区域是海陆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因此,要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城市建设为支撑,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船舶工业为龙头,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一批港口依赖性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关联度高的临海产业群,实现沿海海洋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拓展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首先,针对海洋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资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其次,鼓励、引导、支持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企业上市融资,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最后,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要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积极探索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陶晓庆,刘绍翔.临海:海洋经济助力大港之梦[N].台州日报,2011-12-25.
[2]邵燕飞,肖娜.海陆港联动建现代化古城[N].今日临海,2012-07-26.
[3]梅璎迪.陆海联动、陆海互补——长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领域[N].新民晚报,2012-04-24.
html,2011.
[5]王宏,李强,等.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
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在海洋科学得到蓬勃发展,而海洋药学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1],海洋药学本科教育承担着新世纪具有综合性学科知识的本科生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海洋药学本科生教育中,可以快速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海洋药学人才[1]。
1.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产学研一体化应用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中,可以有效的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通过将生产、教育、科研的相互作用,真正的实现了实际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科研的结合,可以将海洋药物在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的新技术、得到的新成果纳入到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海洋药物的发展新情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产学研一体化还能有效地提高本科生在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今后的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
2.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模式
2.1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首先海洋药学本科生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为目标,成立不同的研究兴趣小组,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并联系课堂的教学实际,学生以完成教学计划的实训内容为宗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生产实践及技能训练,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完成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其次,海洋药学以专业为基础建立校办产业,并确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师生不仅可以在其中实习,更重要的是产于劳动生产而不是单纯的实验。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赢得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的共同受益。
2.2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办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的整合教育、科研和企业资源,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海洋药学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海洋药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相对于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校外的实习基地则更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用性与灵活性。首先,建立临时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实习基地,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不确定性。临时实习基地一般是教师的个人关系或者学生的社会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却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的生产实习。是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一种辅助形式。其次,建立固定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基于企业对于海洋药学高校的信任和技术的依赖,学生到企业接受生产教学,将科研与研发结合在一起,使海洋药学本科生可以尽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快速进入工作岗位。
2.3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以医药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向导,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应不同医药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使海洋药物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更快捷、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快速的人才培养。
3.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困境
产学研一体化在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制约了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效果。首先,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不强,很多高校不愿意引入其他工厂、企业进入学校,相反很多企业也不想进入高校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海洋药物的生产中,校企双方的对接存在距离差,直接导致了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环节断裂;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还有待完善,政府针对产学研一体化制定集体配套政策、措施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与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很多海洋药物的项目完成了小试、中试,却止于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海洋药物本科生科研的科技转化现象更是少之又少[2]。最后,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的管理制度不够明确,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无主”学生,使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吧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当成了放松自我的途径,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目的,还严重的浪费了资源[3]。
4.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意义
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的有机结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在知识创新、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等不同反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将三者的优势有利的聚合在一起,使创新成果及时得到市场的检验,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4]。
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是促进海洋药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药学专业作为海洋新世纪依托药学科学、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发展起来的融合学科,推动和承载着海洋生物药物的发展和进步。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和教育体系中,使海洋药物的研究焦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的双向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海洋药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是得到海洋药学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改变了封闭、单一的高校办学模式。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切入点,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海洋医药企业急需人才为结合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以致用的海洋药学实用性人才。而实用性人才离不开实践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实用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改进并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并提高海洋药学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通过参加不同的科研和实践,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并且,教师可以把参加科研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接触的新技术带到以后的课堂中去,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4]。
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洋药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各海洋院校在本科生培养上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地拉近了海洋药学教学与海洋药物生产的距离,使海洋药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为海洋药物的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开辟了新道路。
[1]吴文惠,张朝燕,等.海洋生物制药本科教育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适应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2]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5):61-64.